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近些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得到國家、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範文一:敘事療法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敘事療法是一種在家庭治療和社會建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心理治療方法。本文主要論述了敘事療法的理論基礎、理論假設和基本技術,探討了將敘事療法引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並從課程的視角出發,詳細闡述了敘事療法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敘事療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22-0007-04

  敘事療法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在家庭治療和社會建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心理治療方法,認為“問題才是問題,人不是問題”,這種把人和問題分開的積極的心理治療理論與以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主要功能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相契合。把敘事視野引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運作、途徑、方法上由封閉變得相對開放,由抽象的理論迴歸鮮活的個體生命,由教師填鴨式的灌輸走向師生間真心的交流對話,對於學生的心理髮展可以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敘事療法的理論基礎與假設

  1. 敘事療法的理論基礎

  後現代主義:敘事療法的盛行與當代哲學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分不開。後現代主義相信主觀的事實真相,認為事實真相會隨著使用的觀察歷程的不同而改變,事實真相取決於語言的使用,並且大部分受到人們所處的背景環境的影響;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為基本特徵,以“去中心”和“多元化”、提倡差異性與創造性為基本精神。

  後結構主義:敘事療法的理論淵源也來自於後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在結構主義的根基上逆生出來的,它表現出對非理性的張揚和對非邏輯的推崇,主張超越傳統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認為並不存在靜態的兩極對立,而是兩極之間的運動。

  社會建構論:敘事治療世界觀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對現實的社會建構主義的認識與態度。社會建構論的主要觀點有:第一,現實是由社會建構的。第二,現實是透過語言而彰顯的。對敘事心理治療師而言,要能敏感地捕捉到來訪者語言的改變,因為它是來訪者信念、關係、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變的外顯。第三,現實由敘事組成並得以維持,在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中,沒有描述出來的永遠比描述出來的豐富。敘事的哲學不再支援與重複那些對個案曾造成傷害且無意義的主線故事,而關注一些被忽略的“軼事”,即支線故事。第四,沒有絕對的真理。社會建構論認為,由於我們無法客觀認識現實,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是詮釋經驗,而詮釋經驗的方式有很多種,沒有哪一種詮釋是“真正”的真理。

  2. 敘事療法的理論假設

  敘事療法認為來訪者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敘事治療師應把這一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態度,在實際的諮詢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八大假設:第一,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第二,每個人都是面對自己生命挑戰的專家。第三,人是有力量的,每個人在和問題抗爭的過程中,都會用各自的方式陪伴自己,來訪者見治療師前,早就自療一段時間了。第四,個案的許多問題都是種族、階級、性取向、性別等文化環境所營造出來的。第五,“尋求幫助”的概念會造成個案低估自己的能力,會限制他們對自我資源的運用。第六,人的一生當中,總有幾次不被問題影響的經驗,問題是不會百分之百操縱人的。第七,諮詢師的責任是塑造尊重、透明和好奇的環境。第八,意義並非事先存在,我們應透過交流的互動作用創造新意義。

  二、敘事療法的基本技術

  1. 外化

  我們要用外化externalizing的態度來看待來訪者,把他們和問題分開,使他們有機會去看問題,去面對問題,有機會去看主流文化對人和問題的影響,以及問題對人的影響。

  請看下面的例子:

  來訪者:兒子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是我的一塊心病,現在兒子在上大學,一年多來,我每天晚上都會給他打電話,督促他讀書、看書,可是一直沒有什麼效果,他成績還是不好。

  一般諮詢師: 兒子上大學了,還每天打電話督促他學習,而且沒有效果,你有沒有想過改變自己的做法?

  敘事諮詢師:兒子上大學了,還堅持每天打電話,還是沒有效果,我好奇的是,是什麼力量讓你一直堅持下來的?

  2. 解構

  要讓青少年瞭解問題是如何來到他們身上的,也就是主流文化是如何對他們產生影響的。這是一個解構的過程。如何做到解構呢?解構包括兩個部分,首先要做到解構的聆聽,其次是進行解構的問話。

  解構的聆聽——以放空、外化、好奇的態度去聽,時刻保持對來訪者用詞的關注與貼近,並不企圖教給來訪者什麼,也不說服來訪者什麼,只是好奇地對於來訪者有重要意義的詞彙進行簡短迴應,去了解這些用語背後的故事和意義。它更多的是一種態度。

  請看下面的例子:

  來訪者:童年的時候,爸爸經常打媽媽和我們。我那時特別愛上學,但有時也逃學,逃學不是為了出去玩,而是偷偷去看爸媽有沒有吵架,看他們是不是和好了,我覺得自己那時真的好可憐。

  一般諮詢師:小時候不僅經常捱打,還擔心爸爸媽媽好不好,我能體會到你那時真的好可憐、好苦。

  要做到解構的聆聽,敘事諮詢師不是同意來訪者的思維或順服來訪者的思維,而是用一種外化、好奇的態度想:小小的他怎麼就想到偷偷地去看爸媽有沒有在吵架?他說的那個“可憐”是什麼;“覺得自己好可憐”,這樣的想法是怎麼來的;可憐的日子裡小小的他是怎麼過來的;在可憐的日子裡,他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裡等。

  有了這樣的思維過程,敘事諮詢師的反應如下:

  敘事諮詢師:你剛才談到那個“可憐”是指什麼,可不可以多說一點?為什麼覺得自己是可憐的?小小的你怎麼就想到逃學去偷偷看爸媽有沒有在吵架?

  這就是一個解構的聆聽過程。解構的聆聽就是不順服來訪者的思維,不是想當然地認為他就是可憐的,而是去好奇那個“可憐”,看“可憐”對他的影響是什麼,去看“可憐”背後的生命故事,去看“可憐”的日子裡,他是怎麼過來的。所以,要做到解構的聆聽,諮詢師要對來訪者所用的詞和句子非常專注。   解構的問話——開啟包裝,探索對於來訪者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感受、態度、信念的來歷和歷史,探索主流文化對人和這些問題的影響,探索這些問題、感受、態度和行為對來訪者人際關係的影響,讓來訪者瞭解自己是如何被影響和建構的,以引出來訪者的支線故事和特殊意義事件。

  下面請看一個敘事諮詢師問話的例子:

  來訪者:我總覺得,有那麼一天,男朋友會離開我。

  諮詢師:可不可以多說一些?

  來訪者:有哪個男人會喜歡一個胖女孩?像我這樣的身材……唉,我總有一種預感,男朋友不會永遠喜歡我的。

  諮詢師:男人不喜歡胖女孩,這樣的想法是怎麼來的?

  來訪者:社會上都是這麼看的……

  諮詢師:社會上的人是怎麼看胖胖的女孩的?

  來訪者:現在是以瘦為美的時代,胖胖的女孩穿衣服很難看啊……沒有瘦瘦的女孩子受歡迎啊。

  諮詢師:大家對胖胖的女孩這樣的看法是怎麼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的?

  來訪者:思考……怎麼影響?其實……有時候,我覺得自己蠻可愛的,因為沒有外在的優勢,所以特別特別努力……

  解構最重要的方式是不用一般主流的方式去看人們的問題,而是透過解構去發掘屬於人們獨特性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解構不是革命,不是告訴來訪者應該怎樣,而是讓來訪者看到自身經驗到的文化是如何影響他的觀念和問題的,思考想要和這些主流文化保持怎樣的關係。

  3. 重寫和豐厚

  當這些影響都被解構deconstruction 以後,我們就可以和來訪者一起去尋找他們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義事件”unique outcomes,“開啟包裝”unpacking,發現力量,帶著這份力量,來訪者可以重新面對生活的挑戰。這就是重寫的過程。重寫是敘事療法裡頭的重頭戲,外化、解構是陪伴來訪者去外化解構他的主線故事,而重寫就是幫助來訪者尋找生命中被忽視的積極的支線故事。在找到“特殊意義事件”也就是支線故事之後,就要開始感受那個力量的“點”,並開始以各種不同形式轉換。如果特殊意義事件力量不夠強大,就必須重新去找一些“點”進行豐厚、見證、遷移,這樣迴圈往復,直到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生命中的能量,逐漸豐厚故事,豐厚生命。實際運用中,不一定嚴格遵循程式,也可以根據當時的互動和情境創造出一些故事重寫的方法。如:讓來訪者對自己的問題命名,如恐懼,然後讓來訪者扮演“恐懼媽媽”,與“恐懼媽媽”對話,讓“恐懼媽媽”和來訪者相互見證。下面請看一個例子:

  來訪者:最辛苦的就是我要回避。我需要動腦子去迴避別人,我很討厭跟他們一塊去,但事實上我是很希望和大家一塊去,蠻開心的。

  敘事諮詢師:這種迴避的辛苦,是怎麼陪伴小小的你長大的呢?

  綜上所述,缺乏正確的自我認同和人際溝通能力是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普遍遭遇的心理困擾。作為一種後現代心理治療方法,敘事療法通過“問題外化”“解構和重寫故事”等理念和技術,幫助人們將人和問題區分開來,重新解讀故事,重建自我及人際關係。敘事療法的核心和重點恰恰有助於青少年將自我困擾和人際困擾外化於自身和他人,從更加理性積極的視角解讀自我與他人,增強其體驗和有效應對問題的能力。

  三、敘事療法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1. 將敘事療法引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傳統的心理治療藉由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這對於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不利的,敘事療法在借鑑傳統心理治療優點的基礎之上揚長避短,主張將人和問題分開,用外化的態度看待學生身上的問題,跟學生一起尋找被忽視的積極的生命故事,最後建立起同一的自我故事。將敘事的理念引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敘事療法使師生關係更平等更和諧

  在傳統的心理治療背景下,也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關係的平等,也認為良好諮詢關係的建立有助於問題的解決,但我們認為,這些原則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來訪者即問題學生”的觀念下變得不切實際與形同虛設,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平等的主客體關係在實際工作中變得對立起來。敘事療法認為教育者要抱有一顆好奇之心,強調來訪者的優點與長處,對於他們的任何進步與努力都要給予鼓勵與讚美;學會信任、欣賞與感激,強調其積極的一面,特別注意要幫助他們尋找積極的人生故事。

  2敘事療法更注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傳統心理治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是問題的消解,以問題為載體,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功能。而在敘事心理學看來,問題是問題,人是人,人不等於問題,不再抓住學生的問題,而是繞過問題尋找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而這些品質往往被“問題”模糊,被學生忽視了,作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著重培養學生優秀的、積極的心理品質與人格特徵。

  3敘事療法更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在傳統心理治療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誠然也強調、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但卻常常把學生當作問題的來源,教師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這樣就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造成了師生關係的對立。敘事療法認為,學生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學生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只有把學生當作充滿潛力的個體,他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才能得以發揮,問題意識才能得以削減。

  2. 敘事療法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埃裡克森E.H. Erikson 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青春期是自我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然而,由於生活經驗的缺乏,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往往面臨一些困境。敘事可以幫助他們表達、呈現不同的自我成分,使個人自我得到協調、統一和完整的發展。為了促進其同一自我的形成,教育與心理輔導的首要任務應是發揮他們敘事的主體性作用,讓他們參與到自己生活世界的建造中來,而不是成為他們敘事的代言人。此時,教育者應成為學生的友好聽眾,應鼓勵他們開口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不是把另一個陌生的故事強加給他們。敘事視野的引入可以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更加契合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   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突出敘事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中小學已經深入到課程層面,相應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層出不窮。但其中不少教材仍然沿襲著傳統學科課程教材的編寫思路,強調心理學學科知識自身所具有的邏輯和體系,呈現給學生一系列抽象的定義、原理及方法等。這樣的教材雖然結構完整、體系嚴密,但學生除了能從中記憶一些缺乏生活意義的概念之外,並不能獲得更多實用性的東西。

  就教育目的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積極的、具有一定社會適應性的心理品質,而非傳授心理學理論知識。從課程性質來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一般的工具性課程,而是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課程,“是一種探索心靈、發展自我、追求人生價值的特殊課程,是與學生個人成長、經驗、活動等密切關聯的教育程序”。因此,作為課程載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必須採用適應此種課程特徵的方式,使廣大學生在故事中悟出道理、啟迪心智。在故事的選取上,應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依據,緊貼學生的內心世界,選用那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聚焦學生特定階段生理、心理髮展重大矛盾與問題的故事。

  2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提供學生反觀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講述內心的故事

  處於衝突中的青少年,叛逆心理比較嚴重,往往會更多地看到社會、學校、家庭中令他們討厭的一面,並認為這就是它們的主要特徵。因此,成人需要用開放和寬容的心態去和青少年接觸,消除青少年的攻擊與防禦的心理,使他們願意敘說自己的故事。被講述出來的故事不再是封閉的,而是具有了相當的開放性。這樣的敘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供他人觀察、理解和評論的平臺,這無疑可以使青少年能夠獲得有關故事的新的視角或解讀,產生新的態度與情意,形成新的心理重建力量。心理治療者、父母和教師,都需要為青少年提供反觀自己的機會,成為他們傾訴的物件,而不是扮演代言人的角色。

  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敘事療法不僅適用於一對一的個體心理諮詢,它所特有的哲學觀、理念假設、問話技巧和情景設定還值得團體心理輔導借鑑、學習和應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敘事療法的理念有助於團體心理輔導參與者豐富自身角色;第二,敘事療法的技術豐富了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第三,敘事療法的思維方式有助於培養團體心理輔導參與者的思維理念和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注重學科滲透

  在當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條主要途徑,而學科滲透只是作為輔助途徑存在。敘事視野的引入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學科滲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科滲透途徑的必要性、合理性與適應性。人文學科的教材特別是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每一篇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都是一個細緻深入的、優秀的心理故事。這種故事化的處理方法不但可以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求知慾,激發他們的批判意識和創新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沈貴鵬.心理教育課程論[D].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2.

  [2]楊忠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故事啟迪法[J].中小學管理,199910:30-31.

  [3]琚曉燕編著.敘事治療[M].華夏心理教育中心內部教材,北京,2002.

  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範文二:突出“四加強”積極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科研建設;陣地建設;工作機制

  為認真實踐“創新教育、精緻學校、幸福師生”的理念,不斷歷練學生的品格,鍛鍊學生的毅力,增強學生的逆商,從而將身心健康質量轉化為學習質量,為促進廣大中小學生強健體魄、發展智力、和諧心靈、幸福終身奠基,揚州市教育局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突出“四加強”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有效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離不開一支思想品德好、專業能力強和充滿愛心的教師隊伍。2009年始,揚州市教育局明確規定:各省級四星級高階中學、職業學校和市直各學校在年內須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其他學校可採取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過渡辦法,力爭用2~3年時間全部配齊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為滿足各中小學對心理健康教師的需求,為更多的教師取得心理健康教育資質搭建平臺,與揚州大學師範學院聯合舉辦了為期三個月的專業證書培訓班,已培訓教師300餘人、在培400餘人。與揚州市衛生局聯合舉辦全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短訓班,已培訓教師800餘人。各級各類學校每年要確保不少於2%的教師接受市級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同時,與市衛生局共同推薦一批有資質的社會人士擔任學校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市教育局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每年年終對縣市、區教育局和市直學校綜合考評範疇。

  二、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

  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育特點和認知規律,本著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有效促進中小學生情商、智商、逆商的提高。在全市義務段學校開設“快樂成長”心理健康教育課,高中學段職業學校開展集中與個體的訪談輔導。在地方課程中保證每學年小學高年級不少於3課時,初、高中學段職業學校不少於8課時的心理健康專項教育。為豐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容,市教育局每年組織師生開展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徵文、工作札記、手抄報、電腦小報等評比活動。還先後編制了《揚州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冊》《讓學生健康和諧發展》《陽光心苑工作札記》《陽光・健康・和諧》等專輯、專題錄影並免費發至各學校,統一教學規範,要求學校健康教育課的開設做到“四有”,即:有課時、有師資、有計劃、有教案。2010年,已啟動了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教案徵集評比活動,擬編輯小學、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進一步規範教師心理健康教學內容。

  三、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

  市教育局利用《揚州教育網》開闢“體衛藝之窗”“陽光心苑”專欄,通過“線上諮詢”“心語留言板”等構建學生學習健康知識的園地。廣大中小學校,利用校園網、宣傳櫥窗、黑板報,每月定期開闢“心苑”健康教育之窗。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及時收集資訊、有針對性地設計專題活動專案。開學初,以“新”為主題設計系列活動,如,認識新環境、瞭解新教師、感受新學校、結識新同學等。考試前,邀請專家進校園進行心理訪談,幫助學生調適學習心理,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升學考試。畢業前,設計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感恩父母、感恩學校、感恩社會。很多學校還在校刊、校園網上設立“心苑”師生互動欄目,讓教師進一步瞭解學生的所感、所悟、所思,從而更加以人為本地實施教學。如,邗江區教育局的《邗江心育網》、揚州大學附屬中學“虹橋邊”心理健康教育超市、寶應縣安宜高階中學的“心靈小屋”等成效尤為顯著。為充分發揮揚州市中小學生健康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的資源優勢,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務,2010年起將用2~3年的時間在轄區內各縣市、區建立分中心,在城鄉學校建立一批市級“陽光心苑”心理訪談室。與市衛生局合作完善“楊醫生熱線”服務,進一步豐富《揚州教育網》“陽光心苑”欄目,逐步構建校級、縣級、市級中小學師生網上教育訪談系統和測試服務平臺。

  四、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設

  教科研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揚州市各中小學注重加強心理健康教科研工作,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層次和品位。揚州大學附屬中學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教育資訊資源網路建設對策研究”子課題――“運用網路技術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研究,在60多名一線教師和200多名高一學生參與下,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已圓滿結題,並獲中國電教館“學與教研究”課題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各市直初中學校結合校情實際積極探索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的新路子,開展“德心一體”研究,得到團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各中小學一線教師根據崗位工作實踐撰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札記》,被市文明辦推薦給全市各系統。揚州市教育局在關注全體學生、尊重個別差異的前提下,重點對普通學校學生、職業學校學生、特殊學校學生、巨集志班學生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尋找不同人群學生的心理困擾或學習障礙,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優勢,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擺脫生活或學習中的陰影,有效提高廣大中小學生幸福指數。

  揚州市在突出“四加強”積極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注重強化工作機制。

  一是完善行政部門領導機制。市教育局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十一五”、“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對縣市、區教育局、市直學校年終綜合考評內容,並逐年加大權重。明確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各級各類學校校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組織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完善學校部門合作機制。各中小學都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工作,學工處、教務處和團委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認真制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抓好實施過程,並按照《揚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建檔指南》的要求做好學年總結和建檔工作,確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開展,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經費投入、訪談機構、宣傳教育等各項工作得到落實。

  三是完善家庭學校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教育功能,把家長心理輔導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重要的支援系統。通過召開家長通氣會、發《告家長書》、開通網上家長學校等形式,輔導家長改善親子關係,通過親子活動分享快樂,傾訴煩惱,表達愛心,使孩子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同時,注重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鼓勵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創設健康的學習環境,滿足孩子求知的慾望,提高休閒活動的格調與品味。倡導“親子閱讀”讀書活動,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讀名著及有益書籍,讓家長見證孩子在讀書中成長並分享讀書的樂趣與感悟。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新聞採訪
中學生逆反心理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
小學舞蹈教育相關論文
小學基礎教育相關論文
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論文
淺談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裝置論文
關於中小學心理教育的研究論文
中小學英語教育問題論文
大學心理教育優秀論文
中職生心理教育初探論文
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