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的啟示
閱讀國學經典,經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陶冶了性情品德。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經典古詩文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文學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寶。它歷經歲月陶洗,千錘百煉,積澱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和審美意識。千百年間,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們民族約定俗成的教科書。對孩子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
閱讀經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及人文素養的必由之路。 通過誦讀 中華經典古詩文,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 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 心理學的研究規律表明,在0-13歲之間,記憶力發展非常迅速, 13歲前後達到人一生記憶的最高峰。對0-13歲的兒童來講,記憶是他的天性,背誦是他的拿手好戲。經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讓兒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階段,背誦相當數量的經典,為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 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和整合語文教學中的各種資源,以不同的閱讀主題有機滲透於兒童的經典課外誦讀中,把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誦讀經典書籍所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和心靈震撼, 給孩子一個成長的起點,點亮兒童“經典誦讀”這盞明燈。那麼,如何引領小學生誦讀經典呢?
一、創設環境展示經典
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某種環境,周圍的一切都會作用於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昔孟母,擇鄰處。”孟母的故事就說明了環境的重要。營造校園環境,打造儒雅書香環境,“讓每一塊牆壁都說話,讓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園裡、教室裡張貼詩人畫像,名詩名句,並定時更換;草坪、花圃的柵欄、路燈柱等都寫上了詩意的語言;將《論語》、《弟子規》、《唐詩宋詞》等詩、文學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板報、櫥窗、走廊常年刊錄。讓學生時時刻刻與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賢對話,讓校園一磚一瓦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耐人尋味的詩情畫意,讓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成為一種隨時皆可行的事情。
每週安排一節誦讀課,指導學生閱讀經典詩文;語文課前三分鐘,背誦經典詩文;紅領巾廣播站定時播放詩詞曲賦和詩詞音樂;學校電視臺定期推薦一首篇古詩文。讓整個校園充滿詩韻,讓學生沐浴在中國經典文化的長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學生走進校園,便有“書香滿園關不住,一屢墨韻順風來”的感覺。發動家長積極支援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人人擁有經典讀本,保證學生每天誦讀經典20分鐘。
二、 榜樣示範、激發興趣
1.教師榜樣示範。引領學生步入“經典”,教師閱讀與學生閱讀就要形成一種“共鳴”效應,教師的率先示範,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做他們“經典誦讀”的領路人,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共成長。
2.激發學生興趣。要讓小學生長期堅持誦讀中華經典古詩文,就要讓他們由“要我背”變為“我要背”“我愛背”。剛開始,不必刻意地要求初入學的孩子去背誦什麼經典,而是讓他們找一找誰家有《三字經》《弟子規》等書。書找來後,早讀時,老師引導性地讀上幾行,學生們定會特別感興趣,模仿著跟老師讀。時間一長,字認識了,意思也懂了,學生們的興致就會越來越濃厚。
3.誦讀形式多樣。為保持學生背誦熱情的永續性,在讀背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徵答,或搶背,多種方式交替進行。誦讀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感受到了讀、背的樂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達到了背誦的目的。
三、挖掘教材,實現“方法”的引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詩文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首先讀懂教材中的經典。以教材中的經典為載體,教會學生學習經典的方法,並運用所學方法讀懂經典,運用經典。在教學中我們可用下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巧背,實現“量”的積累:
1、表演背。經典詩文不是無情物,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此法多用於低中年級學生。例如,一年級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老師除了指導他們背誦的語氣外,還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恰當的語氣和體態語能促進小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興趣。從而促使其背得快,記得牢。
2、據意背。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將詩分為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言志詩等,每一大類還可分成若干小類。如“觀自然風光,遊山水園林”類的寫景詩:《西湖》《山行》等;“播種理想、放飛希望”類的“言志”詩:《石灰詠》《無題》等;“友情難忘、友誼天長地久”類的“送別”詩:《別董大》《贈汪倫》等。引導學生據意背能促使他們分類清,背得多。
3、據時背。是根據經典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它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流暢記憶。讓學生吟著經典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順著四季走來,一路朗朗童音。從《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從《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學生們背過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絢麗的冬。這種形式為學生引領了路子,為大量地背誦奠定了基礎。
四、開展活動,注入學習經典的動力
藉助傳統佳節開展活動。春節、元宵、中秋、端午、重陽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慶祝傳統佳節可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的經典詩文,或摘抄,或交流,或辦手抄小報。讓學生在慶祝傳統佳節過程中,既瞭解了我國傳統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
針對不同年段開展競賽。為了使學生學習經典詩文不枯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低年級開展 “古詩朗誦”擂臺比賽。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吟誦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讓稚嫩的童音迴盪在校園上空!中年級開展“經典伴我成長”演講比賽,孩子們侃侃而談自己在誦讀經典中得到的收穫和啟迪,以及對人生的感悟。高年級開展“讀中華美文,感受華夏文明”作文比賽,孩子們在字裡行間中對古代聖賢的崇敬,對悠久歷史的自豪,對自己身上肩負的振興民族的責任感溢於言表。為了讓學生從經典美文中汲取營養,規範言行,還可組織學生開展“學經典,知禮儀,守法紀”知識競賽,可結合誦讀內容講述禮儀及法紀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性等。
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經典誦讀活動,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了學生的班訓;“溫故而知新”成為學生學習的座右銘;“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成為了學生們做人追求的目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為了學生們的人生態度,在學習生活中會引用經典詩文已成為學生們最引以為豪的行為。
經典浸潤人生,書香伴我成長。經典誦讀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將為我校師生帶來一片生機。我們肩負著歷史重任,我們將不斷努力把經典誦讀活動堅持下去,為傳承中華文化,建設書香校園,努力探索、不斷創新,爭取使每一位孩子在千古美文的薰陶下,切實豐富人文素養,為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石。
範文2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實施國學教育,誦讀國學經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在這裡進行著跨時空的對話,傳統國學與現代德育實現了對接,經典風雅潤物無聲,潛移默化薰陶著莘莘學子,傳統文化的光亮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燭照心靈,成長身心。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世界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它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鑄造了文明古國的中國心、民族魂,深遠而深刻地影響著每一箇中華兒女,給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深深地烙上了龍的傳人的印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構成炎黃子孫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質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是文化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國人文化生命的種子,對人格的薰陶,習慣的養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這些當今世界科學精英發表了一個破天荒的宣言,提出:“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充分說明,當今人類的優秀分子,已經深刻地預見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二十一世紀世界和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作用。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繼承和發揚這份文化遺產。
而被譽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我們,又該如何在一線教書育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將國學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呢?
幾年來,我校教導處和少先隊做了大量的工作:從國學經典書畫賽到國學表演、賽詩文的文化,從晨讀到現場誦經典。學生來真正接觸的是晨讀、午練和國學課。小學生低年級學生每天二三句,十幾個字,早上讀,中午抄,這對學生來說並不是負擔,記住它也並非難事,這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幾個學期下來收穫頗豐。然而我卻認為:這麼高深而又博大的中國文化,不是從表面上讀讀抄抄就能理解掌握的。作為我們的老師必須從根本加以重視。
範文3
六年的實驗,讓我們感到欣慰,因為國學誦讀已經猶如一條河流在學生們的心田間激起美麗的漣漪,它讓學生找到了經典誦讀的樂趣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設,提升了學生的人文內涵,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來說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學生國學經典誦讀興趣變濃了
通過實驗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對國學經典誦讀的興趣明顯增強了。絕大多數學生有主動誦讀的慾望和熱情,每天大課間、上下學路上,我們都能看到學生們總是饒有興趣地互相背誦。
2、學生語文素養提高了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六年來,我們學生經典誦讀的韻味越來越濃,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學校《小腳丫》校刊上學生的作品讓不少家長都感到驚訝。近年來,學生有不少作品 發表於報紙雜誌,其中2012年,我校有十多名學生的作文發表在《小學生週報》上,2013年十多名學生參加“我的中國夢”徵文比賽中獲省市級獎。
3、教師教研能力提高了
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教師們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別是我們的一些教師所上的國學研究課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學校教師所撰寫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等有多篇發表在國家級、省級報刊上,其中王紅豔撰寫的《讓校園充滿文化氣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花開二度”讓人憂》、《冷靜,使我免於觸礁》在CN雜誌發表,石晶撰寫的《淺談語文的情感教學》、《“先學後教”讓語文課堂達到高效課堂》、《淺議在新課改小學生語文作業的批改》、《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探究》在CN雜誌發表,吳永寧老師參加省、市級以上語文優質課大賽獲一等獎,石晶、劉麗參加駐馬店市語文優質課大賽獲一等獎。
4、校本教材編印出版了
我們根據學生的誦讀興趣和語文能力發展的需要,配合教材,精選國學中的一些經典《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編印了“傳承經典·翰墨樹人”系列校本教材《國學經典誦讀》,現在這本課外校本閱讀教材已經進入課外閱讀指導課內,成為教師課外閱讀教學的補充。
讀國學經典有感的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