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孩子有什麼錯誤的期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許多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不是要求這 就是要求那,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期待,殊不知這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對教育孩子的錯誤期待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對教育孩子的錯誤期待

  學習好才是有出息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但什麼算是有出息,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為世上惟有讀書高,孩子讀大學、碩士、博士,書讀得越多越有出息,有人認為無論幹什麼,只要幹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認為要能掙大錢,也是有出息。家長談論出息的時候,多半是指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和事業走向,淡化了孩子的健康和品德養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長才真正意識到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難得。直到孩子犯了大錯,家長才認識到性格和品德的培養多麼重要。親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其實,擁有活蹦亂跳的乖孩子的父母也都不要忘記,孩子健壯的體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質就是成就,就是出息,這才是最值得我們去為之努力和珍惜的。

  孩子像自己或不像自己

  有些家長,希望孩子繼承自己的某些性格優點或是具備自己所欠缺的特質;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子承父業或是從事自己曾經夢想卻未能如願的事業。期望或未盡的期望,不知不覺地揹負在孩子的肩上,如果孩子恰好能如父母所願,皆大歡喜。但如果孩子並不想或不能成為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孩子會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 和不必要的內疚,父母則體味著無盡的失落,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不快樂。與其這樣,為什麼不順其自然,讓孩子沿著他自己的軌跡執行,施展他最擅長的才能,發揮他自己的個性呢?孩子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父母的心願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適合幹什麼,取決於他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還有環境和機遇。

  孩子是一種投資

  有些時候孩子被看作是能給家庭帶來收益的勞動力的來源。還有些家長希望養兒防老,指望著孩子將來照顧自己的晚年。養育孩子是對將來養老的一種投資。還有少數的家長希望通過管教孩子感受權力,建立權威。也有家長不自覺地希望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需要父母的呵護。如果這些期望在家長的心目中佔據太大的比例,會嚴重地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

  孩子是自己的成就

  有些家長將孩子視作自己創作的產品,孩子相貌、學習成績、所得的獎項成了家長與朋友、同事、親戚攀比、炫耀的資本。每當客人來訪,有些家長總要讓孩子出來表演節目,在客人的恭維聲中感到得意與滿足。孩子不願意或表現不好,家長就生氣,責備孩子。很多家長愛對孩子說單位同事的孩子成績怎麼好,鄰居小孩怎麼出色,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就烏雲滿面。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十分不利於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的培養。親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如果孩子只是因為物質的成就而被認可,他會覺得只有這些才能獲得父母的喜愛。渴望讓父母滿意的孩子會為此做出超負荷的努力。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輕鬆地滿足父母的願望。最終在經歷了多次打擊和失望之後,孩子會覺得沒有了那些成就,自己毫無價值。家長也會因失望而怨恨,甚至懲罰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難 以建立愛的紐帶。

  別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1-當了多年老師,見到過無數家長,其中有兩類讓人可氣又可恨,簡直哭笑不得。

  一類是有錢的。張口就是,有時間請老師們瀟灑瀟灑,閉口就是,找幾位老師給孩子補補課,錢不是問題,花多少無所謂。

  另一類是有人的。不是通過七拐八拐的途徑和班主任攀上關係,就是認識學校的哪位領導,或者牛氣沖天乾脆就和教育局長稱兄道弟。看那樣子,彷彿自己把關係鋪到位了,孩子就一定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每逢此時,我都在滿臉堆笑的同時,心裡暗暗叫苦:拜託大哥,你和領導那麼熟,難道不知道校長還在為管自己的孩子發愁,局長的公子也沒考上好大學麼?!

  這兩類人的孩子,往往是最難管的,也是各方面習慣都最差的。

  -2-有些事,不是花錢能買來的,也不是用權能壓來的。否則,錢多者、官大者,他們家的孩子豈不個個都是學霸,人人都是俊傑!

  教育不是做生意,錢越多生出來的錢就越多,教育也不是在官場,認識的官越大提拔得越快。教育有教育的特殊規律。

  其實,教育更像是農民種自己的承包地,播種、施肥、除草、打藥、收割,都得親力親為,不能假手於人,更不能撒手不管。否則,收成不會太好。

  -3-就像是那則《農夫與雲雀》的寓言說的那樣:一窩雲雀住在莊稼地裡,莊稼成熟了,農夫說明天想請鄰居們來收莊稼,雲雀媽媽不著急搬家;農夫說明天想請親戚來收莊稼,雲雀媽媽也不著急搬家;農夫說明天自己開始幹,雲雀媽媽馬上帶孩子們飛走了。

  自己親自去幹,才最有執行力,才會收到最好的效果。指望別人,沒用。

  教育孩子可比收割莊稼複雜多了。如果你真的有錢、真的有權,收割點莊稼倒不是難事,雖然,那樣肯定也會損失點收成。但再多的錢,再大的權,也不能找人代替你來教育孩子。很多時候,你花了錢、用了權,卻很可能把孩子給毀了,這實在不太划算。

  -4-保姆給得了孩子照顧,給不了親情;請家教教得了孩子知識,培養不了他的習慣。父母的責任,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任何東西都換不來。

  誰也不會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對你的孩子。退一步說,既使別人真的想那麼對你的孩子,客觀條件也不允許,缺少了那份血緣關係,交流起來總是隔著一層。而那一層,卻在教育中至為重要。

  家長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過於迷信錢或權的力量,忽視身上的責任,很可能會耽誤了孩子,最終自己也後悔不迭。

  -5-更重要的是,作為父母不親自教育孩子,不但會讓孩子失去最佳的教育環境,也會讓家長失去人生最珍貴的快樂。

  要知道,伴隨孩子的成長,見證他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這是為人父母最幸福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放棄這種幸福。

  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知道辛辛苦苦為孩子掙錢,他們知道想盡辦法為孩子積累人脈,卻把最重要的教育託付給他人。他們不知道,我們最大的財富是孩子,是親情,而不是人民幣或美元。

  真心奉勸家長們一句:千萬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寄託在別人身上,因為,孩子是你的。

  美國教育孩子的12法則

  一,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造健康環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比如說,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由著孩子瞎吃瞎玩,不鍛鍊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孩子變得好逸惡勞或者過分沉湎於某些嗜好如電子遊戲,罪魁禍首也多半是家長的慫恿。

  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如果家長打罵孩子,更屬於虐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如果家庭變化不可避免,家長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而不可採取疏於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遷怒於子女。

  二,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愛對孩子喊:“你怎麼這麼笨”,“這麼沒出息”,“你算是沒指望了”之類的話語,站到孩子的立場想一想,自己會看到希望嗎?

  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善於說好聽的話,尤其對孩子,無論他們做的如何,都常誇獎說:“乾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類。這就是採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華人家長則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於用希望法則,而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麼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三,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鬥智能和經驗,不然多吃那麼些年的乾糧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鬥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專案,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為目的。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於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無論誰有理,大人都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該道歉該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知錯不改或不認,覺得在孩子面前認錯是丟臉,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四,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在哪裡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佈。也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援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於家長。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好像是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卻會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五,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而且,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對年幼的孩子,哪怕他們講話詞不達意,大人也要耐心地與他們交談。任何粗暴打斷或嘲笑他們講話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而羞於在人前開口,也或許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時宜地插話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六,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家長檢點言行極為重要,孩子的教養、興趣、愛好等,多半來自生長環境的耳濡目染。父母、兄姐、親友、師長、社會關係等都對孩子產生影響。母親對於女孩,父親對於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雙親不全或者親子分離過久,對孩子的成長顯然不利。這裡的十多條法則其實都可以用言傳身教灌輸給後代。

  除了家庭內的榜樣,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會關係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家長交友就要檢點。對少年來說,同伴的影響超過家長,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家長還要關注孩子喜歡看的媒體影視片,瞭解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是什麼樣。如果發現孩子誤交損友,不要武斷地阻止他們來往,而要了解情況。孩子們都需要友誼,害怕孤獨,有些孩子是因為搬家轉學到新環境沒有朋友,或者華人孩子被白人歧視,而與一些“邊緣孩童”為伍的。家長還是應該感激這些“朋友”幫助自家孩子排解孤獨,但更要讓自己的孩子認清他們的優缺點,試圖往正面影響他們。另外要為孩子尋找和擴充套件新的健康友誼圈,家長要想法結識孩子的老師和同學家長,鼓勵孩子參與健康的校內外活動。

  七,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常規的幻想。其實這些正是童心的可愛之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純真的孩子才有客觀的看法,敢於說出真理。童言無忌。要結合“聲音法則”,鼓勵孩子們敢於表達,正面肯定他們的想法。當然,如果一些看法說法脫離實際或者會引起麻煩,也要耐心地解釋。思想和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孩子們,往往還無法進行多方位思維,而只會延續自己的思路,因此對事物考慮不周全。家長要儘可能理解少兒思維的特點,可以採用把複雜事物分解簡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們解釋或徵求他們的意見。凡是與孩子自己有關的事情,例如搬家轉學、選課外活動、參加考試比賽等,一定要先於孩子商量解釋,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覺得家長是徵求了他們的看法的。不然的話,家長的好心很可能沒有好報。

  八,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從小被暴力處罰的孩子,很多長大之後也會有暴利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懲罰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也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做些處罰。但前提是,必須要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了事,甘願接受處罰,以便下不為例。懲罰方式也要合理,可以採取不讓他們做喜歡的事情,比如可以罰其幾天不許看電視上網玩遊戲;但決不能不許孩子吃飯,或者罰站數小時,打罵更是違法的。

  另外,因為連孩子們都知道懲罰是負面的,千萬不要把一些應該做的正面事情當作處罰。比如罰孩子勞動,會讓他們認為勞動是壞事從而產生厭惡情緒。有個華人家長嫌年幼的女兒不肯睡覺,就罰她去寫五十個中文字或做十道算術題,孩子被迫做功課當然就要打瞌睡,就又罰她去睡覺。這樣做看起來暫時達到讓她睡覺的目的,但卻會讓孩子把做功課睡覺都當作處罰方式,一做這些事就會有被處罰的感覺,造成心理陰影,那將來還能喜歡寫中文做算術嗎?甚至連睡眠都會失調。

  九,後果法則:讓孩子瞭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有時候,孩子惹了什麼麻煩或想做什麼標新立異的事情,連成人都沒搞清楚其後果和危害,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或阻止,這當然無法服人。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後果,然後好好與孩子談談,可以從後果的好壞開始,反過來解說該不該這樣做,曉之以理,孩子會明白的。

  其實後果也不都是負面的。成年人的閱歷比少兒豐富,應該更具有預見性。比如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專長或申報學校時,家長可以對前景作些調查,並根據孩子特點鼓勵其往哪方面發展。然而,如果沒經過自己頭腦分析思考,僅僅隨大流趕時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後果分析法,往往會耽誤孩子。

  十,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會結構穩定的保障。要實行這條“結構法規”,我覺得新移民家長們更重要的是先教育自己。因為在美國這樣的法制社會,教育孩子做到這點並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薰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家長。或許有人以為美國很開放,但實際上,美國人對待道德感情、家庭責任、性愛行為等,大都不會超越底線,也少有人因為幫親友社會關係而腐敗違法的。因為他們心中有原則,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為了遷就親人而觸犯法律。

  然而,因為中國社會沒有這麼嚴謹的法制觀念,華人家長則需要檢點自己的言行習慣是否逾越了這些底線,如果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那麼孩子也會目無權威,表現得無法無天無規矩。曾經有位華人家長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兒成為逃學逃家的“問題少女”,當我聽到這位家長當著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違禁物品帶進美國等“光輝業績”,就不奇怪為何她的孩子會蔑視校規。很多在中國被當作“本事”的行為,在美國卻是違反法律或道德底線的。

  十一,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徵,說明美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必處處圍著孩子轉,你覺得是關心照顧他們,孩子們卻覺得家長控制得太嚴。也應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當然,家長還是要在二十碼之外注視著並隨時準備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碼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長對孩子的管理管教,應該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年幼的孩子生活學業上或許需要比較具體細緻的指導,但也要適當給他們機會鍛鍊獨立性。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最煩家長事無鉅細的詢問嘮叨,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愛搭理人,但並不代表他們沒聽見家長的話。因此,家長不要沒完沒了地重複一番話直到他們反應為止,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訴孩子,無論好事壞事只說一遍,如果你不聽耽誤了,是你自己的責任。與其成為被煩的嘮叨家長,不如豁出去讓他們耽誤一兩次而換取教訓。

  十二,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麼地方where,在幹什麼what,以及在什麼時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長看起來對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時候卻不知道孩子的這些W,這可算不上好家長。只有上面所有各條法則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對家長說真話,家長也才能瞭解到這些W。有些家長捨得掏錢送孩子去昂貴的私立寄宿學校,除了學業考慮,還覺得管理嚴格的私立學校能給孩子較好的成長環境。但家長也應該自問一下動機,把孩子完全託出去,是否圖省事而把家長應付的責任推給學校呢?有了可靠的學校來管教孩子,是否家長就不用操心這些W了?其實,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學習成長的過程,過早讓孩子離家寄宿,家長會失去這樣一段雖然辛苦卻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時機。即便孩子去了寄宿學校,有老師管教,家長仍然不可忘記自己的責任,依然要隨時瞭解這些W。

  在網路時代成長的孩子們,已經離不開網路交往,家長同樣要關注網路世界的這些W。孩子不是不可以結交網友,但不可瞞著家長,尤其不能揹著家長與網友見面。家長則不要武斷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結交朋友,而要試圖瞭解這些朋友。而且,家長自己也要做出榜樣,因公因私外出時都要及時通報家裡人這些W,這樣做也會讓孩子感到,告訴家人這些W是義不容辭的。

對於教育孩子家長有什麼疑問
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有什麼建議
相關知識
對教育孩子有什麼錯誤的期待
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正確的方法
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有什麼建議
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有什麼計劃
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智慧
對教育孩子有怎麼樣的計劃
教育孩子有什麼好方法
小學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好的方法
小學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方法
怎麼樣教育孩子有什麼方法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