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寫教學設計是每個七年級語文教師備課活動的最終成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hóng良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學習作者採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現手法;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二***、過程與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薰陶感染中讓學生感受到舊中國的苦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三、學情分析

  學生由於年齡的限制,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情感,也有著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進入文字情境進行學習。

  四、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匯入新課

  1、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後人們為尋找陸地而展開的鬥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嚮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我們 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後,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三、瞭解作者、背景:***展示課間到螢幕上,學生齊讀***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後畢業於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為他創作於1936年的短篇《鴜鷺湖的憂鬱》,是反應東北淪陷區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四、檢查預習:***課件打在大螢幕上***

  ***1***注音:熾痛chì tòng 氾濫fànlàn嗥鳴háo míng 怪誕guài dàn 亙古gèn gǔ

  讕語lán yǔ 蕻***hòng hóng ***

  ***2***寫漢字: gǎo頭 默 qì*** *** 汙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3***解詞並用3—4個詞語說一段話:熾痛 氾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汙穢

  熾痛:熱烈而深切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斑斕:燦爛多彩

  亙古:遠古 怪誕:荒誕,離奇古怪

  氾濫:江河湖海的水溢位,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雙方的意見彼此一致 汙穢:骯髒的東西

  五、初讀課文,感知結構內容。***讓學生小組討論後歸納,幻燈逐一顯示下列文字***

  1、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本文結構:想到、聽到——發誓回去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2、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2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麼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衝擊力。後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六、小結:

  作者以傾訴式的語言,抒發了“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對美好家園,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七、抄寫生字詞

  第2課時

  一、 匯入:

  這是一篇幾近於散文詩的抒情散文,寫於九一八事變十週年,當時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法返回他們摯愛著的家鄉。課文展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

  二、再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幻燈顯示*** 熱愛故鄉,思念故鄉,願意為故鄉而戰而犧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

  我心裡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 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

  3、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試舉例談談。***4人小組討論***

  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傾訴了對土地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的物件擬人化,還通過多次反覆,在讀者心裡掀起重重波瀾,激發學生產生共鳴。

  選取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增強氣勢。***“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湧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麼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三、默讀課文,學生質疑,合作探究。

  由學生質疑,教師參與討論,設施知道點撥。預設的問題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湧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 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裡,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裡噴湧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這句話裡“紅熟的漿液”喻指什麼?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湧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般。

  4、 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麼?

  作者願意為了土地不惜奮鬥,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物件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談談學過本文後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後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鬥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2、文章多次運用了反覆,請選擇下列一組詞語說一段話表達出你對事物的依戀。

  A、“當我……當我……當我……”

  B“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嚴冬……”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產 豐饒 思戀家鄉

  關東沃野 為故鄉祖國而戰而犧牲

  景色 美麗 熱愛祖國

  五、作業設計 練習冊

  教學反思:土地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用194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來匯入,配合當時的一些歷史影片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文章是寫事變過去十年後,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難的時候,所以歷史背景很重要,教學中主要聯絡時代背景,通過反覆朗讀、品味課文,使學生慢慢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對現在的學生來說,這篇文章還是太深了一些,因此教師的引導更顯重要,這一點也是做得還不夠的地方。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和技巧

  一、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1.吸引注意力,激發積極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的提問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是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服務者,在提問這一環節中,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配角和主角,他們共同配合達到教學目標。教師的提問能刺激學生的感官,防止他們分散注意力。都說“好奇心害死貓”,但是筆者認為,在學習中,好奇心是支配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慾望,使其保持一定的注意力並對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和歸納整理。有研究表明,學生對通過教師的提問而獲得的知識的記憶比較深刻。由此可見,提問能不斷引起學生的注意,而教師則可以通過學生的答案的正誤告訴他們問題該如何解決、怎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及時反饋,瞭解學情。提問在課堂上是一對一的形式,是教師與學生進行資訊交換的活動。這種教學方式能幫助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並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對教學方案作出調整,比如著重講解難點,對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地方只作略微補充。這樣既可以使師生雙方互相瞭解、共同進步,又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3.克服思維惰性,促進學習。在初中課堂上,普遍存在學生“思維缺席”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學生在課堂上思想開小差。有些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覺得自己腦子好,不需要思考,甚至不需要聽講也可以考出好成績,而部分差生則擔心自己答錯問題會丟臉,以致不敢發言。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適當地啟用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克服學習中的種種障礙。

  二、課堂提問的方法

  1.設計合理、新穎獨特的問題。上面說到,好奇心是支配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而好奇心人皆有之,對學習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可以增強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性,有利於增強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和注意力。因此,教師需要在備課時精心準備,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不同的興趣,設計巧妙合理、新穎獨特的問題***問題要簡明扼要,指向性明確***。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始終保持學習的興奮狀態。

  2.抓住關鍵,突出重點。語文課文普遍比較枯燥,學生不會一開始就對每篇課文都有興趣。教師能不能抓住關鍵問題進行突破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抓住問題的突破口,讓知識奔湧而出;還要有意識地給學生製造障礙,這樣學生就會急於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從而認真思考問題,並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思維訓練,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比如,《琵琶行》是一篇雙線敘事的文章,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特點,提出“聯絡課文談談琵琶女的演技”和“詩人為何會發出那麼沉重的感慨”兩個問題,如此一來,當學生在瞭解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時,也會明白詩人感慨的原因,從而更容易了文章的重點。

  3.循序漸進,發散思維。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提問也一樣,不可能一步到位。提問如登山一樣要拾階而上,只有達到一定高度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教師在提問時,可以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以發散他們的思維,使其步步提高;還可以通過逐漸推進提問來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不侷限在一個範圍裡。這樣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例如,筆者在教學李煜的《虞美人》時,可以對其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發問:作者為何愁?流水的特徵是什麼?從作者的感慨中能體會到什麼?然後要求學生以《流水》為題寫一篇作文,作文可以從多角度立意,但學生要從流水的特徵寫出自己的啟示。

  三、課堂提問中要注意的問題

  1.把握好“度”。課堂提問不意味著教師可以隨便問學生問題,而是要緊扣教學內容進行提問。如果教師一味地提問而忽略了主題,和學生聊到無關學習的問題,那麼這樣怎麼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問的目的不是為了營造表面的熱鬧氣氛,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獲取相應的成效。所以教師要看準時機,隨機應變,讓提問的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

  2.計劃靈活,態度親切。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所以教師對學生提問時態度一定要親切,切忌生硬、牽強;教師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減少他們的緊張情緒,使他們樂於思考,敢於回答問題;教師還要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採用靈活的提問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相應的肯定,努力促進師生關係的和諧,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問要有針對性。每個班的學生能力層次不一樣,個性也不同,因此,教師要以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目的,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有針對性,要注意觀察個別沉默寡言、不主動發言的學生,用心和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困難,並給予他們一定的鼓勵,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爭取做到人人蔘與,人人都有收益。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有技巧的提問能快速地把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素養,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善學思維,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為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作出一定的貢獻。

  作者:吳蘭蘭 單位:江蘇省射陽縣第二初級中學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
俗世奇人反思總結
相關知識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目錄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課時作業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期末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期中試卷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複習資料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複習資料
滬教版七年級下語文古詩
蘇教版七年級下語文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