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的早期症狀及其治療方案?

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由於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管黏膜發生水腫和充血而引發的炎症。這些刺激有胃酸、十二指腸反嘔上來的膽汁、烈酒、辣椒、太熱的菜湯、過於濃熱的茶等等。

  一、

  barrett食管可發生嚴重的併發症,良性併發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狹窄、潰瘍、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

  1.潰瘍

  barrett食管引起潰瘍的發病率為2%~54%,食管柱狀上皮受酸性消化液腐蝕後可以發生潰瘍,出現類似胃潰瘍的症狀,疼痛可放射至背部,並可引起穿孔、出血、浸潤、潰瘍癒合後發生狹窄,出現下嚥不暢的症狀。甚至可穿透主動脈導致大出血而迅速致死。barrett 潰瘍的病理分型有兩種,最為常見的為發生在鱗狀上皮段的淺表性潰瘍,這種型別與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潰瘍相似。另一種少見的為發生在柱狀上皮段的深大潰瘍,與消化性潰瘍相似。

  2.食管狹窄

  狹窄食管狹窄是barrett食管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為15%~100%。狹窄部位多於食管中上段的鱗-柱狀上皮交界處,而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狹窄多位於食管下段。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為29%~82%。病變可單獨累及柱狀上皮,也可同時累及鱗狀和柱狀上皮。

  3.惡變

  barrett食管中發生癌腫的發生率不甚確切,長期反流物進入barrett食管可能起惡變作用。但有研究認為 barrett食管病病人施行了抗反流手術亦不能使這些柱狀上皮消退,亦不減少惡變的危險性。barrett食管的柱狀上皮區內可以發生異型增生,程度可自低度到高度,有時低度異型增生不易與正常柱狀上皮區別,高度異型增生與原位癌有時難予區別,並可進展至浸潤癌。這些惡變的腫瘤系腺癌。須要指出的是內鏡發現賁門腺癌伴有良性柱狀上皮與柱狀上皮異型增生為腺癌是有區別的。barrett食管的異型增生是癌前期狀況已為多數人公認。

  4.胃腸道出血

  可表現為嘔血或便血,並伴有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約為45%,其出血來源為食管炎和食管潰瘍。

  二、

  治療原則是減少胃內容物反流,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

  1.去除病因

  給予柔軟流質食物,禁喂粗、硬、幹、粉等刺激性食物。

  2.抗酸止吐

  口服氫氧化鋁。若抗酸劑效果不佳時,可口服甲氰脒胍。嘔吐時,口服胃復安。

  3.抗菌消炎

  肌注青黴素、鏈黴素;地塞米松。真菌感染時,靜注兩性黴素b。

  4.減少反流

  由於反流易在夜間,病人處於水平位及頭低腳高位時,所以應將床頭擡高使床頭至床尾有一個斜形坡度,這樣即使反流也能較快消除。囑病人睡前不再進食,晚餐與入睡的間隔應拉長,大於3小時。每餐後讓病人處於直立位或餐後散步,藉助重力促進食物排空。另外要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劇烈運動。

  5.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

  降低反流物的刺激性可服用藥物如: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能抑制、減少胃酸分泌。也可用洛賽克20mg每晚一次。另可用氫氧化鋁凝膠10ml,每日3次口服,能減少胃酸的刺激。

  6.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功能

  餐前15~30分鐘服用胃復安或嗎叮啉,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壓力,加速胃的排空,減少反流。也可用西沙必利這種新胃腸動力藥。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