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俗:背景虛化不知道啥時候開始,人們評價鏡頭的時候會說“焦外虛化漂亮”了;很多人於是一定要買一顆能夠“虛化背景”的大光圈鏡頭,好讓鏡頭裡的美女從背景裡凸現出來、而背景恨不得都是有顏色的霧。
——你讓美女直接站在一塊毛玻璃跟前拍,不好麼?現在的論壇裡,放眼望去盡是那種一個清晰的大腦袋或者半身、背景則飄飄乎乎影影憧憧的美女照;為了得到淺景深而長焦200mm嫌短、光圈2.8嫌小,恨不得鼻尖清楚了鼻孔都得糊掉似的。相反,前景背景都清晰、同時讓肖像人物與周圍環境共同組成一個和諧畫面的片子卻少而又少;“糖水片”凝聚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的得意。我當然不反對必要的背景虛化。但如果只是做到背景虛化了、肖像凸現了就滿足得不行,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拍出一張背景虛化的肖像,對於隨便一臺單反配合一個大光圈或者長焦鏡頭來說都實在是太容易做到的事兒了;拿著這種片子跟小卡片機出來的比去、然後就特別得意、進而非常欣賞自己的“攝影水準”,只能說真是對攝影這事兒沒啥追求。想起許多網站組織的各種模特外拍活動。無論去的什麼環境、當時什麼光線、周圍什麼佈置,一概不論,拍起片來都只管把周圍一切都虛了去、反正只是要“凸現” 那張漂亮的臉蛋或者那截妖嬈的身材。何苦來呢;倒不如有些活動組織者的做法,一切都在某酒店裡開個房就搞定,還一會兒鄉村一會兒酒吧一會兒798 的來回折騰幹嗎。
二大俗:銳
“銳!紅圈鏡頭真銳!我的片兒怎麼就那麼肉?”——聽著耳熟吧?有多少人買回來一個鏡頭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對著隨便一個什麼地方摁上幾張然後倒到電腦上把照片放到100%仔細盯著每一個象素看它是不是夠“銳”?然後又有多少人把別人用另一個鏡頭拍出來的片子拿來、同樣是在螢幕上放到100%大小然後兩者作比較?得說,鏡頭當然有銳度指標,銳度當然有差別。當然誰都希望自己拍出來的照片嗷嗷銳嗷嗷清晰。可是,咱們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攝影史上的傳世之作假如銳度都下降了20%,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你拍出來的照片若是銳度猛漲了一倍,so what?什麼時候開始的,怎麼大家夥兒都那麼樂於當一個“職業器材裁判”了?我們買了器材,不是準備去攝影的麼?
三大俗:全幅
嗚嚷嗚嚷的聲音在說著,“全幅是硬道理”,“非全幅只是過渡產品”、“全幅才是真正的未來”。這都不用我怎麼證明了,不管蜂*無*這種“專業”網站、還是新*搜*這些“業餘”網站都這麼說。可事實是什麼樣呢?1,現在非全幅DSLR的銷量、保有量都已經遠遠比全幅的要多得多,並且現在仍然是每售出一臺全幅相機、同時就售出N十臺非全幅相機的形勢;2,絕大多數攝影入門者的第一臺單反都會選擇非全幅,未來非全幅將必然佔據絕對多數的擁有使用者;3,各廠家(以尼康、佳能為首)都在致力於研發專門應用於非全幅相機的鏡頭並且逐年都有專用鏡頭上市;……就上面這幾條原因,咱們用腳趾頭想想:憑什麼說非全幅“只是過渡產品”?——相反,我倒是覺得,那些焦段只在全幅上合用的反而可能成為過渡產品,除非它只專為全幅設計、並且已經設定了不高的銷量期望值。好。那麼咱們再琢磨琢磨:咱們為什麼要全幅?1,焦段更合適?不必了,已經有的鏡頭都已經差不多能涵蓋;即使有的不那麼如意,各廠家現在也都正拼命趕工給非全幅開發設計呢,那將是他們賺錢的未來。2,畫質更好?拉倒吧。您還停留在“拍照片的最主要目的是在電腦螢幕上放到100%大看著仍然清晰無比”的“境界”裡?您還沒想明白你為什麼要拍照?更何況畫質這東西怎麼討論呢,假設5DII>50D>450D的公式成立,請問(5DII-50D)÷50D×100%=? (50D-450D)÷450D×100%=?3,“出片”需求?……不是我怎麼矯情哦,至少我個人認為,在無忌和蜂鳥裡泡著的網友們、真正有 “作品”被用於期刊雜誌報紙海報宣傳單頁等等有印刷需求的 “一對多”用途的,恐怕不到1%。更何況,多少300D都出過足以印跨版的漂亮照片;何況,最近一張iphone拍攝的“飛機墜落河面”被登上了全世界報紙的頭版?……不就是在網上發一個“邊長不得超過1000象素/檔案不得大於200K”麼,用得著的是什麼“片”?
四大俗:機身、鏡頭,金屬感(塑料感)
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兒了。一個多月之前我剛剛出掉了兩位數的機器、換成了一臺三位數的機器(我是佳能使用者),出掉了金屬鏡桶的變焦鏡頭、換成了全塑料的 18-55IS;並且認真宣告這決不是因為本人經濟能力遭遇困難(事實上很新的東西當二手賣很賠的)或者對攝影的愛好激情下降。原因很簡單,在畫質完全夠我用的基礎上,我需要輕巧。當然我做得有點過分。甚至,我把最初買的那個龐大的“專業”的攝影包從此閒置,買回來一個怎麼看都不象“攝影包”的小挎包。為什麼會覺得金屬機身就好、塑料機身就是“玩具”乃至“拖鞋”?相機是用來砸釘子、敲核桃,還是用來打壞蛋?或者就是隨時準備著要把相機從二樓扔下去再撿回來?不知道為什麼咱們總是那麼容易有那種“傳統”觀念,不是沉甸甸的東西就不覺得“料足”、“貨真價實”,越重就代表越好哦?當然話還得說回來。金屬的確經事兒,比如摔打、比如熱脹冷縮係數、比如防電磁輻射、比如耐久。但我們買的是相機,不是榔頭。即使三位數的機器、乃至卡片機(家用DC),只要不摔不打,也都沒聽說過因為使用塑料外殼而導致照片質量下降(事實上三位數的“入門”單反在關鍵部位零部件也同樣是金屬材料)。現在的工程塑料已經足夠好。同志們,金屬機身當然是成本更高的、手感更沉的、用著更經事兒的(塑料機身小心點兒用可以使30年,金屬機身小心點兒用可以使200年,呵呵)。但是,本著夠用的出發點、更本著攝影是為了拍照片的目的,追求器材的“金屬感”實在是意義不大的。兩位數的機器比三位數的機器強的地方,我認為就屬這“金屬機身” 來得沒啥意義。當然,追求“金屬機身”的後果就是行囊的沉重。本人反正是體力有限得很,呵呵。
五大俗:專業
一個大家都常說的“專業”字,到了攝影器材這塊地兒,能活活累死人。這裡不再討論資料了,所有物理指標網上到處都有、結論也到處都有;這裡只說心理過程。——先是品牌之爭。佳能當然專業啊;CMOS有自己的設計研發能力,有更大的卡口,有 DigicN的處理器,有IS技術,一項超聲波馬達驅動鏡頭的專利曾經搞得天下沒對手,有紅圈鏡頭,……你看體育比賽周圍那一堆白炮,……尼康當然專業啊;總是有焦段“甚合吾意”的平民價格良好素質的鏡頭,影象就是比佳能更銳、JPG就可以直接出片,現在高ISO的水平已經超過佳能了,全幅也崗崗的了,……你看攝影記者們都挎著尼康,……Olympus老牌勁旅,Pantax多年積澱;Sony有蔡司撐腰;Panasonic電子領軍……更不用說還有萊卡、蔡司……然後就是型號之爭。從“專業人士都用全幅”開始,到“專業人士只用定焦”,乃至“專業人士用的是大畫幅”……從一開始掛上單反被公園裡的大媽大爺說了一句 “瞧人家的專業相機”就心裡美滋滋,到必須由其他攝友們也認同自己的裝置很“專業”才稍感得意,越花越多的銀子換回來越來越“高階”的滿足感;裝置的一項重大作用就在於,它掛在我的胸前,能夠被別人看見、認出來,並因此對我很景仰;——累不累,辛苦不辛苦啊?每個人都有一種“品牌榮譽感”,那就是:我用的東西或者我推薦的方案,一定比我沒選擇的別的那些來得更好更專業。這話的畫外音其實是:我的選擇一定是明智的;如果你的選擇跟我不一樣,那麼你就不如我明智;不管你說多少理由,反正我最英明,哪怕我一時間可能說不過你,哼。同時,自己如此英明地選擇了這種裝置,顯然也證明了我的水平很高很專業,要不要我指教你一下讓你一生受用無窮啊?是這樣嗎?恐怕還不止。我何止最英明啊,更關鍵的是,我最有專業“品味”。品味,明白麼;——你用尼康?不就是圖那照片那傻銳傻銳的勁兒?我用佳能,專業的東西才最能表現細節,懂沒?——你用佳能啊?佳能拍出來那片兒都灰了巴雞的,哪象我這尼康出來的片兒那才叫做色彩!這樣哦?不,還不止!我何止最有品味啊,我還最——我才是“成功人士”(有“品味”的人不會說“我最有錢”,呵呵),所以才有資格享受這份“專業”,乃至就這些“專業”我還不那麼看得上眼。你背一樂富圖?咱這國家地理的,用著也沒覺得好;你那40D吧?我就這5DII,先湊合使著唄;你17-85吧?我 24-70,感覺還是一般般哦……咳,日本機器我一般不用,相機還是德國的稍微更專業點兒吧……唉。從來不曾聽說過農民們因為用不同鐵匠打的鋤頭而分派別的,卻有攝影愛好者們結結實實地分成了C家、N家……大陣營,並且互相較勁不亦樂乎。咱們怎麼就那麼著急要證明“我就比你更……”呢?咱們要搞得那麼“專業”了來幹什麼呢?——器材的事兒暫寫到這兒吧,想起來會繼續。接著寫兩個關於拍攝的事兒。
六大俗:向著風塵氣“性感”
輕的女孩子誰都希望能有漂亮的照片留下來作紀念;扛著相機的攝影師們誰都希望有多多機會給漂亮年輕的女孩子拍照片。和諧啊,兩邊都很開心,不是麼。記得當初剛開始有漂亮女孩專門找到我讓給拍照片的時候,我是非常樂意並且非常得意的;這種情形下還真是“創作熱情”導致拍攝的效率彷彿都高起來了:真頗能產出一些自己看著蠻得意的照片的樣子。時代進步得飛快。現在,“性感”這個詞兒已經成了中學生的口頭禪了;而找個攝影師給自己拍“性感”的照片,也已經是家常便飯。攝影師、尤其是男性攝影師,自然樂得把美女模特往“性感”的方向去引;而每每在雜誌上網站上看著各式各樣花樣翻新的“性感”造型,也成功地讓頗有一部分女孩子深深覺得“性感”是要讓人知道的、一定要“性感”一回。這些都沒錯。都挺好。都不俗。—— 可是,為什麼大家都朝著“風塵氣息”去性感了?看過了太多太多的年輕女孩子拍的各種“個人寫真”或曰“藝術照片”,裡邊或多或少都會有、甚至大部分都會是,那種乍一看就跟某西方發達國家的某紅燈高掛的場所的招貼廣告一樣的照片——衣服必然穿得很少、脂粉必然抹得很多,臀必然努力翹、腰必然使勁擰,玉手必然撫身體、眼神必然勾鏡頭,……領子必然是低的、裙子必然是短的,更有襯衣還得解開大半截乃至褲衩還得往下再褪褪。而畫面中的擺設則要麼沙發要麼地毯要麼浴缸乃至索性床頭。這就 “性感”了麼?當然還是有“清純”的肖像。可是也多是那種 “扮”出來的清純,無論從化妝還是從裝束或者是後期都盡力去把照片做到粉嘟嘟白嫩嫩的。怎麼就那麼少見那些端莊的、從容的、認真的、嚴肅的、淳樸的、清新的、溫馨的、善良的、古樸的、穩重的……呢?——為什麼就不能把鏡頭對面的那個女孩子拍成她自己?——為什麼就不能在鏡頭對著自己的時候,還做自己?為什麼就要學著什麼角色的樣子去扮個什麼?為什麼就偏偏要學著去扮出那種風塵氣?本色,真的就沒有辦法美麼?
七大俗:美女模特拍攝活動
跟前面的“五大俗”頗有點關係。現在各種各樣的攝影活動越來越火爆了,絕大多數都是有人請了美女模特然後組織大家去 “外拍”(找個有點風景的地方)或者“ 內拍”(找個影棚或者酒店開個房間)。不信,大家點開蜂鳥論壇的“活動區”,一看就知。而產出的“作品”,則幾乎清一色是模特擺出各種“專業”的“風情萬種”的Pose,和眾多攝影愛好者們一起,努力營造著一種風塵氣息的“性感”。這個話題,我把前幾天就是在蜂鳥的活動區版裡給一位攝友的回帖內容貼在這裡。這是一位ID叫做“斯諾克”的攝友,他的帖子叫做《我對活動區的一點建議:不要只拍模特》,內容如下:“不可否認,人像攝影很吸引人,但作為一個攝影入口網站的活動區,也應該多組織一些其他型別的攝影,比如風光,這次京城大雪,京郊好多地方都很值得拍攝,很多時候一個人懶不愛去,要是有人能組織一下,那該多好,大家說呢?”我給出的回覆內容如下:“不好!!!我為什麼要參加外拍活動(還得交錢呢)?1,為了拍出好照片?No。人多了,拍出好照片的機會反而少。相比你獨立行動來說,你的空間肯定更受限制。2,為了有更多交流機會?No。要交流啥?如果交流的是攝影作品,論壇、網路多發達了啊。別的交流還真很少有這麼貴的。3,為了搭伴玩兒?No。大家多半互相不認識,誰就那麼肯定能玩到一起去。4,為了有拍攝題材?嗯,有點靠譜了。拍著拍著就發現沒啥好拍的,但不拍又對不起手裡一堆傢什;有人制造了一個題材出來,好歹是個拍攝動機。但,只是有點靠譜,還基本上不靠譜:什麼題材才能大家都感興趣呢?5,為了可以拍美女?Oh Yeh!對啦。這才是皆大歡喜的“題材”呀。就算是老婆或者女朋友再漂亮,時間長了也審美疲勞呢。何況隔三差五就可以換一個款式的物件、個個都專業級地風情萬種婀娜多姿,多美呀。老婆有意見?咱可是搞藝術;而且,稍帶著連“出片”“交流”好象都包進來了。爽啊。6,為了可以拍很“那個”的美女……啊,不能再多說了。反正價錢肯定就更貴啦。以上是從“活動參加者”的角度作的一個簡單分析。由此可見,眼下這種性質的外拍活動必然還將以美女擺 Pose大家拍糖水為主流、並前途一片光明。其他外拍活動?恐怕很難達到這效果;一幫子志同道合的攝影者有志於某個創作性話題而共同參與的活動除外。”—— 個人覺得,斯諾克兄的確道出了很多攝友的心聲;但是做“美女經紀”容易,幾個電話、租個場地就搞定;做真正的活動組織、尤其是牽涉到多人異地則辛苦得多;更重要的理由是前者可以不用營業執照、多認識點兒人就可以跑單幫掙錢,後者則近乎是旅遊公司的買賣、掙錢比較麻煩;再有就是前者算是“資源經濟”,畢竟不是誰都能手裡握著一堆美女模特的,而後者無論什麼景點也好話題也好,你自己想去還不開個車就去了,憑什麼要求人家交錢呢?
八大俗:不在乎體會,只在乎“拍到了”北京有幾個著名的“藝術家村落”,如宋莊、酒廠,越來越熱鬧的798和越來越冷清的環鐵。因為一些緣故,我經常會到這些地方去。去得多了,見過了越來越多的各種“藝術作品”,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夠給自己多增加一點兒藝術修養;反倒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就是見過的很與眾不同的不合常理的東西多了,於是漸漸覺得,在“藝術”這個話題下、“怪事”多見大概是正常的,也就漸漸地見慣不怪。然而很多看上去不大象是藝術家的N 多攝影愛好者倒是讓我覺得奇怪了:他們總是往這兒扎堆幹嗎呢?當然大多數人去的原因是“欣賞藝術”或者至少“感受藝術氛圍”,我相信。但幾乎我每次都能遭遇到很多這樣的挎著紅圈圈的弟兄,在每一個畫廊裡穿梭而過,在某一幅作品前站穩、屏住呼吸、調好相機設定、“咔嚓”、低頭看一眼相機顯示屏、轉身離開,這一大套動作顯得極為訓練有素、前後不超過5秒鐘!隨後立即走向另外一個作品,重新開始這套流程,感覺就是一個詞兒:“專業”!他們看都不看作品的標題、作者的名字、繪畫的技法、繪製的材料。他們毫不理會展廳門口陳列的介紹牌或者資料。搞得就像是專門來蒐集資料、採集資訊或者從事“藝術間諜”工作的(有這個行當嗎);——但,會有這麼多的人幹這個工作?那是怎樣的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呢?不由想起自己的一些旅遊經歷中時常遭遇的類似的一幕幕。印象最深的是05年在柬埔寨的暹粒。即便是事前仔仔細細翻了若干書籍、算是預習了有關印度教佛教和柬埔寨簡要的歷史,但到得當地,還是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一樣,被吳哥遺蹟深深地震撼。當然也拍了不少照片,但自己心目中絕對重要的是,我要在一張7天票的時間裡、儘量多地去了解這個古老的文明遺蹟,儘量仔細地探詢那個獨特文化變遷的過程,儘量深刻地去體會和感受那個不一樣的、備經滄桑的民族與國度。但很多人似乎不是這個目的。至少很多國人真的不是這個目的。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那裡的遊客們就屬咱中國的遊客的攝影裝置是最好的;找同胞很簡單,胸前掛了數碼單反、配了紅圈頭的,幾乎就可以肯定是中國人。那時我的350D已經引起很多老外的羨慕,卻遭到很多咱們國人遊客的鄙視,呵呵。紅圈們在吳哥寺穿梭、在塔布蘢跳躍、在巴戎寺攀爬,動作敏捷、身輕如燕;爬到某處,站住、端相機、喀嚓,然後繼續穿梭跳躍攀爬繼續動作敏捷身輕如燕。當然還是有很多人會在浮雕前駐足、會仔細聽導遊的講解,甚至帶了書本來一一驗證的。但疾走狂拍的人真不少。我想他們真的是“真的攝影愛好者”;他們愛好的只是攝影。吳哥窟也罷、什麼別的也罷,在他們眼裡都是“拍攝物件”,拍過了就得了、就完成任務了吧。只是那一瞬間心裡泛起了一份狐疑:如果你對這石頭的城都無所瞭解,你的攝影“作品”怎麼能夠講述出它的故事?如果你自己都不曾為之感動,那你的“作品”又如何能帶給他人以感動?你拍來是幹嗎用的呢?一個黃昏我攀到巴肯山頂的時候,發現已經有數以百計的鏡頭把那塊巴掌大的小地兒給擠得密不透風。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各旅行團的行程裡都會有這麼一項安排,是“巴肯山看日落”。終於我沒能感覺到如血殘陽靜謐地滲入古老石牆的那份蒼涼,只聽得耳邊如機槍般綿密不斷地響起的快門聲。我不知道現在那些把作品陳列在藝術區的展廳裡的藝術家們,是不是也甘於讓自己的作品就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拍攝道具。
九大俗:標題黨
有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一些照片,安了這樣的一些標題:一個淡抹脂粉的年輕漂亮的、一看就是“專業模特”性質的女人,身形嫋娜地地靠著一堵牆或者一根柱,眼神空洞呆滯地看著畫面外的某一方;照片標題:《孤獨的守候》;又或是一個濃妝豔抹衣衫不整眼神迷離櫻脣微啟的年輕漂亮的女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地在一個看著象是臥室的房間裡的系列,標題《青春的發動》;一個池塘裡密佈的荷葉上方挑出一支荷花,標題必然《出淤泥而不染》;又或是一枝桃花掩映於紅牆碧瓦,題必《依舊笑春風》;……還有更高手的。不僅有標題,而且還有詩詞;乃至還有題跋落款甚至一個大紅章在後邊,再加上一個邊框效果,儼然一幅“拍寶”(呵呵,古人叫這東西說“墨寶”,現在這東西是拍出來的,只好叫做“拍寶)了。乖乖龍的董,唐伯虎加無敵兔,不得了啊。是不是沒有這個標題,人家就楞是看不出這裡邊竟然蘊藏著那麼深的“詩情畫意”?是不是因為,叫做《孤獨的守候》就來得比《發楞的女人》更有趣,《青春的發動》就比直接叫做《發春》來得更含蓄?認真說,我一點都不反對給自己的照片寫個標題。但是,我認為好的照片自己有故事,其“中心思想”不妨讓觀眾自己去體會。除非新聞紀實類照片,必須交代背景、事件或者人物的;而所謂“藝術”類攝影,箇中滋味、你還生怕觀眾咋摸錯了還是咋地?如果凡高的《向日葵》標題改成《燦爛綻放》、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標題改成《力與美》、羅丹的《思想者》標題改成《深刻的哲理》,是不是就更具有藝術價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