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科利亞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課文。課文清晰地表達了故事的脈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字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通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臺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後來讓學生講述“周圍的事物都在變化”,她們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變化說出來。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個故事,怎樣依據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做事的方法。因為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道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通過我所舉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做好事情。
篇2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設定了學習檢測題。學生通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字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通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臺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後來讓學生講述“周圍的事物都在變化”,她們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變化說出來。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個故事,怎樣依據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做事的方法。因為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道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通過我所舉的例子,明瞭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課,自我感覺條理比較清晰。給足了時間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問題。不足的是:感覺課堂不夠熱烈,沒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導語比較平淡,沒有很多的修飾、點綴。教學時問題解決可以採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組討論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會更好。
篇3
按照我們“六六大順”組在前些時候的三年級集備教案,我開始了我的《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但是實施下來,我發現這教案和我們兩個班的學生不太協調。
目標上,基本是按照集備教案來確定的,在我兩個班的教學中,我都嚴格地和學生們一起去達到這四個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具體的過程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第一課時的學習,我按照蔡老師在教研綜述上所傳授的“字詞——書寫——理解大意——分段”進行,當這些都完成了,我發現已經沒有時間進入對課文第一段的講讀了。而且我也覺得不必要一段一段來進行講解課文,這樣對學生的牽引性會很大。第一段的講解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科利亞埋木匣環節中進行。由於在第一課時的完成情況是這樣,而我也認真拜讀了第二課時的設計,我認為不太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於是我將教學適當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課時中,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文大意進行了回顧,再通過讀文,並通過一個問題“讀了第一部分的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讓學生在朗讀過後自己說知道的東西。他們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為什麼要埋木匣。”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埋木匣的過程。”有的說:“我知道他媽媽也在埋木箱。”……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進行區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進行講解,而並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對比科利亞和媽媽的挖木匣結果來進行。而且我還和學生一起親身做了實驗。這樣,就把科利亞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課的啟發水到渠成地流瀉,讓學生的體會一下簇擁而上。
我記得我剛踏入教壇的時候,我們這有老師跟我說過: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也許在集備時候的教學設計對某些學校的學生是適合的,那隻能說明那是適合該校學生最好的設計。當然,我的教學或許有很多紕漏,但是我一樣堅信: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
東方之珠課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