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很多人都知道需要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但是怎麼激發卻不甚瞭解。

一、關於遠大理想

曾經和一位北大畢業的家長討論過此事,他覺得應該讓孩子有遠大的理想。當年他有遠大的理想,想在科學上有卓越的成就,這很好地推動了他,不過這與他以前在中學成績非常好有關係,所以,這個理想看起來還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也沒有給他造成很大的壓力。不過現在看來那個理想只是一個夢而已。

不過教育的真諦在於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適合方法。

我高中時有個同學也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想在物理上有愛因斯坦式的成就,但是他的成績一般,這個理想也給了他很大的壓力,考試手都是發抖的,這個理想對他來說就弊大於利,干擾了他的學習。

我高三前是個比較自然的人,沒有太多的人生設計,沒什麼具體的遠大人生理想。不過,從小就喜歡看書,讓我知道有那麼多美好的事情存在,嚮往之,推動著我去努力,雖然沒有具體的方向,但是內在的動力還是很強的。後來逐漸有意樹立了遠大的理想,雖然推動我去努力,但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困擾。參考告訴孩子如何樹立目標,兼談我的心… 現在我認為:遠大的理想對驅動一個人去努力是有幫助的,但是還要順其自然,不要求“一定”達到,這樣不會有太大的壓力,遠大理想就不會對人構成障礙了。

這是理想的中庸之道。

對於中學的孩子來說,自我意識覺醒,部分孩子開始了人生的自我規劃,所以會自然萌發一些理想。這樣自然萌發也不錯,畢竟,年輕,誰都可以做夢啊!家長要不要有意引導呢?我覺得適當引導也可以。只不過,理想越高遠,越要告誡孩子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有一個平衡。一位爸爸引導孩子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孩子因此而考試時緊張得手發抖,這樣的引導就值得商榷了。

對於小學的孩子,樹立理想當然也可以,只是相對來說早了些,或者說還顯得遙不可及,還不如學習成績這類眼前的事情吸引力大。所以,遠大理想的內在動力一般來說不是小學生最主要的驅動方式。

對於一般的學生來說,我覺得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短期目標就可以了,比如學習能進步到什麼程度。父母給孩子提出目標,最好以欣賞的態度,以充滿信心的形式,認為他有這個能力。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個好名次,如果激發出孩子的嚮往,孩子自己也認可這樣的目標,就會形成內在的驅動力。

注意不要把目標變成任務,避免要求孩子一定考什麼名次,那就變成了負擔了。在短期目標上,也要告訴孩子努力去做,對於結果則順其自然。

比如,因為我上學前幾乎沒有教女兒什麼東西,所以她的基礎一般(還可能算是較差的),所以一年級成績也就是中游左右。後來我慢慢地鼓勵她,認為她也可以學得和班上最好的學生一樣,甚至超越。我對實際成績沒有任何要求,也沒有要求何時超越,只是提出一個“願景”,所以幾乎沒有壓力。開始她不信,但是在逐漸激勵之下,也有了這樣的超越的念頭。孩子還是都喜歡學得好的啊!這樣的願望還是給了她較好的動力。內在動力足了之後,對她的一些要求就容易實施了。而不斷的進步又給了她信心,形成了一個良性的迴圈。

二、興趣、信心、進步

孩子都是有上進心的。有時批評、考得差好像無動於衷,但是從考得好或者被表揚都高興來看也是上進的。參考不要低估了孩子的上進心。

但是為什麼有上進心,學習上卻表現得好像不思進取呢?

主要是興趣、習慣、信心和動力的問題。

興趣是一種吸引力,也使學習變得有趣味,從而使孩子願意從事學習。興趣來自哪裡?進步和成就感是興趣最好的老師。另外,學習本身也是有趣味的:一道難題豁然開朗,或寫出了一篇滿意的作文,本身就是有趣的。家長不要常說學習枯燥,總這樣說自然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習慣會使學習的行為自動執行,從而變得簡單輕鬆些,所以習慣也是重要的。

信心自然是重要的,如果總覺得自己不行,那動力肯定少些。信心來自於哪裡?主要來自於成功的體驗,父母實事求是的鼓勵是一個重要方面。

王金戰老師說:讓一個差生變好,就是讓他反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個學生就會慢慢地變好了。這個方法其實對於推動任何人的進步都是有效果的。不過他說:讓一個差生變好真的很簡單,這個也就是說起來原理簡單,實際執行起來,還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並不簡單。

成功的體驗來自多方面。

父母拿著放大鏡去找孩子的優點,或者找孩子的進步(即使只是缺點比以前好了一些),大膽加以鼓勵是最易實施的一種。參考鼓勵、鼓勵,再鼓勵

幫助孩子,給以輔助,幫助孩子減少困難或者使事情變得容易,也會使孩子容易多些成功的體驗。參考先加輔助,逐漸放手。

三、成功的體驗

成功這個詞聽起來有些大,但成功本無大小,微小的進步、一點兒做得好的地方也可以看做成功。可以多去發現,多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對於基礎較差或表現一般的孩子,這個尤其必要。

有一個字寫得認真,也可以鼓勵孩子。這種通過媽媽發現眼睛而賦予孩子成功的體驗,雖然微小,但積累起來,會使孩子有認真書寫的動力。

孩子一個小題目做得不錯,或者思路較好,也可以肯定和鼓勵,也是一個成功的體驗。不斷的激勵之下,孩子會喜歡做題目,也對自己有信心。

開始學寫作文的時候,適當幫助孩子潤色一下,老師給一個優的評價,孩子會很高興,這樣的小成功會逐漸讓孩子喜歡上寫作文。

聽寫是小學很經常的事情,在家裡提前給孩子聽寫一下,使孩子有個好成績,就是一個可以經常獲得的成功體驗。

寫作業,不著急讓孩子自己檢查,可以幫孩子檢查,改好,獲得一個優的評價,也是一個天天都可以有的成功體驗。

給孩子講解題目,可以把一個難題分解成多個簡單的步驟,每一個步驟都引導到孩子就差一層窗戶紙,由孩子自己去戳破。這種小的成功體驗會讓孩子產生興趣和信心,激勵孩子。

提前預習,使孩子聽課寫作業變得簡單,這種遊刃有餘的感覺會讓孩子增強信心,也有成功的體驗。

考試,幫助孩子複習,有大人幫忙通常是管用的。成績提高了,這種體驗會讓孩子逐漸覺得自己是可以學習好的,也是一種激勵。

從細微處入手,一點一滴獲得成功的體驗,一點一點地積累興趣、信心,逐漸地孩子就會有了前進的動力。對於小學的孩子來說,這些比遠大的理想來得更直接、實在。

我覺得內在的驅動力需要一點一滴去體驗、培養。很多人指望自己有什麼妙招,能讓孩子一下子醒悟,一下子充滿幹勁,這樣的時候不是沒有,但也可能只是一時的熱血沸騰,並不持久,所以不要指望“畢其功於一役”,潤物細無聲地慢慢滋養,更加長久。

四、挫敗的體驗

相反,挫敗的體驗也是父母可以隨時給予的。

寫字,總會有些字寫得不認真,用發現的眼睛找出來,要求重寫,於是寫字總是一件挫敗的體驗。

做題,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達不到要求用發現的眼睛找出來,批評孩子,這種挫敗每天都會有。

講解題目,總覺得這麼簡單,講了幾遍你都不會,火了,怎麼這麼笨啊。挫敗得很!

寫作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基礎一般的孩子,能指望寫出多好的作文啊,所以,一直只能得良和達標。直觀的感覺就是我不是塊寫作文的料。

背誦古詩,可能孩子不理解意思,也不幫助孩子講解,所以背起來困難;背單詞如果不掌握方法,也不教給孩子自然拼音法,背起來自然困難。時間久了,會挫敗:我記性不好。

有的父母覺得只能用懲罰和嚴厲批評的方法才能使孩子改正問題,其實這些對動力都是一種侵蝕。寬容和鼓勵勝於鞭子,因為鼓勵會增加內在動力,鞭子則會減少動力。

一次次挫敗,一次次打擊孩子的動力。

不同的方式差別很大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