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中小學體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本文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並探討了中小學體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意義 方法與途徑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1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是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我國現階段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理論基礎,培養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級各類人才。但是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卻偏離了這一思想,損害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黨和國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重大決定,將片面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素質教育,這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質是完全一致的。學生的整體素質主要有兩個方面,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文化知識、道德品質與操作技能等都屬於心理素質的範疇。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不僅僅是生活技能的訓練,唱歌、跳舞、畫畫活動的豐富,更重要的是個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因素,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體中小學生的素質,使他們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勞動,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個體的自我觀念、求知能力、適應社會能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念等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個體在工作、事業中的成功取決於個體的心理素質。同時心理健康是中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的心理,特別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中小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對於智力發展和學習來說,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中小學生智力的協調發展。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發展有互動作用。心理健康還是提高中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有助於勞動觀點與勞動習慣的培養。
1.2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途徑。
人口的質量取決於生理與心理的整體素質。許多臨床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心理的健康可以延長人的壽命。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學校應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由此可見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不難看出,現代生活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模式。所以僅有軀體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沒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談不上真正的健康。進一步說,若沒有心理的健康,就難以保證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心理學知識的貧乏,關於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觀念尚未深入人心,人們對青少年的發展和健康的評價,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極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視生理健康的教育與訓練,而極少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與訓練。其結果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證,這已為大量事實所證明。
1.3培養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是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社會關係的日趨複雜,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將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此學校必須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今天,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適應國際大環境,且極具創造力。然而,目前,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特別是城市獨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問題隨之增多。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的約佔30%,患有心理疾病的約佔15%,心理問題集中表現為:考試焦慮、孤獨、敵對、恐懼、抑鬱、智力缺陷、人際交往障礙、多動症、學習障礙與自我否定等。為此,在中小學生中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1.4培養中小學生心理素質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我們的教育物件是人,學生要接受知識,提高能力,靠被動的學習,效率不高。如果我們能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策略水平,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會想學、樂學、會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1.5培養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對於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具有同樣的促進作用。
學生的心理問題部分原因是由於老師的心理欠健康引起的,比如,教師的不良習慣對學生造成的隱性傷害。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必然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老師在訓練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時,會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訓練學生的同時,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1.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新時期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戰略任務。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又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場所。開展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社會心理環境,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動力,其意義不可低估。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克服青少年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促進積極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奮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和現實及自身,緩解人際衝突,密切人際關係,增進社會穩定。最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塑造青少年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品格發展,提高道德水準,淨化社會風氣。另外,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於調動青少年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科學的態度處理各項實際工作,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2.中小學體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2.1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於體育理論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挖掘體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價值的內容,融入體育衛生、保健知識與體育基礎知識的傳授之中,通過講授、討論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等方法,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提高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並明確增進心理健康是體育鍛煉的重要目的之一。
2.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營造寬鬆的教學氛圍。
體育教學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教、學、練的過程,師生之間可以通過手勢、表情和身體的動作等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溝通和交流。一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師生之間的情緒情感便互相感染,形成心理上的共振,使課堂的氣氛活躍,從而促進學生積極進取,並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增強心理素質。
2.2.1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在教學中,師生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各自的艱辛與歡樂,促使師生感情進一步融合,產生默契。在學生休息或課後小結時,教師可以講一些中外體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過幽默的語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學生,讓他們在笑聲中領悟一些道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2.2.2建立團結互助的學生關係。如在健美操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選出組長,規定小組成員自編動作組合進行比賽,在編練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指導和相互提供反饋資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每組成員把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員共同分享集體的歡樂和痛苦,從而加強責任感、協同意識和競爭意識,極大地促進學生間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2.3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2.3.1創設嘗試情境。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嘗試帶操、做示範、當體育小組長或當裁判,使每位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達到鍛鍊膽量、培養能力的目的。
2.3.2創設模擬考試情境。針對有些學生平時運動技術掌握不錯,在考試中卻發揮失常的情況,可以在教學中採用模擬考試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如在上籃球課中將投籃考試的內容,提前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緊張、恐懼、擔心的心理,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
2.3.4創設特殊的比賽情境。體育比賽常會出現一些激動人心的關鍵時刻,如短跑的衝刺、一場籃球比賽的最後幾秒鐘雙方只差1分等,在這種情況下,領先的一方如何將優勢變成勝勢,落後的一方如何扭轉乾坤反敗為勝,雙方隊員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可以將這種特殊的心理考驗移植到教學中。例如在籃球課教學中,讓學生練習罰球時營造這樣的情境:比賽時間現已結束,你的罰球將決定著比賽的勝負,並且叫其他同學在場邊喝倒彩干擾,以此鍛鍊學生的心理素質。
2.4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以前成功的活動可以使個人對今後成功的期望提高。體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標,為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
2.4.1分層教學,區別對待。教師根據同一教學班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針對學生不同的層次設計相應的教學要求、內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學的技術動作和練習方法,並得到最優的發展,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教師從圓心向圓周由低向高拉4條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學生根據自身水平自由選擇練習高度,跳過某高度後可繼續跳另一高度。這樣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真正獲得運動的體驗,在不斷的成功中獲得自信。
2.4.2化小目標,循序漸進。當要求學生達到某一比較大的目標時,教師不妨將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引導學生逐個完成,從而最終達到目的。如在分腿騰越山羊的教學過程中,少部分同學因害怕而不敢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降低山羊的高度,拉近助跳板與山羊間的距離,讓學生消除害怕的心理,待學生騰越過去,再逐漸提高動作難度,完成教學任務,使每個同學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2.5適度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力。
2.5.1設定困難,磨練意志。教師根據運動專案的特點,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有意設定某些障礙,增加完成的難度,如在籃球跳投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投籃的距離,當達到一定命中率時,增大投籃點的距離。還可以在學生完成練習任務後再增加練習任務、延長規定的練習時間或進行體力消耗較大的力量訓練,如增加耐久跑的練習等,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2.5.2及時批評,適度懲罰。當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練習時,應及時給予適當批評,使其認識到錯誤所在。對在練習中明顯偷懶或有違紀行為者,不妨採取適度懲罰,以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與心理承受力。
2.6運用運動處方,矯正學生的心理障礙。
“運動處方”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為了改進、提高、增強、完善身體某一部分或整體的功能含心理健康而有針對性地實施的系列練習方法。健心運動處方可改善心境結構,使愉悅性提高,使憤怒性和抑鬱性降低,使心理活動放鬆,平衡性提高,心理疲勞程度降低。教師應勤於觀察,善於分析,認真研究造成學生心理失調的誘因,合理運用健心運動處方,有效地矯正學生的心理障礙。如矯正抑鬱心理,可以選擇多人蔘與的集體專案如籃、排、足球等球類專案或拔河、接力賽等遊戲性活動,通過與他人的協同作戰和平等交往克服心理障礙。矯正焦慮心理可以選擇遊戲、爬山、旅遊等專案,運動後的放鬆是該治療的關鍵。矯正恐懼心理,可以選擇游泳、滑冰、跳馬和雙槓等既具有表演風格又具有挑戰性的專案,這要求學生不斷克服怕摔跤和害怕擔風險等膽怯心理,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矯正急躁易怒心理,可以選擇棋類、太極拳和長距離慢跑等。
3.結語
3.1大量的研究表明,體育教學與其他教學相比,對於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將體育教學的隱性功能顯性化,也是當前貫徹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
3.2學校應當正視當前學生心理健康不容樂觀的現實,積極有效地利用體育這一學科優勢,積極探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的需要,培養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唐徵宇.試論身體鍛鍊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J].心理科學,2000,2.
[2]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馬啟偉主編.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幸福心理學結課大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