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臉上長黃褐斑是怎麼回事?怎樣內服加外用去除黃褐斑效果好?
中醫稱黃褐斑為“黧黑斑”、“面塵”、“肝斑”, 認為其病機為肝、脾、腎臟腑功能失調, 氣血不能上榮於面所致。對其病因病機有多種認識,如在枟醫宗金鑑· 外科心法要訣枠中指出: “原於憂思抑鬱, 血弱不華。火燥結滯而生於面上”, 而枟外科正宗枠中則提出水虧不能榮華於上, 水虧火旺等學說。現代中醫學家多認為黃褐斑的主要證型為肝氣鬱滯證, 及與肝鬱氣滯有密切關係的血瘀、脾腎虛等證,故當用阿膠黃精丸從肝論治, 兼及脾腎。使肝氣疏洩,氣機調暢,則脾腎得以調補,瘀滯得以清除,血行通暢,上榮於面部, 面部毛細血管得以充養, 黃褐斑則可漸消。
對於面部黃褐斑比較嚴重的患來說,在服用阿膠黃精丸內調去除黃褐斑的同時,可配合穴位埋線一起去除黃褐斑,穴位埋線是集針刺、放血、埋針、穴位注射等多種方法於一體的複合性治療方法, 其適應症非常廣泛, 尤其是對中西藥物久治不愈的許多慢性病疑難病症, 往往獲得意想不到的神奇療效。埋入體內的羊腸線屬於異體蛋白, 在體內需15 天或更長時間經過軟化、分解、液化和吸收進行代謝, 期間對穴位產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學刺激, 相當於一種緩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長效針感效應”,內服阿膠黃精丸加外用去斑可長期發揮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功用,改善面部氣血執行, 促使色斑消退。膈俞為血會, 具有養血和營之功, 祛瘀消斑功效; 肝俞與太沖、腎俞與太溪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的俞原相配, 可起到疏肝理氣、補腎滋陰、養血祛斑之功效; 脾俞、足三裡分別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背俞穴和合土
穴, 相配治療可起到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祛斑生新之效。面部所選攢竹穴屬膀胱經, 有吸熱益氣的作用, 刺激此穴位可發揮助陽益氣活血散斑的作用, 太陽穴是中醫奇穴, 在此穴埋線有抗衰老的作用, 色斑區域性埋線則起到活血散斑的作用。選取上述穴位進行埋線治療, 可起到疏肝理氣、養血健脾、滋陰補腎之功效, 促進面部氣血執行, 從而達到消除黃褐斑的目的。
阿膠黃精丸為歷代醫家青睞之古方, 為疏肝解鬱、健脾和營要方。臨床上許多中醫生使用該方治療黃褐斑, 尤其對肝鬱症狀明顯的患者療效明顯。方中阿膠、羊胎素,黃精歷來為治肝氣鬱結之要藥, 具有舒理氣機、暢達血行的功效, 同時又可引諸藥入肝經, 故用為主藥; 百合,益智仁助主藥疏肝行氣, 並瀉肝鬱之熱; 木瓜,枸杞養血柔肝, 有利於氣機的舒暢; 諸藥相伍, 共奏疏肝解鬱、養血健脾、祛瘀消斑之功。現代臨床藥理研究, 方中藥物多有抗自由基、抗氧化、降低體內酪氨酸酶活性、改善肌體微迴圈、促進面板新陳代謝等作用, 從而起到抑制黑色素形成, 減輕面部色素沉著, 消除色斑的作用。
綜上所述, 穴位埋線聯合內服中藥阿膠黃精丸, 可使整體氣機條暢、經絡通暢、血運有常, 促使面部氣血得到供養, 瘀血得到清除, 以達消除黃褐斑的作用。效果優於單純中藥治療, 且療效鞏固, 不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