《范特西籃球經理》戰術心得?

簡介:進攻/防守戰術的選擇與運用,是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關鍵的技巧。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進攻戰術強化的位置是不同的,進攻和防守戰術之間也有著相剋的關係。下面結合筆者的經驗,跟大家討論下不同戰術的特點吧。

工具/原料:GCH0122

方法/步驟

按戰術的主攻位置不同,所有戰術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內線戰術、外線戰術和平衡戰術。

內線戰術

進攻型內線戰術:強攻內線、老鷹進攻、普林斯頓戰術;

防守型內線戰術:盯人內線、2-3聯防、2-1-2聯防。

總體來說,進攻型的內線戰術,PF、C這兩個內線位置都是主攻點,在忽視實力懸殊、戰術剋制、球員狀態等因素的情況下,成功率是要普遍要比外線戰術要高的,而且實際上穩定性也高。而防守型內線戰術則是針對性的,把防守重點放在對方的PF和C上。通常防守型內線戰術能夠明顯降低對方的命中率(除被剋制戰術和對手球員抽風的情況以外),這種戰術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還要有強大的籃板控制能力,在降低對手命中率的情況下,還能有效減少對手的出手次數。

而老鷹進攻、普林斯頓戰術這樣C、PF、PG/SG的三點進攻戰術,除非碰上完克的戰術(完全防守住進攻點的戰術),否則即使內線被防死,外線一點仍然有一搏的機會,並且,這兩種戰術在選球員的時候範圍比較廣,條件也不太苛刻。因此,這兩個戰術是比較多人作為第一個研究的戰術的。

外線戰術

進攻型外線戰術:外線投籃、三角進攻、跑轟戰術;

防守型外線戰術:盯人外線、3-2聯防、全場緊逼防守。

總體來說,進攻型外線戰術的主力進攻點在PG和SG的位置上,主要是靠外線出手得分,這種戰術的好處在於增加3分出手的機會和次數,但是弊端在於不穩定,特別是戰術被剋制、球員狀態不佳的情況下,3分出手就是打鐵的情況下,會相當鬱悶。而防守型外線戰術,則是把防守重點放在對方PG、SG的點上,最大程度限制對方後衛得分。

儘管三角進攻和跑轟戰術,也可以像內線進攻的老鷹進攻和普林斯頓戰術一樣,即使被防死PG和SG,還能靠PF/C一搏,但是通常在三角進攻和跑轟戰術的情況下,PF和C的出手機會都不多(PG和SG通常會搶出手),況且,適合打這兩種戰術的PF和C都是比較貴的,因為要同時具備高籃板和高得分能力,個人感覺沒有鄧肯這個級數的內線,最好還是不要用這兩種戰術。

外線戰術,不論防守型還是進攻型,都需要有強大的籃板控制能力,因為外線投籃的命中率通常比較低,因此,決定勝負的關鍵就在於籃板球的控制上了。

平衡戰術

平衡型進攻戰術:擋拆進攻、內線策應;

平衡型防守戰術:1-3-1聯防、混合防守。

平衡型戰術之所以稱為“平衡型”,是因為這種型別的戰術,都是強調了內線和外線的平衡。進攻型的戰術中,SF的位置可以說是“陣眼”,通常這類戰術中,SF的技術必須相當全面,能突能投能傳。建議選擇專職的SF,不推薦SG/SF搖擺人型別的球員打這種戰術,因為通常帶SG的,都是屬於三分投手,很少會選擇打突破的,典型例子如魯迪·費爾南德斯,居然可以全場10+次出手的情況下,一個2分球都沒有的;而PF/SF搖擺人的型別,通常都喜歡打突破,少數如普林斯這樣技術全面的球員,能夠靈活打外線,還能有較高的命中率,而且在不抽風的情況下,出手次數都相對較少,不過仍然比SG/SF的球員更加適合。

而平衡型的防守戰術,通常情況下是最萬金油的防守戰術,在不是碰到被克戰術的情況下,對所有進攻戰術都有一定的限制效果,這是優點,但缺點卻是除了對著完克戰術外,對其他進攻戰術的效果都不太高,特別在對手抽風的情況下,效果聊勝於無。

沒有最好的戰術,只有最合適的戰術,也沒有最差的戰術,只有不合適的戰術。如何根據戰術特點,靈活搭配球員和運用戰術,是每一個籃球經理成長之路上,需要不斷學習的重要技巧。

注意事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