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攝影的基礎教案
網上的攝影教程這麼多,我們該看哪個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xxxxxx,希望你會喜歡!
1.300mm的焦距段
300mm的焦距段,無論是巨集大的場面,還是遠處優;2.大光圈和定焦:;有一種觀點認為風光攝影中的廣角鏡頭沒有必要強調大;3.運用偏振鏡:;很多風光攝影師都習慣於在鏡頭前一直擰著一片偏振鏡;體表面那種令人討厭的反光,消除物體表面反射高光形;偏振鏡,也叫偏光鏡,簡稱PL鏡,是一種濾色鏡;4.三腳架:;三腳架在風光攝影中仍然很重要,配合快門線並預升反;四.風光攝影
300mm的焦距段,無論是巨集大的場面,還是遠處優美的細節小品都可以輕鬆獲取。
2.大光圈和定焦
有一種觀點認為風光攝影中的廣角鏡頭沒有必要強調大光圈。儘管我們在風光攝影中更多的時候需要收縮光圈,但是並不意味著大光圈鏡頭不重要。很多昏暗的室內和夜景光線環境下,特別是有人文環境的風光攝影中,三腳架是無助的,大光圈鏡頭是紀錄特定光線氛圍的“利器”。因此,f2.8的大光圈變焦鏡頭會比f4的鏡頭有更廣泛的適用環境。 不過,變焦鏡頭一般到f2.8就是極限。因此,很多數碼單反使用者還會選擇一支大光圈的定焦鏡頭以應付特殊的光線環境。與人像攝影不同的是,風光攝影師此時會傾向於選擇廣角定焦鏡頭,比如24mm、28mm、35mm,在使用大光圈時仍然具有足夠的景深,而避免背景過於虛化。大光圈定焦廣角鏡頭,一般情況下有一支就足夠了。
3.運用偏振鏡
很多風光攝影師都習慣於在鏡頭前一直擰著一片偏振鏡,特別是光線較好的時候。偏振鏡可以消除空氣中的漫反射光而提高空氣的通透度,使藍天更藍,也可以部分消除物
體表面那種令人討厭的反光,消除物體表面反射高光形成的光斑,改善色彩飽和度。
偏振鏡,也叫偏光鏡,簡稱PL鏡,是一種濾色鏡。在陽光下,偏光鏡幾乎是風光攝影的必備工具。偏光鏡的另一個用途是充當中灰密度鏡,可以降低2檔左右曝光時間。在拍攝瀑布、溪流等題材時,長時間曝光可以獲得虛化的效果,而一塊偏光鏡可以幫助你在光線較強的情況下把曝光時間延長2倍,2塊擰在一起的偏光鏡則可以延長4倍以上。 偏光鏡是2塊玻璃組成,相對比較厚,在廣角鏡頭上容易出現暗角。因此,應該為廣角鏡頭專門配備超薄型偏光鏡。
4.三腳架
三腳架在風光攝影中仍然很重要,配合快門線並預升反光板,是在昏暗光線下獲得層次豐富得高清晰度照片的必要手段。
風光攝影的手法可歸納為四個字:知、觀、表、現***即知其時、觀其勢、表其質、現其偉***。
1.知其時:
“時”從意義上來說有廣義和狹義的分別。從廣義來講,是指季節性的春、夏、秋、冬。大家都知道,把大自然裝點得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它們的孕育、茁長、枯落,無不隨著天時氣候的變遷而變化。因此同一地點的風光景物,四季就有不同的景色特點***如四川九寨溝、安徽黃山等***,還有
跟隨著季節氣候轉移而呈現著各種不同的姿態,變幻莫測。就連浮游在天空的雲,都是展現在眼前的一幅幅壯觀的奇景,而直接與雲有密切關係的就是雨和霧,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象,但云和雨的形與勢,實際上也是四季不同的。因此為要表現大自然,而又要具典型性的風光,對這廣義的“時”,便不能不細加分析、深入瞭解,才能有效地予以恰當的時機和把握。
而狹義所指的“時”,是一天裡自早晨至黃昏,甚至晚上。攝影最主要的條件是光源,而拍攝大自然風光所靠的光源,就是太陽光。要想很好的掌握光源,首先要對季節性光的方向來源和可能投射到的地方和位置進行了解,一般只知太陽東昇西落,而實際上升降的方向都是隨季節而移動的,因此光的改變也直接影響了畫面的效果,冬天太陽升起的位置是偏於南,而投射偏向北;夏天的太陽卻升自偏北,下地是射向偏南。兩者位置的變易,都是移動很少的,正如一年太陽從正東昇起一樣,只有兩天***三月二十一春分、九月二十三秋分***,每天變化0.258度。
光源對景物產生的效果,縱然只是一線之差,但都有很大的不同,那麼拍攝大自然的風光唯一可靠的陽光,關於它的升降位置的投射方向,不僅是必須清楚,而且絕對重要。
2.觀其勢:
是指觀察拍攝景物的整個環境和形勢。當我們身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滿眼都是景物,撩亂雜陣,那些應該刪去,那些應該取捨,至於採景的位置,最佳角度等也不是倉促間能夠作出決定的。為此,必須細心有耐性的、不厭其煩、不畏其勞的,從任何位置和角度去探討。深觀而默察,結合積累的經驗,選取認為理想的角度去拍攝心目中已打好草稿的景物,隨之再加以細緻的剪裁。所謂剪裁是要對最微末的地方也要注意,不容疏忽。不管一草一石,一枝一葉,都要列入需要推敲的範圍。因為在一張作品的完美要求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毫不重要的地方,往往起著建設和破壞的極端作用。因此,選景與拍攝是要相當細緻的。畫家黃賓虹說:“縱遊山水間,既要有天以騰空的動,也要有老僧補衲的尋靜。”意思是我們對眼前的景色要有無比的熱情,不辭勞苦的四處奔跑、觀察、尋景,跟著就是要去思考,去認識眼前的景色,從而瞭解這些景色。畫家們又講:“山峰有千姿百態,所以氣象萬千,它如人的狀貌,百個人有百個樣。”所以我們觀察山、景,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多注意的是山景的氣勢與當地的特色,五代時期的畫家荊浩說:“搜妙創真”。妙是指客觀的存在,搜是作者主觀的努力。這些都是前人的藝術家們的體會,對我們是一個教侮。
3.表其質 :
表其質,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有它的獨特的本質,尤其拍攝大自然風景時,對於充滿整個大自然環境的花、草、木、石、泥的本質更要深切認識,然後熟悉和掌握它的本質,使其有效地重現於畫面中、照片中。這就是所謂的“質感”,質感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表現景或物的時候,不是徒具其形貌的輪廓,重要的目的要表現到有質的感覺,既有骨,又有肉。
4.觀其偉:
這個“偉”字涵義很廣,像雄偉、壯觀等等。拍攝崇山峻嶺,參天喬木等,大可運用鏡頭角度去表達“偉”,也可以襯托對比方法,把“偉”表達的更加顯明。而“偉”的另一種意義,也可以引申為美,把景色最美之處加以突出,亦是現其“偉”的一個範疇內。那麼,我們拍攝風光照片如何去觀其“偉”呢?關鍵是在於抓景物的特點、氣派。 如黃山,有四個特點:雲海、雲霧、奇鬆、怪石。但是我們把視野放到大處,便又各具奇險的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若把視界略放,更有不少鬱郁蒼蒼的茂林、清幽深處的巖谷。再把視線帶回身邊,便有許多自由自在的小景,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令人心醉神迷。
至於峨眉山之得名,在於蒼秀,青山可稱得是清幽。至於五嶽亦不過是雄偉巍峨,險峻磅礴而已。因此,當我們進入名山大川的時候,是要憑自己的眼力和經驗,但這經驗是前期的藝術修養,缺乏這些修養,便不能把景物最美的一面發現。利用攝影鏡頭的動能,把景物盡收鏡頭只能得到一些曾到此一遊這類的紀錄片。
攝影構圖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