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王都”琅勃拉邦旅遊攻略?

琅勃拉邦的耐人尋味其實源於它對時間的記錄。它見證了歷史的跌宕起伏,也曾延綿和主導了老撾的文明脈絡。歷史與文明的腳印層層疊疊,密佈於湄公河與西康河間,瀰漫在近七百座古老建築內外。

老撾“王都”琅勃拉邦旅遊攻略

步驟/方法

曾經的王都繁盛
在老撾人口中,琅勃拉邦被稱為“王都”,作為與首都萬象的對照。這也預示了它的特殊地位。
早在2000年前,這裡便是一個部落的中心。公元八世紀,老撾首次被老族人統一為瀾滄王國,開啟了它作為王都的歷史。自此之後,即使1560年塞塔提拉王將都城遷至萬象,這裡仍是這座國家不可取代的中心。1975年君主制廢黜,琅勃拉邦作為王宮所在地的歷史才告終結。
現在,老撾是亞洲最為落後的國家之一。昔日王都的繁盛隨著國家經濟的滯後塵封於歷史。物質生活的不寬裕是顯而易見的。為數不多的商店被進口工業品覆蓋,意味著這裡人的生存仍然依靠農業。低矮的房屋、簡易的公共設施、稀少的商品品種和稍顯粗疏的飲食無不在歷史的幕布下吐露今天經濟的衰微跡象。
也許是因為物質資料的貧瘠與生產方式的落後,在琅勃拉邦,人們的生活節奏陷於緩慢。
對這種緩慢節奏最為深刻的領教源於一頓晚飯。那天傍晚,我們一行在湄公河邊的一家小食肆點了12份蛋炒飯。湄公河的日落美景終究敵不過飢餓時對食物的渴念,看著店家篤篤悠悠地完成每個動作,心裡很是焦灼。兩小時過去,才終於見到老闆娘施施然端上最後一盤炒飯。而我們早已在與飢餓的鏖戰中眼冒金星。之後,有人打趣說:“就是蒼蠅到了這裡都會放慢飛行速度的。”試著耐心等待,是我們在這座城市不時要做的“功課”。

老撾“王都”琅勃拉邦旅遊攻略

以佛像命名的城市
琅勃拉邦不僅是記載著國家榮辱的王都,也是信仰的發祥、延綿之地,由這裡延伸出去的文明影響和感召了整個國家的民眾。
琅勃拉邦王宮博物館中珍藏著一尊名為“勃拉邦”的佛像。這座據傳來自斯里蘭卡的佛像在14世紀被帶到了老撾王室。以此為開端,佛教信仰與老撾人的精神世界有了劇烈而漫長的交匯。1560年,塞塔提拉將都城遷離萬象,卻將勃拉邦佛留在了故都,同時將故都根據佛像定名為琅勃拉邦。
每天清晨5點剛過,天還未亮,佈施的人們已早早跪在街邊,隊伍足足綿延百米。人人跟前都放著一個竹籃子,放滿了供奉僧人的食物:糯米飯、糖、蔬菜。佈施的人雖多,卻不聞一聲喧譁,寧靜且表情莊重。隊伍中間有幾個旅行者也準備了竹籃和食物,跪在街邊,翹首盼望僧人的出現。
大約到6點,琅勃拉邦的二百多名僧人排列整齊,出現在大街上。他們一律穿著橙黃色的僧衣,表情肅穆,眼神空曠,一手託鉢,一手行禮,緩慢行進。細細地觀看這種互動:跪在街邊的施主在僧人經過身邊時,慢慢直起身體,將食物放入,再雙手合十,爾後低下頭去。僧人每經過一個施主,則稍稍彎腰,放下手中的鉢盂,讓佈施的人將食物放入。在此過程中,不管是僧人還是佈施者基本沒有語言上的交流,有的只是動作上的默契。整個隊伍化緣完畢已近8點,整座城市也真正迎來新的一天。菜市場漸漸有了喧囂,主婦們來到那裡買菜;旅店的幫工也開始打掃庭院、擺出早餐。

老撾“王都”琅勃拉邦旅遊攻略

法國風情
1897年之後的60年間,老撾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那段歷史遺留下的法國風情即使早已衰微,亦能在一棟棟法式別墅、一個個法語標牌和人們的飲食習慣上覓得蹤跡。
街頭巷尾的外國旅客數量幾乎超過了本地人,旅人們成群結隊地在夜市挑選小玩意兒、流連於一座座寺廟之間;又或者,一兩個人在街上漫步,在餐館發呆。外國遊客在這裡顯得不徐不疾、神情怡然。但當你在街邊與他們相遇,他們又會眉飛色舞地打招呼。
琅勃拉邦的西餐廳數量眾多,從漢堡包到壽司,在這裡都能找到存在的土壤。其中,尤以法國菜最為出色,幾乎所有成規模的餐館都能做出地道的法國菜。也有幾家中餐廳各闢蹊徑,經營著京菜、川菜和湘菜,全部是中國人在經營,味道大體正宗。自然,吸引的也大都是中國客人。
市區的建築標牌和路標,一般有老撾語和法語兩種語言作為標識。市中心集中了幾棟玲瓏精緻的歐式建築。旅館一條街上則全部是按照西洋風格改造的建築。每一個旅館就是一座小庭院,濃豔豐美的花草、沿街一排排木柵欄、簡潔玲瓏的房屋,讓人感覺是置身於歐洲的鄉村。自然,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出自一份歷史淵源,也是為了迎合這裡源源不斷且數量龐大的西方遊客。
我居住的旅館也是這樣精巧的西式院落。每逢傍晚,住店的旅客們或喝啤酒、或飲咖啡;邊嚼著牛排和麵包,邊觀看投影儀打出的電影。而第二天早晨,服務生擺出的早飯仍是西式的麵包、香腸、煎雞蛋,也有果汁和當地盛產的芭蕉。

老撾“王都”琅勃拉邦旅遊攻略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