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旅遊——知識?

題太和山

混沌初分有此巖,此巖高聳太和山。  面朝大頂峰千丈,背湧甘泉水一灣。  石縷狀成飛鳳勢,龕紋綰就碧螺鬟。  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松四面環。  雨滴瓊珠敲石棧,風吹玉笛響鬆關。  角雞報曉東方曙,晚鶴歸來月半灣。  谷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  箇中自是乾坤別,就裡原來日月閒。  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  古來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

唐 呂洞賓

工具/原料

自行車

著名景點

五龍宮 ——五龍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龍峰山麓。它是武當山建築最早的八宮之一,歷經唐、宋、元、明幾代修繕,共建有宮觀廟宇850間,規模一度龐大,但現僅存宮門、紅牆、碑亭及泉池、古井等

武當山--旅遊——知識

武當山--旅遊——知識

武當山--旅遊——知識

金頂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上的金頂,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徵,也是武當道教在皇室的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標誌。金頂景區包括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金殿、皇經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銅殿等古代建築。這裡保存著大量的各朝代製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的燦爛明珠,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歷史見證,是無價之寶

武當山--旅遊——知識

武當山--旅遊——知識

武當山--旅遊——知識

南巖宮——南巖宮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道教著名宮觀,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的南巖上。南巖之上林木森翠,山色秀美,其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風景最美的一巖。據 <太和山志> 記載,唐宋時就有道士在此修煉,元代道士在此創建道觀,至大元年(1308)“天乙真慶萬壽宮”,元末建築毀於大火,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重建,時有大小殿宇六百四十餘間,賜額“大聖南巖宮”,清末大部分建築復毀。現僅存元建石殿、明建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原元君殿舊址上尚存玉皇大帝神像一尊,峨冠華衣,形態逼真。宮外巖北有老虎口,巖南峰巒之上有梳妝檯、飛昇臺等古蹟。在南巖周圍還有滴水巖、仙侶巖、黑虎巖、紅軍洞、雷神洞、龍潭等,都是下臨絕澗、峭壁千仞的景緻真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紫霄宮——紫霄大殿自明永樂年間重建後,歷代對其進行了大小十餘次維修,才得以保持往日的風采。1994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考察武當山時深有感嘆:“在這裡,看到了按傳統方法修繕古代建築的例證”。

父母殿:紫霄大殿後的高大崇臺上,建有父母殿。這裡古樹參天、清山如黛,高敞清幽,是武當山最佳勝境之一。紫霄宮父母殿為三層磚木結構。殿內設有三座神龕,正中神龕上供奉真武大帝生身父母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的造像,道士信徒尊稱為聖父聖母。

據考證,父母殿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早年毀廢,現存建築為清末重建,遺存有清代的建築風格。武當山各大宮觀都設有父母殿,是武當山皇家廟觀的重要特徵之一,這裡體現有武當山道教提倡“三教合一”的宗教特徵。

明代,皇帝把道教總分為全真、正一兩大派:以煉養為主的諸派歸統於全真派,以符篆為主的各派統歸於正一派。由於道教全真派自興創時就提倡三教合一,其門徒皆遵從始祖王重陽“儒門釋戶道相遇,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辦道原則,改變“出家人六親不認”的舊章,宣揚孝道。於是,父母殿便成為敬奉父母的殿堂,用以教化世人

武當山--旅遊——知識

武當山--旅遊——知識

武當山--旅遊——知識

太子坡 ——據記載,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擴建殿宇至200餘間。清代康熙年間,曾先後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門等殿宇

關於武當山的詩人

魏良輔 -明代戲曲音樂家。字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他的生平史料記載很少,僅知他是明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革新家,對崑山腔藝術的發展提高有過巨大貢獻,後人曾把他奉為“崑腔之祖”。清初餘懷《突暢園聞歌記》說:“良輔初習北音,絀於北人王友三,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一依本宮。取字齒脣間,跌換巧掇,恆以深邈助其悽淚。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乎自以為不及也。”描寫武當的詩句: 凍梅偷暖著枯芽,石徑雲封第幾家?   雪色風香尤會意,青鸞銜出過牆花。

‘後七子’——徐中行,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樑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名稱首見於 <明史·文苑·李攀龍傳> 。因在前七子之後,故稱後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後七子”中的王世貞、李攀龍、謝榛、徐中行與宗臣等人集聚京都,結盟“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文學流派,延請畫工而作 <六士圖> ,以張聲勢。因他們均與嚴嵩不合,引為顧忌。描寫武當的詩句: 萬丈奇峰展翠屏,千尋飛閣俯明庭。  金容日映扶桑赤,仙掌雲開太華青。  已見祠壇封玉檢,堪從石室問丹經。  塵中漫道無仙骨,不妄元曾署歲星。

假託太極拳是道家鼻祖——張三丰,張三丰(1247年5月15日—1458年),武當派開山祖師。名全一,又名君寶,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子,以其不修邊幅又號邋遢,生於淳祐七年四月初九(公元1247年5月15日),南召縣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史書記載張三丰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張三丰在武當山創立了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併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到永樂十五年(公元1458年)仙逝。關於的詩句: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鹹安治道亨。  皇極殿中龍虎靜,武當雲外鐘鼓清。  臣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苦有情。  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慾是長生。

王世貞——

王世貞是明代文壇盟主、史學巨匠。王世貞出生於以衣冠詩書著稱的太倉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乃魏晉南北朝時期世代簪纓的琅琊王氏的餘脈,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於浙江桐廬,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鎬,宋有司諫縉,世世貴顯。元初王夢聲被行省徵辟為崑山州儒學正,始定居太倉。夢聲祖孫三代任教職,以儒傳家。太倉王氏自王僑、王倬兄弟於成化年間同舉進士,自此科第蟬聯。世貞祖父倬,成化十四年進士,終南京兵部右侍郎,為弘治正德年間名臣。父忬,嘉靖二十年進士,終總督薊遼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兵部尚書,為嘉靖年間名臣。

世貞登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屢遷員外郎、郎中,又為青州兵備副使。世貞恃才傲物,數積忤於權相嚴嵩子世蕃。值忠臣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論死,世貞又馳騎往營救且經濟其喪,嚴嵩父子大恨之。三十八年,父王忬以灤河失事為嚴嵩所構,論死,世貞解官奔赴京師與其弟王世懋每天在嚴嵩門外自罰,請求寬免。未成,持喪歸。隆慶元年(1567)訟父冤,得平反,被薦以副使蒞大名,遷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又歷廣西右布政使,入為太僕寺卿。萬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數奏陳屯田、戍守、兵食事宜,鹹切大計。因忤權相張居正罷官。後起為應天府尹,覆被劾罷。居正歿後,起為南京刑部右侍郎,辭疾不赴。久之,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書,以疾辭歸。二十一年卒於家,贈太子少保。描寫的詩句:

摩天群峭石骨,護壁萬泉鬆髯。  過橋泉聲忽怒,破寶風意時尖

注意事項

遊玩時注意對景點保護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