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保險箱頻現漏洞?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銀行就是“安全”的象徵,把錢交給銀行就等於把錢放入了“保險箱”。銀行理財產品虧損卻被頻繁曝光。

  盤點一:QDII理財產品是重災區。由於境外各類市場持續震盪,近兩年銀行系QDII產品普遍深陷虧損“泥潭”。今年初以來,銀行的QDII產品紛紛爆出鉅額虧損。記者發現,虧損的QDII產品大多是票據掛鉤產品,與境外股市、債市甚至石油、貴金屬等能源價格相關。

  盤點二:結構性理財產品難獲預期收益。結構性理財產品具有“保本兼投機”的雙重特性。雖然從產品結構設計上避免了大比例虧損的厄運,但依然難改其風險大的特性。

  盤點三:銀行“理財門”引發信任危機。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頻遭投訴。面對投訴,銀行的態度卻是“高高在上”,推卸責任無視客戶,甚至阻撓媒體負面報道的情況時有發生。

  銀行理財產品不賺錢誰之過?

  歲末年終,銀行理財產品熱銷再次成為市場焦點。普益財富理財市場報告顯示,今年11月份,全國88家商業銀行在境內共發行2685款個人理財產品,較10月大幅增加557款,創下今年自8月份以來的單月最大發行量。

  “年末是各家銀行吸存攬儲的緊要關頭,也是理財產品的傳統銷售旺季。”一位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部經理表示,“不僅僅是在年末,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擴張迅猛。”有資料顯示,從2010年至2012年,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惠譽國際評級的中資銀行評級主管朱夏蓮表示,理財產品的發行格局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現了顯著變化,國有銀行的發行規模減少了1萬億元,而小型銀行則出現了近乎同等規模的擴張。

  朱夏蓮稱,抵抗力較低的小型銀行目前已成為發行理財產品的主力軍,這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在理財產品上面臨的總體風險正在上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