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個事情,不同的聲調會起到不同效果。尤其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原因是,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方法/步驟
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孩子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父母高聲責罵孩子,其實孩子反抗的聲音往往也低不到哪兒去。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如果長期跟孩子大吼大叫,可想而知,孩子心裡得要積攢下多少憤怒!別以為孩子被大聲呵斥兩聲,問題行為就能在震懾下好轉了。恰恰相反。
孩子更容易記住的,不是你說過的話,而是你當時的情緒,以及他自己的感受。你讓他感覺到愉悅、舒適,那他就會跟隨你的引導;你讓他感受到的是壓抑、憤怒,那他就會離你越來越遠。
當你想要發火的時候,深呼吸。如果你覺得很難控制,那麼可以暫時離開一會兒,等自己情緒調整好之後再去面對孩子。
用低聲調,採取客觀的方式,把你期望孩子做的事情解釋清楚。即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能舊事重提。比如“你這個孩子怎麼總……”“你就是這麼不讓人省心!”這種句子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你一開頭用了低聲調,請堅持到底,不要遇到障礙後,立刻高八度。這也是我們常常提及的,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時候應該採用的“溫和但是堅定”的態度。用冷靜但不冷漠的語言、語氣、行為去告訴孩子: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信任,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遇事冷靜、從容處理的父母,不僅能夠與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更會讓孩子變成更加自信、開朗、具有更好自控力和目標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