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宗廟祭禮(종묘제례),指的是在宗廟舉行的祭享儀式,是朝鮮時代國祭中規模最大的重要祭祀,故亦稱“宗廟大祭”。所謂宗廟(종묘),是供奉朝鮮時代歷代國王、王妃以及國家功臣靈位的祠堂,是象徵社稷和國家基本的最精製而莊嚴的建築。
宗廟祭禮是遵照儒教程式舉行的最高品位的王室儀禮,目的在於整個國家實踐東方基本理念“孝(효)”,從而起到形成民族共同體的紐帶感和秩序的作用。與此同時,在宗廟這一特定建築物中的宗廟祭禮莊嚴肅穆之美,是與大自然相融的東方綜合藝術之精髓,是超越五百多年時間和空間的韓國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宗廟祭禮大體分為定時祭和臨時祭,以及供奉當年水果或穀物的薦新祭。定時祭在春(춘)、夏(하)、秋(추)、冬(동)四季之首月1、4、7、10月和臘月(12月擇日舉行的臘月祭)舉行;臨時祭每在國家遇幸事或禍事時舉行。這種宗廟祭在解放後一時被廢棄,現在每年5月(公曆)的第一個週日舉行一次。
宗廟祭禮是祭祀法和禮節的典範,故祭禮十分莊重、嚴格。宗廟祭禮的程式是以迎神、喜神和送神的內容構成的。
宗廟祭禮樂종(종묘제례악),是在供奉朝鮮王朝歷代國王和王妃位牌的宗廟舉行祭祀時,為了增強儀式的莊重氣氛而演奏的樂曲和表演的歌舞。這種祭禮樂源於朝鮮世宗時宮中宴會所用《保太平》(보태평)和《定大業》(정대업),在世宗10年(1464年)補充祭禮所需樂曲,並正式被定為宗廟祭禮樂。此後,經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宗廟祭禮樂一度被削弱或中斷,但在英祖時期經一些變化,傳承至今。
宗廟祭禮樂,在舉行祭禮過程中按程式用不同樂器演奏《保太平》和《定大業》11曲。在正殿前臺階上(上月臺)演奏無詞樂曲的樂隊稱“登歌曲”;在臺階下(下月臺)演奏有詞樂曲的樂隊稱“軒架”。不同時期的樂器編配有所變化,一直傳承至今。
《保太平》和《定大業》簡潔、有力,其內容為讚頌建立偉大國家並使其發展的國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禮樂的過程中還有表現文治和武功的舞蹈(무용)“文舞(문무)”和“武舞(무무)”的表演。“文舞”頌揚歷代先王們的文德,舞者則伴著《保太平》之樂,左手持笛、右手持帶羽毛的長笛;武舞是讚頌先王們武德的舞蹈,舞者伴著《定大業》之樂,手持木製劍(검)和槍(창)、弓(활)、箭(화살)。
在宗廟祭禮樂中,主旋律是打擊樂,外加長笛(피리)、竹笛(죽적)、奚琴(해금)、雅箏(쟁)等管絃樂器的裝飾性旋律。在此基礎上還有長鼓(북)、鑼(운라)、太平簫(통소)等樂器增添更多樣的曲調,加之伴唱,其濃重和動聽都遠遠勝過其他任何音樂。
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分別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56號和第1號,儲存和傳承下來。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世界無形遺產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