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認同。當每做一件事都在考慮"別人怎麼看"時,你其實已經在放棄自己了。總是活在別人眼神裡的人,也等於從來不曾存在過。
方法/步驟
觸動了兒時的深刻信念
我們總是擔心他人對我們的想法,始終戒備。 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害怕他人看到我們的缺點,懷疑他們可能看到了我們最壞的部分。當九個人告訴我們,我們有多麼好,而第十個人說了一些負面評價,哪一方會影響我們?對了,是給負面評語的那方。
九個人的讚美抵不上一個人的逆言,這不是很奇怪嗎?不,不盡然。因為負面評語觸動了那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已建立的悠久信念,那個我們甚至沒有察覺到的信念——“我們這樣不夠好”。如果我們無意識裡沒有這個信念的負擔,我們不會被他人或間接、或暗示這一點的言行所影響。我們只會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或者“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又或者“那反映了一些他們自身的情況,而不是我的”。
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是嗎?我們只是立刻感到被負面評論刺傷,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發生,留意一下你的能量如何馬上被削弱。
變成失去了自尊的乞丐
因為這些兒時的深刻信念,讓我們不能放鬆自己,每當我們感覺自己,想起自己,我們便會不舒服。我們不斷以他人的眼光看我們自己——他們接受我嗎?我夠好嗎?我給他們好印象了嗎?
無意識地我們總嘗試讓人們接受我們、愛我們,造成了我們依賴他人。當我們唯有依賴他人才能建立自己的形象時,我們被操控了。
我們試著去取悅別人,為了獲得別人喜歡、接受、重視或欣賞,我們會去做一些本來不會做的 事情。我們變成了乞丐,失去了完整,失去了尊嚴,我們也失去了自尊。
在別人身上尋找愛和重視
你有沒有認真地想過,別人對你的想法跟你有什麼關係?你是存在中,完美獨一的創造物,這就足夠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全然地接受、尊重和愛你自己(這個沒有變得完美、或甚至只是變得更好的你),會有任何問題嗎?怎麼樣,會嗎?
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它或多或少地影響每個人。我們都在別人身上尋找愛和重視,有些人很懂得把他們的脆弱巧妙地掩飾在一個美好的形象之下,但當蜚短流長,當不安全感來襲,於是形象破滅,內在的困頓和脆弱顯露無遺。
無意識的收音機在播放
它可能會發生在當一個你心愛的人死亡或離開你的時候;它也可能會發生在當你失去了工作或一個升職機會;又或是當你得了重病甚至某種殘疾;它可能會發生在當你的名字沒有被列入邀請名單上;或你的某方面受到批判;它也可能會發生在某個場合當有人對你做出越軌行為,讓你感到被冒犯;又或者在宴會上你的戀人對某人的關注勝過對你的;它也可能會發生在只是因為你喜歡的人沒有跟你打招呼。
當下一次你處於沒有安全感或容易受傷的狀態下,看看你是否能夠捕捉到,能量被削弱的感覺;看看那一刻你內在在跟自己傳達了什麼樣的訊息;看看那個無意識的收音機在你的頭腦內部播放什麼——它將會是批評,也許像這樣“算了吧,你是不如別人好的”。
你頭腦內的責備之聲
無論何時當你注意到你頭腦發出了任何判斷和批評的聲音(他們總是在那裡,我們只是習以為常地不去注意它們),對你自己說“停!這是個舊檔案,是我兒時的老電影,它不能干預現實生活中的我。”因為這是事實。
這些你在幼年接收的批評之聲,多年來被你自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背誦。你認為它是你的聲音,你的看法,但假如你留心,你會認出它其實是你爸爸或你媽媽的聲音,或者是你年幼時對你具有影響力的人的聲音。這聲音或許沒有跟他們說的一模一樣,或者甚至從未被誰說起過,甚至它是完全來自你身邊的人們從前對你的對待而讓你理解到的訊息。
出生後蒐集得來的觀念
理解這一點,然後你可以滿懷愛意地提醒自己“我這樣很好,對於把我邀請到這個世界的存在來說,我已經足夠好了,我還需要得到任何人的同意嗎?”試試這樣說,然後看看有什麼發生。
這個“停”是一種技巧,它能夠幫助我們跳出積存在無意識裡的陳舊觀念,把我們帶回到現實。接著思考一下,它們真的合理嗎?它們是真實的嗎?它們真的跟你現在的生活有關嗎?你甚至可以集中焦點在你的成就和一些正面的事情上面,藉以取代打擊自己!這一點之所以很難做到,是因為我們相信那些評價都是事實,而不僅僅只是觀念。但你真的認為打從你出生你便攜帶著這些觀念嗎?
你真的認為你從媽媽的子宮一出來便立即會想“哦,我的天!我是一個錯誤,我是一個罪過,我不夠好,我要變得不一樣讓人們愛我、重視我。”
不!你當然不會這樣想。所以這些觀念是你出生以後蒐集得來的,換言之,這並不是一個故有的事實,這只是制約。
你不是那個你認為的你
為了更理解這方面,想象一個穆斯林巴勒斯坦家庭和一個以色列的猶太人家庭。兩個家庭都在 同一天生下一個兒子,在以色列的同一所醫院裡,由於失誤,孩子被錯調了。猶太嬰兒來到了穆斯林家,完全相信他是一個巴勒斯坦穆斯林那樣子成長,所有關於他是誰的想法,他應該怎樣,其他人應該怎樣,社會應該怎樣,所有他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都如一個巴勒斯坦斯林。
那是他的身份,至死不渝地相信的身份。但真相是,那並不是他的身份!他不是一個巴勒斯坦的穆斯林。而同一情況也出現在另一個對調了的孩子身上——那個本來屬於巴勒斯坦穆斯林家庭的 孩子,長大了也完全以為他是一個猶太人,他甚至確信巴勒斯坦是他的敵人。
通過這個虛構的例子,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兩個孩子的身份,他們對關於自己是誰的信念和觀念,全部都是社會給予的,並非與生俱來。同樣地,對你來說也是一樣。
質疑舒適地帶的身份認同
所有關於我們身份的想法——你所認為的“你”、你認為你應該如何、你認為你不夠好的想法,通通都是外界加諸於你的,你並不是一生出來便具有它們。這是個好訊息,因為這意味著你也可以丟掉它們。
正視這件事,質疑你的身份認同,需要拿出巨大的勇氣。因為你的身份是你的“舒適地帶”,你很熟悉這裡,一直生活在這裡。在這裡未必快樂,但它很安全——你是知道的。
要走出我們安全的“舒服地帶”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我們所過著的生活,已經到了讓我們忍無可忍的地步,因為踏出我們的身份是一件可怕的事,類似於步入完全未知的境地。
在我們的舒適地帶,我們已經懂得如何對情況和人們作反應,繼而生起的感覺我們也心裡有數。什麼可以做、什麼是極限,我們瞭如指掌,我們會以許許多多合情合理的理由去解釋我們為什麼不能活出我們的最高潛能、為什麼不可以拈雲摘星,為什麼事情不如人意。
質疑每一件你所相信關於自己的事
假如我們放棄我們的舒適地帶,我們將失去一切“保護裝置”。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我們的侷限——那長久以來使我們停滯不前,將我們困於缺乏滿足感的生命狀態的鎖鏈。
假如你準備好了,假如你真的已經受夠了你的生命演繹,你現在就可以開始。你要做的只是去質疑,質疑你所相信的每一件關於你自己的事——它是真的嗎,還是一個你在無意識狀態之下一直堅信的舊有觀念,以致讓你從來都無視於生活中的那些反例?
你的頭腦會說:“但這個關於我自己的判斷是真的,它是事實。當情緒生起時,一個事實將會變成一個判斷一個事實和一個判斷的差異,在於它發生時是否有情緒捲入。
接納、尊重、活在當下
舉個例子,也許我呈現出老態。如果我接受它,那麼它只是一個事實,它來自一個清晰平靜的狀態。它並不煩擾我,它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可以自由地以一種享受和尊重的心情面對這個年齡的我。
假如我不能接受它,判斷便隨之而至,每當我談論我的年齡時,我的言語總會暗示著我對自己的不滿——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我應該看起來比真實年齡更年輕。在這情況下,它成為了制約——一個你認為你這個樣子不夠好的想法;一個你認為這個自然的你不夠好的想法。
判斷給我們壓力,它讓我們對我們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個判斷是一場自我鬥爭,一個對於自己真相的否定,而在鬥爭當中,將不會有達成。它就像你的左手打右手,這樣子的爭鬥,不會有勝利者。
相反,假如你接受你老了這個事實,你也就接受了隨之而來的優雅與尊嚴。假如你尊重這樣的自己,那麼也給了自己一個允許讓其他人也同樣接受和尊敬你的機會。
這不是說你不需要精心修飾自己好讓你看起來更富有魅力,注意儀表是自我尊重的一部分。它的意思是,停止假裝你能夠穿上你孩子的衣服,令你看起來像是孩子的兄弟姐妹而不是他們的父母。順便一提,你認為孩子們會怎麼想?讓孩子去和同齡人玩,而知道在家中的父母是他們需要幫助時最好的依靠,不是更好嗎?
幸福最終取決於自已對侍自己的方式。與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沒有太大關係
注意事項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