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拓展防止運動傷害之攀巖攀冰?

常見攀登運動傷害好像是攀登運動的副產品,如影隨形,不可完全消滅,但通過謹慎對待,科學處理,我們可以把損傷的可能降到最低,讓樂趣最大化,讓享受最大化

方法/步驟

常見攀登損傷一

  肌肉,筋鍵、韌帶慢性損傷

  

  我相信攀巖者們都或多或少地使用過各種跌打損傷藥膏,精油。我們的手肘內側,三角肌側部,背、腰部等長期發力的部位,以及手腕,腳踝,膝蓋等多次屈伸的關節,常常會出現慢性損傷和疼痛。這些慢性損傷,基本上都來自於微損傷的積累,是長期的錯誤動作,錯誤習慣導致的。受傷是在微小警示不奏效時,身體警告你的最後手段,讓你發現那些急需更正的錯誤方式。

  攀爬後的按摩放鬆往往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靜態風格的攀巖者在鎖定時給肘關節帶來極大的壓力;太喜歡動態的人肩膀和手指是容易受傷的環節。採用廣泛多變的抓握方式,比如OPEN抓點,指洞支點變換不同的手指組合等,壓力將分散到多個部位,每個部位承受的份量就小得多。把不同的風格調和在起,才是對抗損傷的最好途徑。

  

  關節在達到其活動限度的邊緣時,會給自身和周圍的肌肉群施加額外的壓力,很多受傷發生在身處這些邊緣姿勢時。當你做幅度誇張的寬展肩,交叉手,DROP KNEE等動作時,在姿態的收尾處肌肉必須繃著勁,這樣重量才不會突然落在關節上,帶來韌帶受傷的危險。

解決方案

  活動範圍較大的關節,其穩定性依靠周邊肌肉的均衡對抗力來提供。為使肌肉平衡發展避免受傷,必須同時訓練你的對抗肌。攀巖運動多數使用拉力,我們的肱二頭肌往往比負責“推力”的肱三頭肌要強壯得多,這就是一種失衡。所以如果你訓練負重引體,需要用臥推等專案進行平衡。攀爬角度各異、風格多變的路線,有助於避免肌肉失衡。

常見攀登損傷之二

  指關節腫大

  

  這是慢性損傷中的一種,之所以把它專門提出來探討,是因為手指對我們而言太重要了,是我們吃飯的傢伙什兒。對於攀巖而言:大臂、小臂,手指、指尖,越往尖端,力量方面的要求越為顯著。在攀登過程中,關節囊,韌帶等承受的力量可能達到700N。我們的手指發出的,同時也承受的力常常遠大於人體生理構造所預期的限度。如果總是試圖用一兩根手指承擔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體重,或者是使用CRIMP等過度拉伸關節的發力方式,就容易傷害韌帶和關節囊。

  中指,無名指的第二關節腫脹,變形,有觸痛,壓痛,扭痛,並且由於僵硬導致手指不能完全伸直或握緊是非常典型的攀登訓練積累傷,而我,慚愧,是這種損傷的典型示例。右手中指的第二關節,好像已經成了永久的記號,伸出去像一面旗幟,不知道算是紀念我的刻苦,還是愚鈍。

  

  解決方案

  要防治“大指節”,有很多細節需要日常留心。比如,拉韌帶以增強其彈性;攀登前熱身,循序漸進;攀登中量力而行,不做過分超越生理極限的動作,多采用OPEN等損害較小的姿勢;攀登後自我捏揉按摩關節等。

  攀巖者常用膠布纏繞和支撐第二指節,減少壓力。將膠布撕成半指節寬,手指自然略彎,在根部指肚上纏繞1~2圈,然後從掌心一側斜向纏入第二指節,在第二指節纏繞1~2圈,再從掌心一側斜向拉回根指節,再纏繞1~2圈後收尾截斷。這種“X”形膠帶有兩個功能,一是協助關節囊固定韌帶,減輕關節囊壓力;另一個,纏過膠帶後,CRIMP姿勢會變形,OPEN動作使用會增多,相當於以外力約束手指動作,使韌帶不會超負荷拉伸。

  

常見攀登損傷之三

  肌肉、筋鍵、韌帶劇烈拉傷

  

  有時候我們聽到攀登者在抱怨,“我跳出去,哇,夠著的是那麼小的指洞,拼盡全力想定住,這根筋一下子就脫力了,現在什麼也爬不了了。”或者是,“上次我做DROP KNEE,手腳點離得太近,憋屈死了,我一扭膝,咯噔下好像卡住了,砰地彈了出來。”

  

  尖銳的大發力動作,比如,動態躥躍,橫向甩動,會帶來突然的肌肉。筋腱拉傷;而極度屈伸的動作有可能拉傷韌帶。聽上去這些劇烈損傷都是用力過猛突然導致的,其實它們和上文提到的慢性疼痛一樣,都來自於微損傷的積累,只不過選中了脆弱部位爆發而已。注意日常的訓練細節,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喪失戰鬥力的狀況。

  

  解決方案

  太多的攀巖者總是將自己推到極限和超越極限的地步,他們每爬一步都咬牙切齒,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只求能懸吊在下一個支點上。如果線路動作不是力量負荷範圍內的,要學會放棄。不要勉強堅持,除非你能夠以技巧在生理承受範圍內完成動作。

野外攀登意外損傷:刮蹭、磕碰、墜物

  

  野外攀登,強烈建議穿過膝的褲子!除非你的動作輕盈精確,飄飄若仙,否則,膝蓋太容易出現刮蹭,磕碰了!石頭遠比皮肉要堅韌,別告訴我面板能再生,褲子不能,咱還是愛惜自己一些,來點防護層吧。

  KNEE BAR動作常常會帶來腿面的大片青紫;裂縫攀登時手背往往淋漓一片;手指關節下方的表皮也容易隨老繭一起掀開……哎呀,想想就痛。這些基本都屬於摩擦傷,身體在與巖面接觸發力時發生了相對滑動,蹭壞了。

  

  解決方案

  護膝、護肩、護肘,在需要的部位套上,手指是可以纏上膠帶的,手背也可以啊,指縫和手腕之間一條條貼上,然後在手腕處橫向纏牢,蹭爛了隨時可以換,很方便的。

  頭盔也是野外攀登的必備品。有墜物時切勿以手抱頭!手指在石頭和頭盔的硬夾擊下,和古時候那個什麼拶指刑是一樣的呀。讓頭盔正對可能的墜物衝擊線,手腳併攏,保持橫截面儘量小的狀態,然後祈禱就好了。有人覺得頭盔太礙事。自己評估吧,鬆動的石頭掉下來砸著你的可能性和後果的嚴重性,比對一下累贅性,然後做決定。

攀石(抱石)落地意外損傷:關節扭傷、戳傷

  

  攀石(抱石)落地保護是很有技術含量的,保護員的責任是以小的衝擊,穩住脫落者的重心,減少其向外,後仰的趨勢,安全落地。而攀爬者,也必須有自我保護意識。有些朋友倒下時的本能是以手撐地,這一習慣要堅決制止。手腕這麼一根棍似地戳下去,不受傷才怪呢。然後,很悲慘的,很多人確實保持了重心的平穩,腳先落地了,可是,腳踝扭了!我曾經在一個攀登季節中扭了三次,那年夏天我的腳踝一直腫得像個蘿蔔。這是肌肉應變速度不夠,沒有給予足夠的彈力緩衝。反應速度有點像天賦,不是人人都優秀的。

  

  解決方案

  攀爬者脫落時儘量保持頭上腳下的姿態,稍微蜷曲身體,以臀、後背、側肩等部位落地。

  增強腳踝關節力量:單腿蹦臺階,提踵練習等。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增強腳踝關節力量的方法:看電視時架起腿,每隻腳在空中寫字母表三遍,或者寫 “我一定要超過×××”也行。這實際上是把活動腳踝練習變得不那麼枯燥而已,持之以恆,會有效果的,對攀巖動作中的力量傳導也很有幫助。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