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到各種各樣的社會、家庭、學習和就業問題,自身心理素質面臨嚴峻挑戰,由此引發的身心問題劇增,並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代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分析及對策》

  摘 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貧困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他們的心理問題也愈益突出,這已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普遍關注。筆者認為,建立高校勤工助學中心及相應的“綠色通道”可以有效地預防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障礙 “綠色通道”

  一、當代高校貧困大學生的狀況

  隨著高校收費改革的逐步深入,一個由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合理分擔高教培養成本的機制已逐步形成,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眾化方向邁進。1994年部分高校開始實行“並軌”制,1997年全部高校實行“並軌”,特別是1999年開始的全國高校擴招,作為一個里程碑式的標誌,大大增加了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長遠來看,無疑是一個好舉措。但高等教育並非義務教育,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會隨之日益增加。目前,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困難學生約佔總數的10-20%左右,其中,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一般佔5-10%左右。據上海大學成才服務中心提供的資料,上海大學是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學生來源90%是上海本地學生,由於上海地區的人均生活水準處於全國平均水準以上,但是,據1999年至2002年的統計情況來看,上海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佔學生總數的比例也達到了12%左右。如圖所示:

  總體來說,全國各高校大都存在類似的現象,儘管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佔學生總數的比例不算高,但由於高校的辦學規模較大,貧困學生的實際人數的絕對值還是比較大。筆者在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擔任學生輔導員,對貧困大學生的狀況非常關心,聯合學院其他輔導員及學生工作管理者對03級學生的家庭收入進行了一次調查,情況如下:

  最新統計顯示,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線是290元,從上表可以看出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家庭佔到總數的3.2%,1100元以上的家庭僅佔33.4%,而大部分家庭人均收入都是1000元以內,這就增大了高校貧困大學生實際人數的絕對值。隨著貧困生的增多,他們的心理問題也愈益突出。

  二、高校貧困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礙分析

  從整體來看,貧困學生具有較高的神經質傾向,內向性及情緒不穩定者較多見,對應激性生活事件較多地採用消極的心理應付方式,常將負性情緒壓在心裡。他們由於受自身經濟狀況的限制,使其在個性、應付方式、生活事件方面表現出與非貧困學生不同的特點,如性格內向、情緒壓抑低沉、自卑感過強,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消費觀念的轉變,競爭、攀比尤為激烈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對貧困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況表現出如下特點:

  1、自立、自強意識弱、自卑心理強。貧困大學生中有一些學生依賴性很強,總是把解決困難的希望寄託在學校的發放補助上。他們不願意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嫌苦怕難。有些來自於經濟貧困地區的困難學生,認為他們上了大學,理所當然要由學校來解決他們的困難。由於以往發放困難補助和社會資助較多,使有些學生產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接受資助心安理得;還有少數貧困學生,由於受助較多,增加了其虛榮心,穿名牌,用手機,互相攀比。而他們由於經濟拮据,經常要為生活犯愁,每月的生活費來的都不容易,花一分錢都得考慮再三。這與那些吃穿無憂的同學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對這種反差,其心理上所產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們產生心理不平衡,感到自己抬不起頭來,久而久之,使他們情緒低落,心理灰暗,對前途感到悲觀失望,形成自卑自賤心理。有些學生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覺得世界很不公平,自己沒有戰勝貧困的信心和勇氣。自己不願付出努力,指望社會、學校和他人的資助,將美好願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2、悲觀、厭煩以及焦慮心理。部分貧困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貧困,覺得貧困帶給自己的是恥辱,將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對生活失去希望,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力,無心學習甚至厭煩學習。由於成績不合格而試讀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由於其家庭負擔重,思想壓力大,經常處於精神緊張,情緒煩躁不安,悲觀和厭世的痛苦境地。有的為生活費用、學習費用焦慮。因為家庭常常無法提供足夠的生活費用、學習費用,使得貧困生的學習、生活沒有穩定可靠的保證。有的為家庭焦慮,也有的為養育之恩無法報答而焦慮。所有這些都使貧困生經常處於由自尊心的損傷、自信心的喪失、失敗感和愧疚感等交織而形成的緊張、不安、憂慮的消極情緒體驗,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邊緣,欲學不能,欲罷不忍。

  3、獨來獨往、過度自尊。窮苦使一些大學生性格與眾不同,大都以獨來獨往的方式軟性自衛。貧困生由於經濟上的原因,從而不能融入到集體中去,把自己當作“另類”看待,總覺得矮人半截。對同學與老師的好意總擺脫不了被施捨的感覺,在心靈深處設定了一道屏障,於是,有意無意的與同學疏遠,儘量少參加班級活動,不願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漸漸地,在別人眼裡貧困生總是有點沉默與孤僻。這種矛盾的心理,往往驅使他們走向自我封閉、孤僻甚至心理畸形。他們行為舉止傲慢,班級紀律不肯遵守,集體活動動輒缺席。處理問題偏執,易浮躁激動,與同學相處,往往掌握不好分寸,給人一種難以接近、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這一類學生在生活道路受到的挫折可能很多,從而使他們自尊心太強,過於敏感。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很容易加劇他們的偏執傾向,甚至滑向更危險的道路,他們的內心其實十分脆弱,他們更需要人們的關心和呵護。

  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強迫症狀敵對、偏執及精神病性六個因素與非貧困生差異顯著。統計的結果表明:貧困生在興奮性、幻想性上的得分明顯偏低,而緊張性、有恆性得分則偏高,其中興奮性、幻想性、緊張性三因素,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差異非常明顯。

  面對當今貧困大學生中存在的諸多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問題,我們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開啟其心理障礙的心鎖,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來說:“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兼備,才是完美的健康現代人。而心理健康的實質是要引導人們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

  三、建立高校勤工助學中心及“綠色通道”,實現貧困大學生的自立自強

  建立勤工助學中心。如果說助學貸款解決的是學生的學費問題,勤工助學解決的是學生的生活問題。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勞動取得相應的報酬,把原先發放補助的被動的幫困助學方式轉變為學生主動的自我救助的方式。可以激發起經濟困難學生克服困難的主動性、建立自信心、增強自立自強的意識。

  各高校應多渠道開闢勤工助學市場,建立勤工助學中心,讓貧困生創造價值有用武之地。實踐證明,學校通過多渠道開闢勤工助學市場,使貧困生走出校園,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報酬,從而享受勞動豐收的喜悅,自己“掙錢”養活自己,贏得“自尊”的機會。同樣以上海大學為例,2002年,上海大學在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援下,各學院增設了許多助教、助理崗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圖所示:

  學校組織的學生勤工助學活動可以分為校內、校外兩大類。校內的勤工助學主要是在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後勤和校園環境維護等方面,為經濟困難學生設立一些助學、助研、助管等崗位;校外的勤工助學,主要通過聯絡社會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爭取一些促銷、市場調研、技術開發和家教等崗位。這樣,建立勤工助學中心,開展學生勤工助學活動可以拓展外延,與社會上大批企事業單位建立開展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合作聯絡,同時,可以鞏固和豐富了校內學生勤工助學崗位和基地建設,不斷擴大了勤工助學的活動平臺。

  建立“綠色通道”。為保證剛考入大學的新生能夠順利入學,各高校可建立"綠色通道"制度,即對被錄取入學、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一律先辦理入學手續,然後再根據核實後的情況,分別採取"獎、貸、勤、減、助"等不同的措施,確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入學。

  建立包括"獎、貸、勤、減、助"五個方面的資助困難學生的體系。實施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幫助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使他們能如願上學,安心學習。

  健全其他措施。各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跨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個別輔導與諮詢相結合的方法與家庭建立廣泛密切的關係,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同時,對學生實施個性健康教育、積極適應教育、情緒穩定教育、意志力優化教育和人際和諧教育以保證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網路的順利進行。

  在實施幫困助學的工作中,對個別依賴性強的貧困生進行“自強自立”的教育。基於大學生有能力通過自身努力來擺脫窘境,因此更強調經濟困難的學生要有自立自強的精神,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戰士的困難,這比以往單純地給予補助和減免費用要更有意義。同時,繼續倡導艱苦奮鬥的作風,特別要求經濟困難的學生妥善地使用好資助的金額和助學貸款,不要鋪張浪費,不要盲目攀比。在助學貸款調研中,發現部分同學把貸款用於購名牌衣物、請客吃飯等現象,及時進行個別談心教育,剎住這種不良的傾向。

  在幫困助學工作中,學校可以採用“一鼓勵,二要求,三扶持,四放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走上發展能力的道路。以各種成功的實力和榜樣激勵其振奮,明確要求其努力方向;半強制地推動他去面對挑戰,參加勤工儉學,去做他原現怯於做的事。同時在他嘗試進行的過程中,關心他的進步,授於正確方法,扶持向前,最後放手讓他獨自前行。很多內向的學生,就這樣走上了勤工助學的崗位,並且能力和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幫困助學工作蘊擁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人大影印:《心理學》第九期,2002

  3.人大影印:張選民:《高等教育機會均等與大學生資助政策變遷及新的挑戰》,1998

  4.王枚:《關注貧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世界》,2000

淺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論文
淺談職校生的心理成長論文
相關知識
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參考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論文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論文
論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的論文
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