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太極操提升成太極拳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談起太極拳,人們對太極拳養生非常熟悉,但是隨著武術的發展,很多人誤認為太極操就是太極拳,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深受歡迎,但是如何練到太極真功夫呢?太極拳和太極操有很多不同之處,千萬不能把太極操當做太極拳。

  有位朋友,雖然練了20年太極,但他一直練的是太極操,並沒有把太極功夫練到身上。後來,這位朋友想要從新學習太極拳。但是,學拳容易改拳難!要想把20年的太極操改成太極拳,那真是非常痛苦。

  但是,這位老兄意志十分堅定,誓要在有生之年把真正的太極功夫學到手,以彌補這20年的遺憾。於是,這位老兄找到了我的師傅。

  太極拳是一項有氧代謝運動,而太極操是體操中一種,沒有內在的涵養,而太極拳重視內外雙修。

  師傅在聽說了他的故事後,十分感動,反覆琢磨,為他定製了一套改拳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從“不動手”這個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入手。

  所謂不動手,就是從起勢開始到收勢結束,貫穿於整個套路中,都不動手。記得有位大師為他的弟子改拳時,用的是把弟子的手捆起來的法子,也是這個意思。楊澄甫先生有句非常經典的拳論:“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

  所以,看一個人是不是在練太極拳,只要看他的手就知道了。從實踐看,動手簡單,不動手很難。

  因為太極拳的不動手也包含了很多內容,不僅體現了身法和步法要求,也體現了送肩鬆垮、上下相隨等特點。

  虛實開合、胸腰摺疊等一系列拳理拳法的要求。所以,師傅給這位老兄開出了“不動手”的藥方。以這個藥方,長期實施下去,方可把太極操改為太極拳。

  太極拳和太極操的區別

  一、太極拳講究內勁,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後撐命門,使小腹和後腰似發動機,內氣的轉動催動軀幹和四肢運動。這樣不論養生還是技擊都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太極操則是外在的肢體運動,沒有這樣的效果。

  二、太極拳要求以腰為軸,左右旋轉,帶動周身運動。“太極拳主宰於腰,轉換在腎,形於手指,發於足根。”而太極操則是四肢運動,腰很少動,上體僵直,不能運化來力,俗稱“板腰”。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鬆,用意念帶動四肢,達到忘我的境界,太極拳不僅有健身功效,還有治病作用。

  三、太極拳要求周身放鬆,兩臂運動如風吹楊柳,活潑無滯,但又有綿裡藏針之感。太極操則要麼可能是聳肩架肘、要麼可能是上身僵硬、要麼可能是橫氣填胸、要麼可能是拙力過多。

  四、太極拳要求連綿不斷、一氣呵成,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太極操則是動作分解,時停時頓、勁不連貫、稜角突出。

  五、太極拳要求圓活輕靈,身體公轉螺旋,手臂自轉纏繞,動作呈弧形,以氣運身,調和氣血,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真正太極拳在技擊上通過螺旋纏繞,達到引進落空,借力打力。而太極操則呆板僵硬、直來直入,缺少螺旋勁。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而陰陽則貫徹整套拳法練習,這些都是太極操沒有的功能。

  六、太極拳要求虛實分明,兩手兩足處處分陰陽、時時有虛實,邁步如貓行,踏實後稍節領進,方可轉換重心。太極操則虛實不明,落步而實,步伐呆滯,轉換不靈,動作斷勁。

  為了避免將拳打成“太極操”,要做到如下。

  一是要求練拳時必須遵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鬆胯圓襠、神聚氣斂、身手放長的規定。

  二是要發力運勁體現“根在腳、勁於腿、主宰腰、形於手”的特點。

  三是要求練就內氣發於丹田,後撐命門,鼓盪腹腰,以意導氣,以氣催行,以腰為軸,左右旋轉,兩腎抽換,通任督脈,遍帶衝脈,達於四梢,氣遍身軀,歸於丹田。

  四是必須把練勁和練氣相結合,不要單純手腳動,而是不動則矣,一動全身動,打出太極昧。

  五是心要靜,心不靜,就會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陳鑫雲:“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日無極,象形也”。

  這闡明瞭要練好太極拳,則必須在練拳之前排除一切雜念,心平氣和。打拳時,不要東張西望,看這看那,想這想那,心不在焉。心靜才能寧神,寧神才能專注,打出意境。

  六是注意呼吸,太極拳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放鬆隆起,必要時發出“哼、哈”之聲,與套路動作配合。不然,有可能起到負面效果,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

  太極拳養生功效

  一、益於中醫疾病

  對關節炎、骨質疏鬆、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冠狀動脈硬化有一定療效。

  二、改善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作用是調節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動、保持人體內部的完整統一,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

  太極拳運動是通過意念和呼吸及動作三者相結合,完善大腦神經細胞,使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得到平衡,修復神經系統。

  三、加強大腦的調節能力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且講究用意,這對大腦活動有良好的訓練作用。練習太極拳,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協調毫不紊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加強了大腦的調節能力。

  四、促進血液迴圈,增大肺活量

  練習太極拳時,隨著機體的運動,加強了血液及淋巴的迴圈,減少了體內的淤血現象。練習時要求氣沉丹田,由於呼吸的加深,從而促進了冠脈迴圈,加強了心肌的營養。

  五、具有健美作用

  太極拳的頂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腹開胯、斂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練習時的腰部旋轉,使練習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鍛鍊,保持良好的體型。

  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能保持完美的身材,特別是愛美的女士,太極拳是一項純天然的減肥運動,沒有任何副作用,是減肥的最佳產品。

  六、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質疏鬆

  練習太極拳時,常常一條腿支撐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質的含鈣量也會增加,骨骼就變得很堅固了。

  七、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迴圈系統,擴大肺活量

  心臟病是世界第一號殺手,目前西醫對這種疾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練習太極拳能預防心臟病。

  太極拳養生意義

  太極拳作為一種拳術,最早的時候,太極拳能夠有效地打擊敵人,為了更簡捷、省力制勝對方,吸取了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

  那時只有技擊意義,其健身價值是在用太極拳練習技擊的過程中被發現的。

  張三丰主張“願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圖技擊之末爾”,講究武道同修,經過逐步演變,二者相輔相成,很多傳人發現並印證了在健身養生的過程中,附帶產生了高深的技擊防衛功夫,成為無心插柳之舉。

  在鬆靜的狀態下,讓氣血自然流動,讓身體保持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健身的作用。

  中醫說:“滯則不通,不通則痛。”而太極拳基於其獨特的天人合一、以自然為神韻等思想為指導,練功時全身放鬆、透空,適宜氣血流動;思想集中,使神、形、氣相合。

  可以緩解大腦疲勞;動作徐緩,如行雲流水,既活動了筋骨,又不會疲勞,通過這種有氧運動,從而達到健身的目的。道家講的返璞歸真、返本還原、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理念,應該時刻貫穿於太極拳運動之中。

  基於太極拳愛好者對太極拳的認識,學練太極拳應注重內在的理解和修煉,而不應以學會多少種拳術套路為目的。學練任何一家的架子,一套足矣。如果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新套路上,只會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大好時光,毫無用處。

  根據現代醫學發展,特別是現代醫學的發展,練太極拳對中樞神經起著調節作用,能夠幫助人們睡眠,還能緩解壓力。

  我們知道,神經系統,尤其是它的高階部分,是調節與支配所有系統與器官活動的樞紐。

  人類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通過條件反射***,以適應於外界環境並改造外界環境。人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使體內各個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按照需要統一起來。因此,任何一種鍛鍊方法,如果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對全身來說就有很好的保健意義。

  太極拳的優越之點就在於此。習練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旦講究“用意”,這些都對大腦活動有著良好的訓練作用。此外,從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

  習練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複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能力和平衡能力。

  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地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訓練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了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

  打太極拳,很多動作和姿勢都要求氣往下沉。即所謂“氣沉丹田”。這是一種橫膈式呼吸,它在醫療與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與腹肌的收縮與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

  腹壓增高,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的作用,把血液輸入右心房;相反,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這樣,呼吸運動就可以改善血液迴圈的狀況,加強心肌的營養。

  此外,橫膈的運動又可以對肝臟施加有規律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臟瘀血、改善肝臟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經常習練太極拳,對預防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及動脈硬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很多修煉拳法而卻病延年、健康益壽的事實,證明太極拳法對中樞神經,對心臟血管系統,對骨骼和肌肉以及關節活動,對體內物質代謝,對消化系統,具有全面的保健作用。

 

當今五大家太極拳的套路特色
太極養生樁的兩大特點
相關知識
怎樣把太極操提升成太極拳
怎樣才能快速提升記憶力
怎樣讓記憶力提升
怎樣能夠快速提升記憶
怎樣可以快速提升記憶力
怎麼把記憶體提升加大
怎麼把記憶體提升加大
怎麼樣讓記憶力提升
高三文科生怎樣提升成績
彈鋼琴怎樣把手練靈活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