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勇敢創業的故事
人生是一臺戲,精彩的劇情演繹著你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看看那些在,學習他們,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一:
西門塔爾牛養殖幫殘疾的他走上致富路
——記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張雲德
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因為右眼先天殘疾,他受盡人白眼,仍沒能圓了自己的創業夢。無奈之下他回到家鄉搞起了肉牛養殖,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養殖肉牛收入達到40萬餘元,被區殘聯局表彰為‘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自己也成了鎮上的肉牛養殖狀元”,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生活終於奔上了小康。”近日黃溪鎮黃橋社群6組殘疾人張雲德樂呵呵的告訴記者,在外漂泊多年,他終於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漂泊在外:嚐盡人世心酸
張雲德從小生活在農村,他的家位於黔江區黃溪鎮出名的高山大蓋—芭蕉蓋,成裡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初中畢業後,迫於家庭經濟壓力,成績名列前茅的張雲德毅然放棄了學業,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去廣東追逐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進入電子廠,不僅乾的活路比較輕鬆,比較體面,而且工資待遇也比較理想,可是,張雲德進廠卻碰到了一個大釘子——因為右眼殘疾,幾乎所有的廠都拒絕招收他。無奈之下,張雲德只好放棄進廠謀一個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想法,十八九歲的他,跟著叔叔伯伯們,到建築工地做建築,每天搬轉,扎鋼筋,和砂漿,手上的皮磨破了一層又一層。這樣一干就是10多年,他完全記不得磨破了多少次皮,看著滿手的繭,張雲德有時候很無奈,面對生活給他的痛苦,他從來沒有服輸過,從來都堅信著明天會更好,累了,休息休息再幹,生病了,吃一顆藥,繼續上班,不管多苦多累,都不告訴爸媽,怕的是讓他們擔心,他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實在抗不過去了,就抽菸解悶,這樣一下子就堅持了10多年。
這10多年裡,張雲德干過搬運,搞過建築,做過清潔工,雖然又苦又累,可是他憑著那股永不服輸的勁,硬是堅持了下來,逐漸的,習慣了這樣的重體力勞動活,看著自己存摺上逐漸增多的數字,張雲德心裡樂滋滋的,幹起活來也不覺得那麼的累了。
廢品回收: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張雲德與朋友合夥在深圳開辦了一個廢品回收站,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生意,張雲德為人誠實、耿直,而且也比較辛勤勞動,逐漸的,他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
通過十年的時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大金,雖然從事的是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廢品回收生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賺到錢了,還是自己當老闆,跟著自己乾的,還有10多號兄弟,每年,給他們開工資,都需要幾十萬。但是,張雲德毫不吝嗇,從不虧待員工,他寧願自己少賺一點,也不能虧待了他們,由於張雲德為人善良、坦誠、耿直、守信用、講義氣,他小小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賺越多。包裡的錢包鼓起來了,張雲德在黃溪鎮老家蓋上了三樓一底的小洋房,全家人都住進了平房,生活樂滋滋的,還有很大一筆存款存在卡里。
但是,在外從事廢品收購生意雖得心應手,收入也理想,而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父母年老,子女上學,這是擺在眼前急需解決而又不能解決的燃眉問題。“2012年家人的一場大病,讓我突然感覺到外面久了,該回家了”張雲德說,“父母年齡大了,孩子上學也需要人好好照顧。”張雲德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決定回老家創業,既能夠照顧父母,又能夠帶動家鄉的發展,這是不錯的選擇。
返鄉創業:肉牛養殖幫他走上致富路
2013年9月,張雲德回到黃溪鎮老家,開始尋找專案,最終在多次諮詢後選擇了養牛,“你看,牛肉價格連年高,現在畜牧局的扶持政策也不錯,而且我和老婆又能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張雲德說。
張雲德告訴筆者,回到家,他通過認真的觀察,不斷的分析總結,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近些年生豬行情波動比較大,而且養豬的比較多,養牛羊的人比較少,而且牛羊價格穩中有升,牛羊肉的市場消費也來越樂觀,但是,養羊疫病防控相對投入要多,產品附加值相對於肉牛要少些,同樣的見效慢,生長週期,肉牛養殖的效益要可觀多了,而且,才開始搞養殖,自己沒什麼經驗,肉牛養殖的風險相對也比較小些。”,經過再三的權衡,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張雲德一臉微笑的說。
目前,張雲德的養牛場已投資60餘萬元,共有牛舍兩棟,共佔地面積1700餘平米,通過一年的擴繁,現在存欄肉牛100餘頭。
“現在的牛好賣,由於這品種是優質西門塔爾肉牛,並且全是喂的自己種植的牧草和玉米秸稈等,牛肉質好,差不多是遠銷山東、湖南、廣東一帶,銷路根本不成問題。”張雲德說,今年9月份又可以賣掉一批,去年一年我賣肉牛和牛肉,產值45萬元左右,今年我的目標是存欄200頭,出欄肉牛100頭,實現年產值100萬元,比上年翻一番。
面對未來: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野百合也有春天,殘疾人當然也有我們的春天,我們只要自立自強,那麼我們的春天一定是更加絢爛的。”張雲德一邊給牛拌料,一邊笑呵呵的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黨和國家就是好,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仿”、“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在今後的養殖過程中,他打算學習好肉牛飼養技術、母牛配種技術、疫情診斷技術,通過自繁自養,實打實的搞養殖,並且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養殖場來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張雲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幹勁十足,通過兩年的時間,他就已經把肉牛養殖推上了正軌,這不僅得力於他敏銳的生意頭腦,更得力於他吃苦耐勞的精神,目前,他的肉牛養殖場存欄100多頭,每年能夠出欄40餘頭,年產值40餘萬,對於一個才開始發展的肉牛養殖場來說,取得的效益已經非常可觀,相信在今後的發展中,那是不可預料的,張雲德,當之無愧“殘疾人自強模範”,也當之無愧“黃溪鎮肉牛養殖狀元”。
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笑呵呵的說,“這些榮譽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他的關心,代表黨和國家對發展畜禽養殖讓百姓富裕的舉止的重視,他在以後的路途中,一定會虛心學習耐心請假,學習好肉牛養殖的各種技術,實打實搞好肉牛
張雲德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區殘聯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範”、“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表示,他在以後的路途中,將實打實搞好肉牛養殖產業;待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後,他將發展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讓更多的鄉親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實現小康夢。
二:
夫妻倆養鴿子年利潤百萬
膠州膠東街道辦事處朱家寨村的孫立國夫婦,在偶然的機會發現養鴿商機,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每年10多萬隻鴿子銷售到島城市場。由於養殖的鴿子供不應求,每年的利潤達到百萬元。眼下,致富後的孫立國有了更大想法,除了擴大規模增加蛋鴿養殖數量外,還將對鴿子進行深加工,對於愛好養鴿的村民,他願意免費傳授鴿子養殖技術,帶動更多人致富。
夫妻倆改行養殖鴿子
記者在朱家寨村的國霞養鴿場看到,一隻只白色的鴿子在籠子裡悠閒地吃著飼料。據孫立國介紹,他原先從事過很多行業,開過半掛車,開過收割機,經營過飯店,養鴿子之前還販賣辣椒。
2001年初,他到威海收購辣椒,偶然間看到有家大型規模化養鴿子企業,當時就萌發養殖鴿子的念頭。剛開始父母覺得風險大並不支援他的想法,但妻子卻非常支援他,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購回600對“美國白羽王”和“泰森”種苗,由於缺乏養殖經驗,養殖的鴿子生病了不少,好在及時請教專家,到了年底一算賬,鴿子數量增加了不少,還小賺了一筆,讓他對養鴿信心倍增。
一年出籠10萬隻乳鴿
“養殖鴿子有很多學問,剛開始我不懂,都是一步一步琢磨出來。”孫立國告訴記者,鴿子喂原糧,只要把小麥、玉米、高粱、豌豆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就行,不需要加工,再配以中沙、貝殼粉、骨粉、魚粉和紅土等礦物質,讓種鴿多產健康蛋、促進乳鴿快速增長。他還安裝了自動飲水器,全自動喂料機,既節省了人力,又減少了飼料的浪費,降低了鴿子的餵養成本。現在每月至少出欄上萬只乳鴿,由於鴿子不適合長途運輸,他養殖的鴿子主要銷售到島城市場和周邊的高密、諸城等地,一年下來至少能出欄10多萬隻。
“今年的飼料比往年便宜,鴿子的利潤自然增加了不少,每隻鴿子的利潤在7元左右。”孫立國說,自己養殖鴿子的品種是“美國白羽王”,因繁殖率高,宰殺褪毛後皮色和肉色好,非常受客戶的青睞,每年向他購買種鴿的養殖戶也有很多,每對種鴿的售價在120元左右,每年的利潤近百萬元。
“下步我打算再擴大規模,對鴿子進行深加工,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到全國各地。”說起今後的養殖規劃,孫立國信心滿滿地說,爭取在三至五年內,將養鴿場發展成為山東省內最大的鴿子養殖基地和種苗基地。現在他已經成立養鴿專業合作社,他願意免費傳授養殖技術,讓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農業創業人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