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成功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家是一帆風順,不經歷失敗的挫折就歷為企業家的。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周華

  從中國到美國,又從北京到悉尼,在周華的發展軌跡裡,他喜歡用“從自行車到賓利”來形容自己取得的成績。從最初懷揣4000澳元隻身來到澳大利亞到現在成功建立起自己的財富王國——澳大利亞亞太投資集團,在不斷追求與奮鬥中,周華的交通工具已經從那輛舊自行車變成了一輛嶄新的賓利汽車

  如今,周華已經在悉尼成功創立了自己的地產投資品牌,經歷了6年多的高速發展,亞太集團總共向數千名投資者推薦了價值數十億澳元的房產。即使在去年全球經濟衰退、地產投資低迷的市場環境下,亞太集團仍然創造了數億澳元的業績。他的成功經歷不僅是希望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打拼自己事業的準移民群體的榜樣,也為如何投資海外市場、如何參與海外競爭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1984年,兩個大學生在北京大學32樓232宿舍暢談“願望”。一個說“我最大的願望是擁有一輛嶄新的永久牌自行車”,另一個說“我最大的願望是擁有一輛保時捷轎車”。

  25年過去了。2009年12月,這兩個同學在北京大學相聚,他們現在擁有的財富已經遠遠地超過了當初的“願望”。想要“永久牌自行車”的是俞敏洪,他如今是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想要“保時捷轎車”的是周華,他如今是澳大利亞亞太投資集團總裁。

  靠自己本事做事

  1991年,周華毅然放棄了前程似錦的外交官生涯,懷揣4000澳元,帶著夢想在澳大利亞開始創業。當時,他只有一個目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白手起家,達到事業上的成功。

  上大學前,周華自稱是一個“很簡單,但不服輸,靠自己本事做事的人”。他強迫自己把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在北大讀書期間,他要求自己每天早上5點起床練習英語口語。四年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已經由不敢張嘴說英語變成班上英語口語最好的學生之一。

  1991年,周華與妻子何小葉懷揣著4000澳元移民澳大利亞。

  剛到澳大利亞,周華去面試過好幾份工作,但都因沒有“當地經驗”而失敗。後來,他申請到為一家比薩餅店送外賣的工作,另外,他還“帶著極大的熱情”負責關店門和擦洗地板。晚上送比薩餅,白天去挨家挨戶敲門賣貨,他至少每天要敲200戶人家的門。

  “幾個月前我還是一個在外交場合被稱為‘閣下’的人,現在卻在大街上挨戶敲門販貨。”“我曾是外交官,可現在什麼也不是了,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周華堅信:“不管被拒絕多少次,永遠去敲下一道門。”

  思維改變了,人生就改變了。從1991年以後接下來的7年,周華做過保險生意,做過各種小買賣,生活雖然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這種生活並不是他所想要的。於是他一次次地選擇放棄,他始終認為,如果你在合理的時間內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就該考慮要麼在做事方式上、要麼在渠道上有所改變,但永遠不能放棄你的夢想。

  “把每天的工作當成追求夢想的一部分”

  1998年,曾經一起做過保險的同事的經歷啟發了周華,他的這位朋友因做房地產生意,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擁有了25套商品房。3年之後,那位朋友憑藉出售這些房產而一躍成為百萬富翁。朋友的經歷深深地影響了周華,他意識到“以前的路走錯了”,於是他又放棄了已經有所成就的翻譯公司,開始從事房地產投資經營。

  他首先應聘到未來集團去做一名普通員工,幾年風雨之後,周華做到了年入200萬澳元以上的職位。然而,他再一次在別人的驚異中離開,入主澳帝集團,並在2003年10月成立澳帝集團悉尼分部。經過幾年的努力,澳帝的銷售額達到15億澳元。

  2006年7月,周華放棄了澳帝集團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成為澳帝悉尼公司的完全和唯一的股東,同時將公司更名為亞太集團,8月15日亞太集團墨爾本分部成立,9月15日亞太集團阿德雷德分部成立。亞太集團在幾年裡,向數千名投資者推薦了價值數十億澳元的房產。

  外表文質彬彬、溫和穩重的周華其實是一個充滿野心的冒險家,他人生中的一次次歸零和關鍵時刻的果斷抉擇也清清楚楚地凸顯出他的野心勃勃和冒險精神。

  “我對當時做出放棄一切、從零開始的決定感到自豪,並對祖國以及第二故鄉——澳大利亞充滿感激和熱愛。”周華回憶起當時的選擇時這樣說,“很小的時候,我就養成了一種極強烈的自信,而且永不言敗。這種近乎天成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願做之事的勇氣,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自己的財富王國。而對我來說,這一切都歸功於我們在中國成長過程中學到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澳洲社會為我們提供的這種可能性。”

  “如果我們把每一天的工作當成追求夢想的一部分,那我們的工作就會變得有意思得多。”在周華的發展道路上,夢想一直都是遠方的燈塔,堅定清晰地指引著他。經過7年的打拼,他並沒有因為小有成就而滿足。

  周華對於夢想和成功的執著是他成功的關鍵,他始終理智而清醒,不會因為小有成就而停止追求的腳步,甚至不惜捨棄巨大成就,選擇歸零,重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周華在不斷重新整理創業的“履歷”。善於夢想的周華也為他的亞太集團設立了一連串的“夢想”,其中“亞太夢想”的最後一個環節是,通過慈善回饋社會,幫助普通人成功和致富。

  “人生最大的風險是不冒任何風險”

  “很多人迴避風險,而成功人士則會分析風險。”周華說,善於分析風險並擁有駕馭風險的能力使他在創業路上穩步前進。

  2009年12月14日,寒風刺骨。為了聽周華的勵志報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陽光報告廳座無虛席。周華誠懇地對大學生們說:“不論從事哪個行業,幹什麼工作,只要你是出類拔萃的,頂尖的,社會都會向你致敬。”“目標一旦設定,你若是認真的,就要想方設法去實現,只要是你能想到而又堅信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對於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將來如何掙錢是困擾他們的重要問題。“要掙多少錢,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如果你自己不定,別人就要給你決定了。”周華說。

  周華意識到,傳統教育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對年輕人在領導風範、目標設定、人際交流、賺錢與投資方面的培養還略有不足。為青年人提供創業教育,成為周華的另一個目標,他希望帶領更多的中國青年成為企業家,為更多的同胞提供創業機會。

  如今,俞敏洪和周華在大學時代的願望早已“提前超額”實現。俞敏洪擁有的資產早已不知道可以買多少輛自行車,而周華也開著嶄新的賓利,在悉尼大街上行駛。2009年相聚,他們又開始談論新的“夢想”——創辦一個成功學院,俞敏洪負責培訓語言,周華負責教授成功的方法。

  展望“波音737時代”

  周華是一個永不止步的人,他總是在想,“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雖然他早已達到初來澳洲創業時歲入百萬的夢想,他的財富王國亞太集團的事業也穩步發展,但他又有了新的夢想:那就是把亞太集團建成為價值10億澳元甚至百億澳元的跨國企業。

  這是一個大膽的宣言,但周華卻不憚於將這樣大膽的宣言公之於眾,在他看來,10億澳元只是100個百萬元。“我早已在玩百萬元、千萬元的生意遊戲了,只需把1000個百萬元聚斂起來並留住就可以了。”

  周華是一個敢冒風險的企業家,但是在沒有經營和管理過一個迅速成長的大企業的情況下,他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帶領一個企業冒風險,更不能把公司員工的飯碗和前途當兒戲,他為自己找到一位導師,一位曾經成功經營過10億澳元公司的前總裁,為自己的發展和企業長遠規劃做顧問。而隨著公司的發展,周華更是計劃將業務擴充套件至主流社會以及海外,最終成為一個跨國地產投資服務平臺。

  篇2:從10元闖深圳到身家612億

  1993年,他揣著400元到深圳,出了車站,身上僅剩10元錢。他一度流落街頭,以撿廢銅爛鐵為生。然而,2015年的他,已經身價超612億,排名世界富豪榜第125名。他是誰,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不甘平庸的農村小夥

  1970年,王文銀出身於安徽省河灣村,從小家境貧寒的他,發誓要幹出一番事業,出人頭地。

  1990年,剛大學畢業的他,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每個月工資近400元。然而,朝九晚五的生活讓他看不到出頭之日。

  1992年,22歲的他選擇到深圳,這裡是創業者的天堂。當時,他的行李只有一個牛仔包,包裡就裝著衣服和一個夢。

  身上揣著400塊錢, 到了深圳只剩下十塊錢!10塊錢,王文銀花了三天。沒地方住,就睡在水泥管子裡。

  被開除的工廠員工

  幸運的是,他找到一份在燈泡廠的工作,月薪3千,手下有800個女工。當時,用於燈泡的鎢絲極細,需要女工壓接到燈泡裡去,很多人眼睛勞累流血。

  王文銀因此帶領工人罷工,結果這些參與者全被老闆開除。王文銀只好將自己的薪水分給眾人。他一度流落街頭,和工友們撿拾廢銅爛鐵為生。

  最牛倉庫管理員,賺得500萬

  一個星期後,他進入了一家港資企業當倉庫保管員。他租了間3平米的小屋,有一天下雨,他一覺醒來時,雨水已經淹沒了床腳。

  好好的白領不做,卻要到深圳受這份苦,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然而,僅僅1個月,他便表現出了令人吃驚的天分。

  管理倉庫,要和各種物料打交道。他所在工廠有幾千種纜線、插頭、連線件,王文銀竟然把這些物料編碼全都記在了腦子裡。

  不需要查閱資料,幾千個物料編碼張口就來,王文銀成了香港總部和製造部門最受歡迎的倉庫保管員。“像高考一樣,用心去記,一週就記住了。”王文銀說得很輕鬆。

  僅僅1年時間,他就從最底層的倉庫管理員,升到工廠的總經理助理,連升七級!

  接下來2年,他從總經理助理到營業部主管、廠長、副總經理、總經理,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00萬。

  睡車間的工廠老闆

  1997年,王文銀投資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深圳攜威電源線廠。三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加上對行業的熟悉,讓他很有信心幹出一番事業。

  工廠成立了,王文銀和工人一起加班加點,晚上就和衣睡在車間。第一個月,工廠就實現盈利;僅用3個月時間,工廠由月銷售額200萬元增加到1000萬元,達到規模化經營。

  宣稱倒閉,測試供應商

  接下來的發展較順利,幾乎每年都增加一個新工廠。他開始深入研究很多企業成敗的經驗,並將許多企業家失敗的總結貼在自家的牆上。最後的結論是:大部分企業是敗在合作伙伴手中。

  為了甄別哪些合作廠商可以長期合作、患難與共,王文銀向外界宣稱:下屬的一個工廠將要倒閉了。當時這家工廠大約欠供應商5000萬元貨款。

  “其實我已經準備了將近一個億的資金準備還這些貨款。訊息傳出後,各個供貨商表現不一。有的立馬翻臉不認人,上門逼債,喊打喊殺,大有不還錢就要你玩完的架勢。而有些人就說:‘你欠的貨款可以等你有錢的時候再還’。”王文銀說。最後,不逼債的供應商大多成為了他的戰略合作伙伴。

  賺大錢要把握趨勢

  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王文銀開始研究全球經濟危機的規律,他認為“賺大錢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趨勢和格局”。

  2005年,因為安徽銅陵一個銅線杆專案在深圳招商,王文銀偶然進入銅產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銅價跌到2萬多元,他果斷買入十幾萬噸的現貨和30萬噸的期貨。最終,他以4-8萬元一噸的價格出手,獲利豐厚。

  2014年,福布斯排名中,王文銀身價達612億。2015年,王文銀名列胡潤中國百富榜第27位,身價超過京東集團劉強東。

  篇3:陳游標

  窮小子白手創業

  今年45歲的陳游標,出生於江蘇泗洪縣天崗湖鄉農村。靠種地為生的父母生育了5個孩子,陳游標2歲時,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因為家庭極度貧困,先後餓死。

  陳游標13歲時,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里路去賣冰棒。後來,陳游標又做起販糧的買賣,一開始一天賺五六元錢,後來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17歲那年暑假結束時,陳游標掙了2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陳游標並沒有荒廢學業,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課餘或是節假日。1985年,陳游標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畢業後,他選擇繼續創業。

  他認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測儀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卻沒有直觀性,患者不能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就出資請專家提供指導,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了簡單的改進,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影象,這樣患者只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這個被陳游標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的新儀器,獲得了國家專利,一上市就廣受好評。這樣一臺成本不足幹元的儀器,當年的批發價格約5000元。陳游標先後打開了江蘇和安徽市場,半年時間就賣出了5000多臺產品。

  1996年,28歲的陳游標創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把電子疾病探測儀賣到了全國20多個省區。至2000年,他賺了幾千萬元。

  這年,陳游標到山東泰安考察,當時的泰安盛產靈芝,且價格較低,200元一公斤。陳游標發現其中有大商機。“靈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製成膠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帶著這個令自己都興奮的想法,他敲開了南京大學和省各大醫院專家的大門,請南京大學專家做廣告策劃,再請醫院做臨床報告。拿到生產許可證後,他又籌款到上海訂購生產線,再赴山東泰安大量收購靈芝粉,回來進行深加工和技術處理,製成靈芝膠囊。這樣一來,200元一公斤收購的靈芝製成膠囊後,售價達2000元一公斤,使陳游標收益頗豐。

  到2001年,靠賣耳穴測病治療儀和靈芝膠囊,陳游標淨賺1。2億元。“我32歲就通過白手創業成為億萬富翁,可以算是年輕人創業的榜樣了。”陳游標說。

  更令陳游標高興的是,“靈芝膠囊”專案促進了山東泰安的“靈芝經濟”,帶富了一方百姓。

  從建築垃圾中發掘“寶藏”

  2002年初,陳游標通過朋友的介紹,對迴圈經濟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

  “按照有關部門規定,城市舊區改造中,每拆除1平方米建築面積的舊房,開發商要貼補拆房公司幾十元。但事實上,大多數拆房公司只要能攬到活,哪怕開發商不給錢,白乾都樂意。你可別以為這些公司是在學雷鋒,拆房這個看似灰頭土臉的行當,其實獲利豐厚。每拆1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樓房,平均可賺30元左右,高的可賺60元。”原來,老建築裡拆出的鋼材、木材、塑料等,都能賣好價錢,因為它們可以回爐再造。聽了朋友的介紹,正四處找專案的陳游標眼前一亮,他決定涉足拆樓業。

  這年春天,他召集人馬成立了黃埔拆遷公司。雖然初涉此行的第一年,陳游標沒有賺到太多錢,卻積累下了寶貴的行業經驗。第二年,他的公司通過競標拿到一個大工程——拆除南京市一個老展覽館——這幢看起來破舊不堪的老建築,簡直就是一“隱形金礦”,僅拆下來的廢鋼材、木材、電線電欖、塑料等就值400多萬元,刨去工人工資等成本,這單生意讓陳游標淨賺285萬元。

  從建築廢墟中剔出的鋼材最為搶手,一項工程剛開始,鋼鐵回收公司就會派車派人來“恭候”。因為它有著100%的回收利用率,全部都可以在鋼鐵企業的車間裡“浴火重生”,變成嶄新的緊俏貨;從建築中拆出的木材,廠家回收後可以用來做地板、傢俱。即使小零小碎的木料,也不會賤到當柴燒,而是做機制板、夾板、企口板等。江蘇吳江是這類小木料的吞吐地,當地的木材廠有種裝置,“吃”進去的是廢舊小木料,“吐”出來的是一張張規格齊整的機制板。陳游標從建築廢墟中拆出的木材,全部賣向那裡。

  能回收的都回收了,工地上最後只剩下了真正的建築垃圾,如何處理這些巨量的廢棄物,才是最令拆遷公司乃至政府部門頭痛的問題。它們主要由混凝土碎塊、磚石、渣土、砂漿、裝修廢料等組成,在拆遷公司眼中,這些全都是沒用的“賠錢貨”——因為清理這些垃圾,每一噸需要付20元的運費。一個10萬平方米的拆房工程,將產生8萬噸建築垃圾,僅清運費就要耗資160萬元。

  陳游標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如果我能把建築垃圾轉化為生態建材,既解決了“垃圾圍城”的難題,又能變廢為寶,豈不是一舉兩得!他做過多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2004年去德國考察時,陳游標發現了久尋不遇的“神奇武器”。那是一臺停放在拆遷工地上的“龐然大物”——建築垃圾處理裝置,眨眼工夫,堆積如山的磚頭、混凝土塊等建築垃圾,就被它“嚼”成了細小的顆粒。技術人員介紹說,這種顆粒可以用來鋪路。陳游標當即以300萬元一臺的高價,從柏林引進了10臺建築垃圾粉碎裝置。

  陳游標稱這種流水線裝置為“變形金鋼”,因為無論是殘缺的方塊磚、圓石子、不成型的混凝土渣,這傢伙來者不拒,只要投入它的大“口”,全部都能變成小顆粒。

  接下來,陳游標開始向修路單位推銷他手中的建築垃圾顆粒,起初人家還半信半疑,讓他先放些貨試試。當了解到這種環保建材的妙處後,客戶們不僅當場付清貨款,還急不可耐地向他下了大訂單。原來,他們以前鋪設路基時用的都是碎石子,每噸的價格為130——140元,而用陳游標提供的新型材料,每噸才30元。此外,碎石子都是通過開山炸石產生的,取材的同時就在破壞生態環境,採用陳游標的產品做路基,不僅質量過硬,而且很環保。

  廢墟變金礦 身價上百億

  2004年7月1日,為保護土地資源,國家頒發了不許使用實心粘土磚的禁令。這讓許多磚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改用替代原料——採用石粉、沙子、石灰、粉煤灰等制磚,但這些原料不易找到且成本過高。這時,陳游標放出了一條喜訊:用建築垃圾也能生產出經久耐用的磚塊,並且是環保型的。

  原來,禁止挖土燒磚的條規剛一出來,陳游標就開始動腦筋改進他的機械裝置,一番努力後,他如願以償,讓“變形金鋼”除了會生產小顆粒外,還能吐出細碎的粉末。他把這些深加工出來的粉末狀建築垃圾,以不菲的價格賣給了制磚企業。

  陳游標提供的建築垃圾粉末在價格上遠遠低於混凝土、白灰等,很快便取代了別的制磚原料,成為制磚企業的新寵。從此,陳游標賣出去的一車車粉沫變成了一車車環保磚、空心磚、馬路花磚、人行道磚、綠化帶磚……經相關部門檢測,這些新型環保磚不僅質量完全達標,使用壽命甚至比傳統的紅磚還要長,卻比前者減輕了20%。

  此後,許多環保磚廠追著陳游標要生產原料,公路施工單位的催貨電話也令他應接不暇。

  2005年2月,陳游標創辦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綠色經濟。隨後,他又將拆遷房屋這一迴圈經濟模式,移植到廢舊汽車、家電、生產裝置等方面,比如,報廢車胎可以在清洗,切塊,成粉後,做成農用車胎或塑膠跑道等。從此,在陳游標眼裡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

  因“黃埔”是國內第一家高科技環保拆除公司,他接到的拆除工程也越來越大:北京長安街擴寬專案中的拆除工程、曾發生火災的央視大樓拆除工程,都是陳游標的公司做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長跑橡膠賽道,也是由他用“廢品”加工而成。

  不斷擴充套件的市場,為陳游標帶來了巨大收益,他的個人財富滾雪球般不斷鼓脹。躋身富人階層後,陳游標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在捐款和救災方面屢現“大手筆”。汶川大地震,他以1。81億元人民幣的捐贈額將“中國首善”頭銜納入囊中。2010年9月5日,陳游標在其公司官網掛出致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宣佈自己去世後將向慈善機構捐出全部財產。有人估算,當時在全國十多個城市陳游標有600多臺大型裝置,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購置有辦公樓,再加上其它固定資產和現金一起,大約有50多億元。

  陳游標的善舉,也為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因“黃埔”名氣很大,加上陳游標與人為善的品格贏得了無數人的敬重,尤其2012年以來,他接到的拆除工程越來越多。

  2014年,他正在做的拆除專案是上海寶鋼、南京鋼鐵廠,還有河南的水泥廠,天津的化工廠,重慶的水力發電廠,都在做拆除。

  專家預測,在未來30年間,將出現“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垃圾處理”位居第二。如今,儘管陳游標的公司已成為擁有4000多名員工、業務做遍全國的大企業,其個人資產超過90億元,但他仍不滿足,最近又不惜重金從國外聘請專家團進駐“黃埔”,力圖通過技術攻關,把建築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100%,從廢墟中提煉出更多的“金子”,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憑藉外力成功的事例
相關知識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經典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勵志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精選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
關於企業家成功的故事
描寫企業家成功的句子
企業家成功的語錄大全
科學家成功的故事
愛迪生科學家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