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如入睡後翻來覆去,反覆折騰,常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乾、口脣發紅、舌苔黃厚、大便乾燥等症狀。這即是胃有宿食,脾胃不和的緣故。如入睡後四肢抖動“一驚一咋”,則多是白天過於疲勞或精神受了過強的刺激(如驚嚇)所引起。
工具/原料
兒童常見穴位圖
方法/步驟
脾經位置:拇指橈側指端到指根。
操作方法:向心(指尖向指根方向)推為補,稱補脾經;
功用:補脾經:健脾胃、補氣血。
內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內勞宮為圓心,內勞宮到中指根中外1/3交界處為半徑所作圓周上的八個點。從小魚際起按順時針排列依次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操作方法:用拇指端運,稱運內八卦;按乾、坎、艮、震依次推運一週,稱順運內八卦;反之,稱逆運內八卦。
功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心經位置:中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方法:離心推為瀉,稱清心經、
功用:清心經:清熱瀉火、養心安神
肝經位置:食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方法:離心推為瀉,稱清肝經。
功用:清肝經: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鬱除煩。
天門穴位置:兩眉之間向上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用兩拇指交替由下向上直推,稱開天門
功用: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
囟門位置: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骨陷中。
操作方法:用掌心摩,稱摩囟門;
功用:鎮靜安神、通鼻竅。
注意事項:正常前囟在生後12~18個月之間才完全閉合,故操作時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壓。
小天心位置:手掌面大小魚際交接處。
操作方法:用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稱搗小天心。
功用:清熱、鎮驚、利尿、明目。
注意事項
推拿時請注意手法力度,寶寶身體羸弱,手法以輕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