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的基本技法
心意拳相傳為明末清初的武術家姬際可所創的。心意六合拳,又稱心意拳、六合拳,是我國著名的集搏擊、健身、防身、養生於一體的優秀拳種,中國傳統拳術之一,中國武文化和東方神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心生意,又由意轉化為拳招。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般有以下十一點:
一、頭要上頂,項要豎直:
“頭為周身之主”,形意拳要求頭要保持中正,頸項有意識地豎直,動作儘管有起落旋轉,一頭部始終要向上頂勁,不可俯仰歪斜或自由搖晃。它必須在自然豎直之中含有輕微的頂勁。與頂頭豎項相關的還須使嘴自然閉合,牙齒要扣好,舌尖抵上顎,神態要自然,精神須集中,不可皺眉努目、咬牙切齒,下領裡收,用鼻呼吸。
二、肩要檢,肘要墜:
鬆肩也呷‘沉肩”或“垂肩”。形意拳要求隨時注意肩關節鬆沉,肘關節鬆墜,兩肩微合抱。鬆肩和舒胸***涵胸***結合起來,還可助氣下沉;使下肢更加穩固。打拳出拳時,臂不要完全伸直,肘略成弧形彎屈下墜。凡兩臂收放,肘要緊靠兩肋,使全身的力量貫注到上肢,周身完整一氣。
三、腕要塌,掌要撐,拳要緊;
在一般情況下,出掌都必須腕部下塌,掌心向前下方,既有向前的頂力,也含有向下按的力,五指微分,食指上挑,拇指外撐。使虎口形成半圓,掌心內涵,手的各部不可鬆軟懈勁。它的出拳,則要求五指握緊,拇指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節指骨上,食指向前突出,拳面斜形如螺狀,稱為“螺絲拳”,腕須直,不可向上翹起,力量要貫注到拳的最前端。
四、背要拔,胸要涵:
拔背也稱“緊背”、“圓背”,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第一,由於頭上頂,頸部豎直,腰部下塌,就使脊背有上下拔的感覺。第二,藉助於兩肩的鬆沉,肩向前抱,胸部內涵,拳掌前伸時背闊肌盡力向左右伸展。這樣,背部肌肉上下左右都維持一種張力。涵胸又稱“舒胸”,是指胸部舒鬆含蓄。涵胸和拔背是相互聯絡的,做到了拔背,也就能體現出涵胸。形意拳在運動時,涵胸拔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動作的伸縮而有所變化,以助拳勢。
五、腰要塌,脊要正:
形意拳所有變換招勢,左轉右旋,都著重於周身的完整與協調。因此要求腰部在運動過程中始終要塌住勁,起到主宰的作用。塌腰決不是腰脊僵滯,而是鬆展自然有彈性,成為上下動作的樞紐。 脊椎的要領和腰部不可分割,只要注意塌腰和頂頭,就能做到脊椎正直。在運動時,隨著動作的轉換,脊椎也應有所伸縮、轉折,以幫助臂、腿、腰的蓄勁發力,但不能故意扭曲和搖擺。
六、臀要斂,肛要提:
要求臀部有意識地向裡收斂。所謂“提肛裹胯”或“穀道內提”,都是指的斂臀提肛。收斂的方法是使肛門括約肌稍加收縮,這樣就約束臀部突出,保證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也促進了涵胸拔背、氣沉丹田。所以歌訣說:“提肛收臀,氣貫四梢”。
七、胯要收縮,膝要扣勁,腳要平穩:
形意拳的步法以直進直退為主,“三體式”為其根本,在此基礎上要求進退穩,健,機敏靈活。強調“手要急,足要輕;把勢走動如貓行;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齊到定要贏。”形意拳動步敏捷,落腳穩健,胯、膝、腳各部緊密配合,毫不鬆懈。在進退中,以胯催膝,以膝催腳,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腳為梢節。靜止時,胯要微向裡“縮勁”,膝要微向裡“扣勁”,腳要平穩踏地含有“踩勁”。同時,腿的彎屈要適度,太直則僵滯,過屈則無力。
八、姿勢要正確,動作要整齊:
形意拳要求每動每勢處處皆守規矩。周身三節安排合體,“三節六合”配合協調,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手尖、腳尖、鼻尖“三尖相照”。講究“心氣一發,四肢皆動”,整個動作都是在同一時間起動。和完成
九、進退要和順,起落要均衡。
形意拳要求在拳法變換、進退門轉中注意和順。只有在進退門轉中身體各部位的運動路線、方向、時間、定勢後的角度、位置都安排和順,才不會發生姿勢失中、動作僵硬、呼吸緊張、定勢不穩等現、象。形意拳迅速有力,動靜分明,“起勢,如崩牆倒,落地如樹栽根”。因而十分重視起落的均衡穩定。
十、力量要充實,呼吸要自然:
形意拳要求拳緊、步穩、腳實,發勢迅猛,勁力飽滿。凡下肢進步,都要前腳貼近地面,竭力向前,後腳則全力向後蹬地,做到“腳踩中門勿落空,訊息全憑後足蹬”。上肢動作要兩手爭衡對拔,彼此呼應。兩前臂要內外旋轉,就象擰繩一般,起鑽落翻,擰裹進退,融成一股整勁。以此充實周身力量。 挺胸、提腹、努氣、拙力,是形意拳最忌的四大毛病。它要求鬆胸實腹、呼吸自然並與動作自然配合。一般情況下,總是蓄勁時吸氣,發勁時呼氣,以氣助力,使氣與力合一。
十一、氣勢要相連,內外要合一:
氣勢相連,是一招一勢均須貫串一氣,須做到勢斷勁連,勁變意連,既有明快節奏,又有斷而又連、綿綿不斷的氣勢。內外合一,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心氣一發,四肢皆動”,“以首領身”,“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啟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形與意、內與外,周身上下無處不合。這樣,形意拳方能“內外六合”,“形意合一”渾然一體。
形意拳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