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的治療法有哪些?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血虛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常用的方藥有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參苓白朮丸等。每餐飲用少量啤酒,有健脾開胃之功;少量飲用紅酒,也可以開胃。

  (2)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清代李中梓《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溫病條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景嶽全書》則說:“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在臨床用藥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人蔘、黨蔘、白朮、黃精、山藥、大棗等;配以養血之藥,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3)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並迴圈全身。精髓化血,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後天水谷之精微,五臟六腑之精,亦賴經脈輸送,匯於衝脈——血海,與腎之大絡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瘀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丹蔘、三七、丹皮、香附等。

  (4)解毒生血

  中醫認為,不管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淫,鬱久均可化火,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再者,象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陷,下及肝腎,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以致生血無源。內陷邪毒或七情鬱火,又可阻絡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熱解毒。常用方劑有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茵陳蒿湯、五味消毒飲、清營湯、清瘟敗毒飲等。常用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黃柏、紫花地丁、大黃、紫草、茵陳、半枝蓮等。臨床多用於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

  (5)補鐵生血

  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血紅蛋白參與氧的運輸和儲存。由於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一般會在持續缺鐵3~5個月時發生。補充鐵劑,一定要與餐共食或餐後服用,可以降低鐵質對腸胃到的刺激性,同時食物中的蛋白質,更可以提高鐵質的吸收率,可服用含有乳酸亞鐵的補鐵製劑,如果能夠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或果汁服用,吸收率會更佳。

  血虛大致相當於西醫貧血一詞,貧血患者可選做哪些氣功鍛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