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達人解析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翻譯達人解析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工具/原料

中國飲食文化

人工翻譯

方法/步驟

一、中華飲食文化與翻譯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的光榮與自豪。當前隨著國內外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並逐漸喜歡上了中國的美食,然而在他們享受美食的過程中,卻感覺有些菜名翻譯的莫名其妙。菜名實際上是一國文化的體現,外國人對中國的飲食文的瞭解大多是從中國的美食中體現出來的,假如外國人能明白我們的一些菜名的寄意,或是把這些菜名弄明白,其實是在學習一門藝術,他們定會因此而更瞭解和喜歡中國。

翻譯達人解析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二、中華飲食文化翻譯中的“把柄”——可譯性與不譯性

在翻譯研究中泛起了可譯與不可譯的爭論。因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生長環境的地理位置、天氣及風俗習慣等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相互而言有很多新鮮事物。如中國有很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雞”、“雙皮奶”等這些有名的民間食物,要把它們翻譯出來先就給外國朋友熟悉確實不輕易。由於這些傳統的食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不能從英語語言的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詞來表示,而且它們當中還隱含了不少歷史典故,並非能用三言兩語道清晰。

關於如何更好地解決飲食文化翻譯中的“文化”題目,翻譯達人金惠康教授以為,對於這種存在的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從翻譯技巧的角度看,譯者若緊扣原語的含義,不死摳字眼,至少能對作者的意思進行詮譯或引申,這樣可實現和進步跨文化的可譯性”。根據翻譯中的對等原則,這種對等是沒有絕對的對等,在文化翻譯這方面尤為顯著。因此,翻譯時只能通過尋找相通點而不是相同點,使原語者和目的語者能達到一個共鳴,這是從實踐中已經證實可行的,由於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麼,作為譯者就要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

翻譯達人解析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三、中華飲食文化翻譯存在的問題

1、表達不一,讓人糊塗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往往會看到一些用詞不一致的現象。因為不同的英語單詞,它所指代的事物,表達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別的。這個題目主要泛起在對點心類的翻譯上。如:

把“饅頭”譯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bun

把“湯圓”譯成:pudding; dumpling ball

把“粥”譯成:gruel; soft rice; porridge

一個食物竟然派生出好幾樣不同的東西來,確實讓人費解。因此,翻譯此類食物時,譯者一定要理解清晰各種食物的性質特點,找準相關的詞來翻譯,不能張冠李戴,更不能順手牽羊,東拉西扯一個詞來湊合,此做法是對文化極大的不尊重。對此,不少翻譯公司的譯者可以採用多種方法進行翻譯,由於翻譯方法是靈活的,但應儘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如“宮保雞丁”這道菜有常見的3種譯法:

Gong Bao Chicken;

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

2、翻譯得不知所云

“水煮鱔片”翻譯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斯按字面來翻譯成的英文其實令人啼笑皆非。還有把“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黑點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紅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四喜丸子”翻譯成“四個興奮的肉團”,看了會叫人跑掉。因此,對於菜名的翻譯,譯者切忌沒理解清晰其真正的含義而直接用字對字的方法來譯。這些翻譯或是有顯著的語法錯誤,或是嚴峻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國人讀後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不能達到通過翻譯進行交流的目的。

3、缺乏準確性

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在飲食翻譯上,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中國特有的東西是不能在英語字典裡找到相關的詞來表示的。另外,有些食物,我們可以用英語表達出其基本意思——一個籠統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細節。如:中國菜當中,有良多是以“肉丸”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個“丸”字,都用‘meat ball’來譯的話,筆者以為十分不正確。豈非外國人生成來就會知道中國製作‘meat ball’裡頭畢竟是豬肉,牛肉,雞肉仍是魚肉?在此,譯者要留意一點,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類肉的,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因此,翻譯達人認為翻譯的正確性不僅是翻譯的一個行為尺度,也是一個道德尺度,是尊重各國人民文化的表現。而且,這種籠統的翻譯,往往會失掉地方飲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國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還喜歡吃糕點,糕的品種可謂不勝其數。廣東人喜歡吃的早點有“蘿蔔糕”和“芋頭糕”,有人翻譯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翻譯達人查閱了《朗文當代高階英語辭典》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兩大權勢鉅子詞典,比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詞意,以為在翻譯兩種食物時,根據它們的選料(蘿蔔,芋頭,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點(軟塊狀),最佳的選詞是‘pudding’。

翻譯達人解析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五、飲食文化翻譯的解決方法

根據翻譯達人王秉欽教授在《文化翻譯學》一書中所提,可歸納出六種方式:以寫什物法命名,以寫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數字以及顏色命名。從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寫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門的菜名都顯示出菜餚的主材料、作料、烹調方法、口感、口味等資訊,有些就以菜餚的起源地和發明者來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個歷史典故。掌握這些資訊,譯者就可根據菜餚的特點來確定翻譯的方法,給外國人呈現一個個準確、地道的菜名。

翻譯達人解析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問題, 文化, 中國, 達人,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