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穴位位置圖和作用?

按摩行間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等。行間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

方法/步驟

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

行間穴位位置圖和作用

【按摩行間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行間穴位,屬足厥陰肝經。主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歪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乾溼腳氣,以及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作用功效:

行間穴的主治疾病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移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瘲,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主治功效:

①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風熱所致病證。

②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

③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

④疝氣。

⑤胸脅脹痛。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配耳尖、太陽主治目赤腫痛。

治療因肝氣鬱結引起的疾病:配合太沖穴,由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掐揉。

人體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溫馨提示】

行間穴,出《靈樞。本輸》。又名:滎(火)穴。

(1)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名意指肝經的水溼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溼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行間穴

(2)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水溼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滯重水溼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溼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操作手法

鍼灸: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用大拇指指尖掐。

備註:滎穴。

注意事項

穴點陣圖和資訊僅供參考,若鍼灸等相關操作請諮詢當地醫院醫師。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