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在民間流傳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說法是“按時辰排序”,指古人依據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活動特點來安排的,即每一種動物為一個時辰。
工具/原料
生肖屬相
方法/步驟
夜深人靜時是觀天象的最佳時機,當繁星滿天的時候,那就是子夜時分(二十三點至一點)。古人(天文學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聽得周圍有細碎的聲音,低頭一看,原來是老鼠在活動。天長日久,古人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繫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
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農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一點至三點),農家自會起身喂牛。牛與丑時聯繫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凶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繫,有了“寅虎”。
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繫,便有了“卯兔”
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尾不見首”。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或者說是人用幾種動物的“零件”拼湊起來的“人造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濛濛之中,人們才會產生龍的幻象。如此,龍才會在辰時的霧中“出現”。龍和辰時相聯繫,便有了“辰龍”。
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豔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晒太陽。無論有毒還是沒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聯繫在一起的。
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這“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繫,就有了“午馬”。
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別忘了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未羊”應運而生。
十五點至十七點,申時,太陽偏西,或者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裡玩耍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裡,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繫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
十七點至十九點,酉時,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再不回窩,天一黑就會找不見。農婦著急了,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
十九點至二十一點,戌時,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另一個“助手”—狗。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繫起來成為“戌狗”,恰到好處。
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深夜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主人很高興。不過要想豬長得肥壯,還得起身為它添食。亥時,自然與豬相連,於是有了“亥豬”。
所以,表示十二時辰的十二個字與十二生肖相結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十二個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