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重點老師劃得?

1.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精神何為第一性;思維能否認識或者能否正確認識存在。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又有相對的靜止;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時間、空間有內在統一性。
3.社會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依賴自然界;人類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實踐
實踐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等特徵;要素為實踐主體(人)、物件(客體)、手段(工具等)。
5.聯絡的特徵
客觀性事物的聯絡是實物本身所固有的,堅持客觀性就是在聯絡的觀點上堅持唯物論、普遍性任何事物具有內在結構性,任何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存於相互聯絡中,整個世界都是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多樣性事物的聯絡是多樣的。
6發展
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7.新代舊
與環境關係而言新事物的產生是因為有了新結構與功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與條件,舊事物已經不適應環境與客觀條件的變化;與舊事物關係而言,新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加入適合新條件的因素,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8.對立統一
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是因為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麼發展;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範疇的鑰匙;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
同一性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處於同一個統一體中);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鬥爭性指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事物始終處在矛盾中運動。
特殊性不同的事物矛盾是具體的,特殊的。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質、地位、和作用。
10.矛盾特性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發展是在矛盾統一體中的發展;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發展;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與發展趨勢(事物有規律的相互轉化)。
鬥爭性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競爭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的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矛盾雙方的鬥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使舊事物發展為新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沒有鬥爭性。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相對的。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11.量變質變
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關係表示的規定性,事物的量和質是統一的,量和質在度中得到體現。度是保持事物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幅度和範圍,度的兩端叫關節點或臨界點,超出度的範圍,一物就會轉化。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質變相互滲透。
12唯物辯證法
聯絡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
認識問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根本規律)
質變與量變規律(基本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基本規律)
13規律
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
14意識的作用
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一是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還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15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
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6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第一, 理性認識(感覺、知覺、表象)必須以感性認識(概念、判斷、推理)為前提。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
第二, 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
第三,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相互包含,二者的區分是相對的,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
17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客觀性:
1) 真理能反映的物件是客觀的 。真理是標誌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 真理的思想內容是客觀的。真理有不依賴於主體及其意識的客觀內容。即是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部客觀世界作為認識物件的。
3) 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的客觀性要求堅持真理一元論,反對真理多元論以及主觀真理論。
絕對性:
1) 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賴於主體的客觀內容;
2) 是人類認識物質世界和客觀真理的能力是無限的、絕對的。
相對性:
1) 是任何真理都只是對客觀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具體過程的正確反映,認識的廣度是有限的;
2) 是任何真理都只達到了對客觀世界一定層次、一定程度的正確反映,認識的深度是有限的。
18真理與謬誤對立又統一
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真理的發展也是通過與謬誤的鬥爭來實現的;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19價值
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係的範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意義。
特性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多維性。
20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21生產力
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基本要素勞動資料(手段);勞動物件;勞動者
22上層建築
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23社會形態
是關於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範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是三者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24社會發展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階級鬥爭;革命;改革;科學技術
25科技兩面性
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即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後果。
科學技術的發展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能夠更多的創造出所需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於對科學技術應用不恰當等原因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後果。一種情形是由於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係認識不夠,或缺乏對科學技術消極後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而產生的。
26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7資本主義萌芽途徑
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一種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來
28資本積累
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29商品經濟
一是社會分工的出現;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30商品
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使用價值與價值對立統一,二者只可得其一但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二者屬性。
31具體、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自然屬性)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勞動,抽象(社會屬性)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勞動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也是對立統一關係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在時間空間上是統一的。
32貨幣
價值尺度、流通、儲藏、支付、世界貨幣
33價值規律
作用: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作用形式: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消極導致壟斷,阻礙技術進步;生產者兩極分化
34勞動力
成為商品勞動者必須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特點: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
35勞動力的價值
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須的生活必須品的價值決定的。包括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的生活資料價值;為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價值;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36所有制
經濟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歸誰支配,並憑藉這種所有和支配實現生產和獲得剩餘產品(利潤或超額利潤)。
法律是由佔有生產資料的法律原則決定的。
37資本
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
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
38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長度而產生的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
39資本積累
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餘資本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
40產業資本的運動
條件一是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空間上同時並存,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時並存於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式;二是迴圈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時間上連續。
41資本週轉速度
一是資本週轉的時間;二是生產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構成。
42工資
資本家購買工人勞動力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形式有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
43壟斷
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44經濟全球化的含義、表現、動因、後果
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不斷髮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範圍而相互聯絡、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
表現: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業經營的全球化
動因: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3、各國經濟體制變革,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程序不斷加快,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制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後果:
1)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
2) 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
3) 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面臨著全球化的衝擊
4) 各國的產業結構存在著對別國形成依賴的危險
45當代資義新變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變化職工參與決策—終身僱傭—職工持股;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資本家地位作用發生變化、高階職業經理成為實權者、知識服務型勞動者數量增加;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國家行政機構許可權加強、重視加強法制、改良主義政黨影響擴大。
46資本主義新變化原因和實質
原因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根本動力);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力和離異鬥爭的作用(重要力量);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影響;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實質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發生變化。
47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什麼?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理論來源是什麼?
基本定義: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它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關係等諸多領域和各個方面,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
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鬥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從它的研究物件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從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髮展著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48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特徵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特徵表現在哪?
最基本的特徵: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發展,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於它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表現:①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②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應致力於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
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④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49當前應當怎樣科學的對待馬克思主義?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實質上下功夫,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上下功夫,在掌握理論的科學體系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四個分清: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既要防止和反對教條主義態度,也要防止和反對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態度。
(2)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這種科學態度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即堅持與發展的統一。只有堅持,才能發展。因為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離;不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基礎。
只有發展,才能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概括出新的觀點,加以豐富和發展。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只能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僵化,不能更好地應對現實,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極大傷害。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