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的常見品種有哪些
蛐蛐又叫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物件。它的品種較多。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蛐蛐的常見品種。
蛐蛐的常見品種:中華蟋蟀
體長約2釐米,體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發音。聽器位於前足脛節上。
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磚石縫中活動,為害植物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等,多於夜間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農業害蟲。
蛐蛐的常見品種:中華灶蟋
又稱“白蟋蟀”,因常見於農村灶內而得名灶蟀。
白蟋蟀是直翅目中的一個亞種,有別於田間蟋蟀,其體態較小,性格溫和,通體呈乳白色,個頭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麥粒,扁平的腦袋兩側長有一對觸鬚、一對複眼,圓筒狀的腹腔上有褐紅色的環形花紋,腹端有一八字形小尾巴,背上有退化的四隻小翅膀,兩條弓起的大腿是其彈跳的主要器官。
這小生靈能爬善跳,機靈乖巧,偶爾捉一隻放入掌心,它會舞動觸鬚,與人對視,併發出鳴叫聲,然後迅速跳出掌心逃遁。
老農常將其放入小葫蘆內飼養,在大雪紛飛、滴水成冰的嚴冬,仍能聽到它的叫聲。
蛐蛐的常見品種:大棺頭蟋蟀
頭扁,前端平,向前傾斜,雄性頭向兩側明顯突出,不會鬥。
民間有這麼一說,就是當你捉來很多蛐蛐時,裡面有一隻大棺頭蛐蛐,這全部的蛐蛐也就全不會鬥了。
蛐蛐的常見品種:油葫蘆
身體暗黑色,有光澤,兩複眼的內上方具有黃條紋,直達頭後部。
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澤,後翅較發達,雌性的產卵器長達2釐米。夜間覓食,成蟲、若蟲均危害大豆、高粱、花生、瓜類、蔬菜等作物。全國各省多有分佈。
擴充套件閱讀:蛐蛐雌雄的區別
雌雄最明顯的區別在尾部的產卵器。雌性個體較大,正後端有針孔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連同臀部兩側的尾巴,乍一看像長著三隻尾巴,翅小,不會鳴叫;
雄蟲尾部沒有針狀產卵器,只有自臀尖向斜後方長出的兩隻尾巴,會鳴、善鬥,有互相殘殺現象。
北方有的地區,稱雄性蟋蟀為蛐蛐,雌性蟋蟀為油葫蘆。雄性蟋蟀相互格鬥是為了爭奪食物、鞏固自己的領地和佔有雌性。
蟋蟀科Gryllidae和螽斯都是鳴蟲,但是隻有雄的才會發出聲音,它是利用翅膀磨擦發聲的。
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溼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
並外出搜尋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如何控制毛皮動物飼養場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