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思想的特質探討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中國的民族國家主義思想,要到明末才發達。過去中國所講的,是治國平天下,想像中的是一個“天下國”而不是狹隘的“民族國”。國家的觀念,十分淡漠,因此沒有偏激的國家主義,也沒有國際主義,而是講大同主義。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國民族思想的特質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國民族思想的特質探討全文如下

  研究一個民族的思想特質,頗不容易。因為思想的特質,即使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思想的特殊部分,但不能以部分來概括全體。而每一時代的思想,受該時代的影響所表現的趨勢,各有其著重之點,且各時代有各時代之不同。同時思想家的思想與一般社會的思想,頗有距離。思想家固然可以領導時代,而時代亦可以影響思想家或其學派的學說。即以此三點而論,要來研究某一個民族的思想特質,就感到不易著手。一個民族在某種自然環境中,承受其文化之遺產,所形成的某種狀態之下,再加上某幾種對外思想接觸後所發生的影響,從這裡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出該民族思想趨向的大勢。例如英國的政治思想,側重經驗,德國重玄學,法國則講邏輯。此種判斷,雖不能表現一切,但可看出他們民族思想的大概。研究中國的思想,也應當先討論它自然的環境,文化的遺產和外來思想所予的影響,然後找出它思想的特質。

  每一個民族都有它所不能離開的特殊自然環境。這個環境也就從多方面給予這民族以莫大的影響。單就氣候一項來說,比方俄羅斯那樣苦寒的地方,人們時時感到受自然環境的壓迫,鬱積於心,結果就形成勇猛陰鷙的民族性。也許因為終年蟄伏的時候多,在屋子裡靜坐凝思,從爐邊閒話中,許許多多的計謀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則不然,終年炎熱,精力蒸發,人們露宿的時候多,仰觀星斗,近聽恆河,而感覺生滅無常,生命渺小,於是崇拜宇宙發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國的氣候是溫帶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黃河大平原,然後至於長江流域。溫帶的氣候,沒有酷熱嚴寒,因此養成趨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發達。

  說到中國與外界的接觸,在印度的佛教未進入中國以前,可以說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因中國以前接觸的均是文化較低落的民族,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他們往往是受中國文化所沐浴,受我們的同化。印度的佛教在漢末已進入中國,至唐代為止,所予中國文化的刺激最大。但佛教文化也是和平的思想,而不見陰險殘暴的成分。隨後到了明末萬曆年間三五○年前,西洋思想也與中國接觸了。當時西方正是伽利略、牛頓的時代,耶穌會的教士們,帶著新興的科學思想來到中國。

  他們的目的,本為傳教,但為了適合中國的傳統思想並博得宮廷的歡心,他們一方面不反對中國崇拜祖先的習俗,認為是慎終追遠,一方面將天文、數學的理論,天文的儀器,乃至日用的鐘表等進貢到中國的朝廷。教士中竟有屈身作鐘錶匠的,希望得朝廷的信任。那時最有名的教士如利馬竇、南懷仁、湯若望等很為一班朝野所歡迎,湯若望並且主持了中國的欽天監。只可惜傳教士中,對於傳教的手段,內部發生矛盾,有的認為前面一派人士的作風是離經叛道,更不當涉足宮廷,因此跑到教皇那面去告狀。同時明末以後,清朝的大君之中,雍正是最反對西洋教士的。他自己是個喇嘛教徒,即位以後,即將那些教士趕跑,這一段時間,前後不到百年。一直要到鴉片戰爭後,中國方與西方科學思想再度接觸。不然的話,中國的科學化要早三百年。

  現在我們再來看中國文化的遺產。上古已古不談,因沒有確靠的材料,比方說堯典舜典都不是當時的作品,是假的。為了求材料的可靠起見,我們最好從周秦諸子說起,按時代的遞嬗,來看思想的變遷。分時代本不容易,例如17的法國大革命,可謂是劃時代的,但這個時代的思想雖然有大的改變,卻不是一切都變,還有它未變的成份。我們討論到中國的思想,姑且按下面幾個時期來劃分:

  一、諸子時期

  這一個時期是從西周起至董仲舒主獨尊儒術前為止,乃學子最發達的時期。西周三百年是個封建時代,到東周以後,雖然仍為封建,但已經不是定於一尊,而變成霸權爭雄的局面了。所謂霸權,爭的是執牛耳,即是盟主,因為各邦國會盟的時候,必殺牛歃血為盟,由盟主執著牛耳去殺牛,因此通常稱盟主為執牛耳。因霸權鼎盛,社會上合縱連橫之說遂興。各邦國的君主,皆欲收羅人心,招養士子,以為己用,最大的士子如蘇秦,竟作到六國的宰相。上面所說的縱橫家,不過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他尚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農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等。最要緊的,卻是儒道墨法四家。儒家的代表人物首推孔子。

  孔子在中國恰和釋迦牟尼在印度、蘇格拉底在希臘一般,同在一個時代,而這個時代又都是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最發達的時候。孔子注重私人講學,沒有采用宗教式的組織。道家則不然,除廣收門徒,開有講座外,還含有宗教式的組織兼以實行。但道家並非道教,道教是張道陵所創,是世俗的迷信。馮友蘭先生曾將中國道家分為三派,一為楊朱式之道家,一為莊周式之道家,一為老子經典派之道家。至於道家之是否為老子所創,尚是疑問,不過老子確有其人,比孔子老,孔子曾問禮於他。四家之中墨家是主兼愛非攻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鉅子是韓非,申不害,法家盛於秦,秦始皇就是以法家統一中國的。如商鞍就是法家。這四大家在中國此後的時代思想中,均有他們的成份。其他如公孫龍的名家,許行的農家,孫臏的兵家,都可惜沒有充分的發展,不然中國的邏輯學、農學、兵學,早就該有很有系統的學說成熟。

  自秦以後,漢初名君中,高祖崇尚法家,蕭何定律,他便是個法律專家。漢高祖溺儒冠,對儒家不感興趣。文帝尚黃老。武帝思想很複雜,後來他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子學時代便告結束了。

  二、儒學奠定時期

  自漢武帝獨崇儒術,至東漢末年為止,可稱為儒學奠定時期,儒學在這時成了官定的國學,政府設有五經博士,經成為一種專門研究的學問。特別是儒家的經典,細細推敲研究,分別今古,成為漢學。漢學到鄭康成馬融,遂集其大成。

  三、佛學時期

  佛教輸入中國,始於漢末,盛於唐。漢末以後,中國進入大的時代,經三國東晉而歷五胡十六國,連年戰伐,群情彷徨,受離亂之苦,又痛受北方異族的殘殺、文人無力恢復,只知對面而泣。過去所談的孔子之學,一時無從實現,人人想退而求個安身立命的歸宿。因此與老莊之學接近的佛學,這時介紹到中國來遂大受歡迎。中國通稱漢明帝夢金神而求佛,其實不然。明帝以前即有人拜佛,宮中亦有信徒,而佛像是在釋迦牟尼死後五百年方興,漢明帝雖然是做夢,也不能夢到個金佛像,因這時根本沒佛像。佛教輸入中國後,當時的佛學大師如法雅、道安、支遁等,皆以老莊的思想來詮釋佛義,鳩摩羅斯也是個在中國宣揚佛教的得力人物。黃老之學與佛學合流,而蔚為思想的主流。但彼時談佛教,談的是禪機,重討論,尚清談,實際上未必個個篤信佛教。譯述的經典,尚未成熟。以後經南北朝而唐,到唐玄奘自印度回去,大乘佛教在中國乃特盛。譯述的經典也日益加多,由過去生粗的認識,進而至深邃的研究。佛學和老莊的思想,籠蓋了一切。中國和印度的佛教有其不同之點,中國的佛教裡,自己創造的成份很多,有些派別,在中國有的,印度沒有,即使印度有的,而解釋又各不同。中國有所謂十大派十三派,如唐三藏的法相宗、天壇宗便是自家所創。其中首重哲理的探討,而於宗教的迷信部分卻很少,只有密宗與淨土宗算是有迷信的意味。


中國民族思想的特質探討

  四、理學時期

  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對佛老之學的一種反動,早在唐代佛老之學最盛的時候,已經在醞釀中了。本來儒學在唐代還是相當尊重,國家選拔人才,亦以儒學為準。到了唐末宋初古典派的儒家興起,便力倡排斥佛老之學,先有韓李,後有歐陽修。唐至北宋這一段時期,也可以說是中國在自己創造佛教。馮友蘭先生稱這一派的人為新儒家,他們將儒學裡面缺少的形而上學部分,加以補充,因孔子只講人倫、社會、教育,不談性理與天道。孔子不是不懂形而上學,他說過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性理之學。不過他不講,他有另外的一種境界。宋儒吸收了佛教思想中的形而上學部分,融化後拿來補充儒學,成功了性理之學。他們決不承認理學是佛教的思想。理學之中又分程朱與陸王兩派別。此一時期自宋至明為止。

  五、樸學時期

  明末清初,中國思想上又發生了大的變動。此時中國已開始與西洋接觸,耶穌會的教士將新興的科學思想介紹到中國來,而又因受滿族統治,革命的民族思想也發生了。由於西洋科學思想的接觸,乃不再談性理之學。如顏習齋、李恕等,均講實用之學,研究數學與地理學。在儒學部分終而變為考據之學,用極嚴謹的歸納法來考據經典。而歐洲的學者如培根,卻是拿科學的歸納法去研究自然。在反對異族統治的部分,在思想上變成了民主主義,如黃宗羲的原君原臣,反對專制,比盧梭的民約論,早了一百餘年。這一時期的思想講實講考據,故又稱樸學。至於此後的思想,由於鴉片戰爭,西洋思想再度進入中國,便進入到科學思想的時代了。

  以上是中國思想變遷的大概情形。就中國本身的文化遺產而言,儒道墨法四家之中,可惜墨家法家早衰,只剩有儒道兩家。道家因為加上了佛家的力量,故道家也成了中國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每一時代所著重的地方雖有不同,但思想的主流,總是少不了這幾家的學說。

  根據已經講過的自然環境,文化遺產,外來影響,我們現在可以來看中國民族思想的特質。

  一、尚人倫

  中國思想最重人與人的關係,是人本主義的思想。這個思想是儒家發達得最厲害,孔子講仁、講忠恕之道,所謂仁,便是將人的性格發出去,忠的意思是推己及人,恕的含義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處處都著重人與人的關係,要在好的人倫關係之上,建立一最發達最平衡的社會。孔子亦講重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民無所措手足。”因為當時名實不符,他希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盡其道。君有君應盡的責任,臣有臣當守的本分。父對子的慈愛,非為物質的目的,而系出於本心的慈藹天性。子的孝父,亦不是為報酬、為名譽,是出於純真。孔子還講義。行而宜之謂義,尤其對朋友的關係重在義。其次也講禮,講智,他提倡人們從仁義禮智上去求發展。孔子以古來的思想,加上自己的理想,發揮人性想建設一個最和諧最美善的人倫關係。

  二、去玄學 中國思想少玄學的部分。孔子是見鬼神而遠之,他的儒家思想裡不談宗教,只談哲學的真理,倫理的哲學。他不否認宗教,不反對祭祀,祭祀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他所指的天命,也不是天父或神,而是真理。

  三、集大成

  這一傳統也來自孔子,所謂集大成主義、是融和一切。培根講求知的方法,有蜘蛛式的吐絲法,螞蟻的搬積法,蜜蜂式的採蜜法,孔子卻講集大成法,因為這樣,中國便容易接受外來的思想。在西洋,哥白尼的地動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比人和猿猴同一祖先,均引起西洋人猛烈的反對。1922年美國有一中學教員,即因講進化論,而被辭退。在中國卻沒有。中國很樂意吸收他人好的思想。

  四、與自然融合

  中國的思想家,覺得人是自然系統中的一部分,與自然合而力一,只有在整個自然的中間,方可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西洋講征服自然,印度講崇拜自然,中國則從瞭解自然之中,與自然合一。中國也有講征服自然的,如荀子:“大天而頌之,孰若執天命而用之。”此天乃自然之天,但此說未盛行,中國的自然科學因此不能發達。

  五、主容忍

  此一思想的特質,可以從對宗教的容忍上看出來。中國從來沒有宗教的殘殺,歷史上確曾有過魏武帝、唐武帝、周武宗,三武殺僧侶的事情,但都是因為牽涉到政治的問題。如唐武帝殺僧侶,因為佛教徒要叛亂。至於韓愈、李德裕排斥佛老,所排斥的是佛教的組織,是因為僧侶不生產,並非在思想上反對佛老的哲學。而韓愈的至友之一還是個和尚。至於今日中國西北的回教問題,那更是政治的關係。

  六、愛大同

  中國的民族國家主義思想,要到明末才發達。過去中國所講的,是治國平天下,想像中的是一個“天下國”而不是狹隘的“民族國”。國家的觀念,十分淡漠,因此沒有偏激的國家主義,也沒有國際主義,而是講大同主義。

  前面所提到的中國民族思想的特質,是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深置在中國民族之深處。即使一時有殘忍險惡的反動發生,但這是違反中國民族思想的素性的,要以一時的反動來淹沒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更是不可能的。我們並非以中國人的態度,來論中國的思想,我們覺得世界欲生存,文化要光大。中國的思想趨向中和,崇尚仁義禮智,在一個和諧的人倫關係上,建立大同的人類社會。這一種思想,既不鼓吹仇恨鬥爭,也非厭世離世,在當前的世界上,實在是一條思想的出路。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現代民族精神的建構論文
民族民主主義在中國的形勢政策論文
相關知識
中國民族思想的特質探討論文
淺談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歷程論文
論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
高一下冊歷史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試題及答案
鄧小平黨內民主思想及其重要特徵探討論文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色生活美文
美國在甲午戰爭中的作用探討論文
中低壓力容器設計應注意的問題探討論文
音樂心理學在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探討論文
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融入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