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明月幾時有觀後感
曾經拍出《桃姐》、《黃金時代》的文藝片導演,又穩穩當當地把這份略俗氣的商業氣息妥帖地中和掉,製作了抗戰電影《明月幾時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明月幾時有》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最近上映的電影《明月幾時有》,一改抗戰神劇手撕鬼子的奇葩風格,從人性角度刻畫了香港抗日的驚心動魄故事。我們欣喜的看到好演員在好導演的鏡頭下,呈現了多麼棒的表演。誰的粉絲都不吃虧,不認識演員光看電影的觀眾也同樣享受。
周迅影片中去參加婚禮穿的一套旗袍真的好看,與之相配的劇情也同樣精彩。霍建華神采飛揚與憂鬱隱忍並行,無可挑剔的樣貌與演繹。彭于晏戲份最精彩,1940年香港街頭的游擊隊,自行車踩出激動人心的風範。
人物最飽滿的卻是葉德嫻飾演的方媽媽,市儈精明,大是大非卻不含糊,愛女如命,自願搶著要幫女兒做最危險的工作,直至最後犧牲。葉德嫻簡直不得了,演的入木三分。方媽媽和方姑之間很多應該都能讓人想起自己和媽媽,有時候爭吵,有時候說笑,沒有太肉麻的語言,愛卻無比深刻的浸染在每一刻的生活中。
周迅飾演的方姑、霍建華飾演的李錦榮、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葉德嫻飾演的方媽媽……都是活躍在1940年代香港抗日戰爭前線的人物。故事卻是從現在的香港,梁家輝飾演的一位老出租司機的講述開始。他當年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如今老態龍鍾,在導演的引導下,慢慢回憶講述當年的情形。
有人說梁家輝在影片中的演技突出,有人說梁家輝在影片中作用尷尬。
其實這正是許鞍華的特點。上一次《黃金時代》,也是這麼來的。中間總要有幾個人絮絮叨叨,像接受採訪一樣說主角的生平。
《黃金時代》比《明月幾時有》更繁雜,更漫長,所伴隨的也是更沉悶。而《明月幾時有》則雖保留了這特點,卻變得更精煉,更精彩,更緊湊。
當你沉下心來,就會發現這種手法的妙處。時緊時鬆,讓你有時間去回味剛才的觸動,讓你自然的過度到影片的下一段落。這是比正常的過場戲要有趣的,當然還是許鞍華用的好,舉重若輕,回味無窮。
許鞍華適合一些看電影精彩情節太激動,需要按暫停緩一緩的觀眾;適合看一幕精彩的戲,就腦洞萬千思前想後補了十八齣戲想跟人聊聊的自我創作型觀眾。但不適合習慣了看電視劇邏輯,再簡單的事情不說白就覺得跳的莫名其妙的觀眾。
許鞍華在質感上絕對不會讓人失望,但是對於習慣看快節奏爆米花電影的觀眾來說會悶。就像《桃姐》,像《黃金時代》一樣,你知道是好片子,但又怕在電影院打呵欠。
不過小編親自體驗之後,發現看之前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電影前期尤其主要體現在李燦森、熊欣欣幾位精彩的送人頭情節上。後期則是悲痛的犧牲戲份。
而青山綠水、磚石街道,方媽媽踩在地板上篤篤響的木屐,拿出去待客一口沒吃又收回來的糕餅,方姑和劉黑仔在黑漆漆的天台上分吃的茶粿,馬口鐵罐頭的量米杯……看電影最爽的就是看細節,彷佛真的置身當時。
一部講抗日故事的電影,用了最平實的表現手法,顯得無比真實。沒有刻意渲染苦大仇深,沒有刻意宣揚沉重歷史,卻更能引起共鳴與獲得接納。越是生活的,越是真實的殘酷。
導演說她“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拍攝的這部電影,希望大家也帶著開放的心態來看。”
我想,這才是好的文化教育。而很多嚎叫著主旨卻空無內容且無美感更沒藝術性的東西,就不要拿出來丟人顯眼了。
周迅、彭于晏、霍建華、春夏……一票顏值上乘、演技實力和票房號召力都不差的演員出演,似為影片7月1日公映的《明月幾時有》增添了不少商業色彩。但在導演一欄,“許鞍華”這三個字——— 這位曾經拍出《桃姐》、《黃金時代》的文藝片導演,又穩穩當當地把這份略俗氣的商業氣息妥帖地中和掉,甚至文藝質感還更勝一籌,最後倒和片子《明月幾時有》的名字一般,引人惆悵憂傷起來。
不久前,《明月幾時有》在上海電影節期間做了公映。影片沒有爆,這很自然;同時,它也沒有收穫一面倒的專業好評,爭議主要集中在太過搞笑、不夠嚴肅;故事過於零散、人物不夠深刻。截至昨日下午4點,豆瓣有650人給該片評了分,平均成績為6 。8,排除掉明顯的水軍賬號,其實超過三分之二的影迷,給了《明月幾時有》三星及四星的評價。再仔細看,不難發現,認定影片平庸或驚豔的差別,就取決於你是否接受甚至愛上故事的這種“散”。如果你能接受故事的“散”,你會被許鞍華的處理迷得神魂顛倒——— 從故事到演員表演,從配樂美術到運鏡,都那麼相得益彰;故事看似散、淡,但隨著人物漸次出場,你不知道何時就陷進了情節和影片營造的那種悵然若失的氛圍裡。它不知不覺地,讓你完全浸沒在了那個風聲鶴唳的淒冷時代。但與此同時,你會發現心裡有股感動的暖流,這個電影是有溫度的。於是已經有不少影評人把它歸為“近年看過的最好的華語電影”。
最近上映的電影《明月幾時有》,一改抗戰神劇手撕鬼子的奇葩風格,從人性角度刻畫了香港抗日的驚心動魄故事。我們欣喜的看到好演員在好導演的鏡頭下,呈現了多麼棒的表演。誰的粉絲都不吃虧,不認識演員光看電影的觀眾也同樣享受。
周迅影片中去參加婚禮穿的一套旗袍真的好看,與之相配的劇情也同樣精彩。霍建華神采飛揚與憂鬱隱忍並行,無可挑剔的樣貌與演繹。彭于晏戲份最精彩,1940年香港街頭的游擊隊,自行車踩出激動人心的風範。
人物最飽滿的卻是葉德嫻飾演的方媽媽,市儈精明,大是大非卻不含糊,愛女如命,自願搶著要幫女兒做最危險的工作,直至最後犧牲。葉德嫻簡直不得了,演的入木三分。方媽媽和方姑之間很多應該都能讓人想起自己和媽媽,有時候爭吵,有時候說笑,沒有太肉麻的語言,愛卻無比深刻的浸染在每一刻的生活中。
周迅飾演的方姑、霍建華飾演的李錦榮、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葉德嫻飾演的方媽媽……都是活躍在1940年代香港抗日戰爭前線的人物。故事卻是從現在的香港,梁家輝飾演的一位老出租司機的講述開始。他當年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如今老態龍鍾,在導演的引導下,慢慢回憶講述當年的情形。
有人說梁家輝在影片中的演技突出,有人說梁家輝在影片中作用尷尬。
其實這正是許鞍華的特點。上一次《黃金時代》,也是這麼來的。中間總要有幾個人絮絮叨叨,像接受採訪一樣說主角的生平。
《黃金時代》比《明月幾時有》更繁雜,更漫長,所伴隨的也是更沉悶。而《明月幾時有》則雖保留了這特點,卻變得更精煉,更精彩,更緊湊。
當你沉下心來,就會發現這種手法的妙處。時緊時鬆,讓你有時間去回味剛才的觸動,讓你自然的過度到影片的下一段落。這是比正常的過場戲要有趣的,當然還是許鞍華用的好,舉重若輕,回味無窮。
許鞍華適合一些看電影精彩情節太激動,需要按暫停緩一緩的觀眾;適合看一幕精彩的戲,就腦洞萬千思前想後補了十八齣戲想跟人聊聊的自我創作型觀眾。但不適合習慣了看電視劇邏輯,再簡單的事情不說白就覺得跳的莫名其妙的觀眾。
許鞍華在質感上絕對不會讓人失望,但是對於習慣看快節奏爆米花電影的觀眾來說會悶。就像《桃姐》,像《黃金時代》一樣,你知道是好片子,但又怕在電影院打呵欠。
不過小編親自體驗之後,發現看之前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電影前期尤其主要體現在李燦森、熊欣欣幾位精彩的送人頭情節上。後期則是悲痛的犧牲戲份。
而青山綠水、磚石街道,方媽媽踩在地板上篤篤響的木屐,拿出去待客一口沒吃又收回來的糕餅,方姑和劉黑仔在黑漆漆的天台上分吃的茶粿,馬口鐵罐頭的量米杯……看電影最爽的就是看細節,彷佛真的置身當時。
一部講抗日故事的電影,用了最平實的表現手法,顯得無比真實。沒有刻意渲染苦大仇深,沒有刻意宣揚沉重歷史,卻更能引起共鳴與獲得接納。越是生活的,越是真實的殘酷。
導演說她“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拍攝的這部電影,希望大家也帶著開放的心態來看。”
我想,這才是好的文化教育。而很多嚎叫著主旨卻空無內容且無美感更沒藝術性的東西,就不要拿出來丟人顯眼了。
雷鋒電視劇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