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治療的流程?

王淑敏教授解釋到:因為非常多的患者都在問: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怎麼來做,可能專業書籍解釋得更為詳細,但不見得利於大眾理解和接受。為了讓求助者和家屬對心理治療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更好的維護醫患關係和治療同盟,特把心理治療普通模式的操作過程簡單說明一下。

1.進入治療階段:醫生和求助者及其家庭,建立起積極的合作關係。

  準備工作:這包括治療開始之前的溝通、解釋工作,讓患方理解自身問題的由來,大體清楚障礙的生物學因素比例和心理、社會學因素比例各佔多少。以利於設計治療方案。及治療模式的確定,

  工作同盟關係:心理治療不是醫生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過程,它或許神奇,但絕不應該神祕,特別要發揮患方的主動性,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治療目標服務。所以治療方案一定要共同制訂,包括時間、地點、內容、作業等均要有硬性規定,最理想是有雙方認可的協議存在。

2.問題的確認階段:

  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瞭解求助者及其家屬的思維模式、情感特徵、行為反應型別、個性特質、應對方式等,最後描繪出家庭結構。充分理解在此家庭環境中相互影響的因素,分析出致病干擾素質和康復維護素質成分的構成和比例。簡單來說,如果病人不是精神問題,不是其他外傷、腦病等身體上的問題導致的精神問題,那麼可以結論為社會心理因素致病的可能性較大的話,家庭環境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治療一個患病的成員,必須同時治療一個不健康的家庭模式。不然,就算是治療很有效,求助者感覺很好,復發或加重的可能性幾乎為百分之百。

  可能的話,在這階段即要進行對不良應對方式的識別和確認。

3.改變習慣階段:

  從前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過,心理治療是痛苦的,因為它要改變一個人根本性的東西。雖然在外人看來,病人採用的方式不可理解,但對病人自己卻決不是如此,他依靠這種不健康的方式生活了許久,雙方的緊密程度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就好像一個可憐的女人有一個喝酒的男人,所有人都認為她應該離開,但她卻總是找理由留在他身邊一樣,甚至就算是離開了,下一次找的男人還是喝酒的。希望我的說法大家能理解。

  這個時刻,醫生要運用多種心理和社會學技能,幫助引導求助者和家庭放棄過去,嘗試創新,並相信方法和希望最終都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並支援鼓勵他們不斷地去實踐和保持新的生活模式,新的人生觀念,新的人際態度。最後不斷地擴大正性力量影響的範圍。

4.治療結束階段: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不會有永遠不分開的人際關係,或許對於求助者和家庭來說,與優秀的心理醫生的合作,是他們一生中難求的最佳人際關係,但這不是治療應該有的目標。我們希望把人生的主動權還給他們自己,希望他們自己在困難中前行,在摔倒的時候,我們衝上去扶他們起來,但幾步之後就應該鬆開雙手,用期望的目光注視著在這苦難的世界上勇敢前行的人們。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