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放鬆的兩個關鍵
放鬆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練太極拳的好處是放鬆,常練太極拳能增強體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養生效果為什麼那麼好呢?放鬆是其中之一。練太極拳要求心靜體鬆,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和大腦疲勞。
練太極拳放鬆的關鍵首先說融化
融化是指溶解、消融,就像冰雪在春天來臨之際漸漸消融變成了水一樣。在太極拳訓練時,要求我們肢體放鬆、精神放鬆,具體來講就是放鬆肌體細胞,以及思維狀態。
在意念當中就像自己周身的細胞融化了一樣,不頂撞,不拉扯,不著力,在一片空濛中行拳,那才叫一片神行。這也是我在《法門》一文中所說的“用最小的力量完成規定的動作”。
在練習中要抓住放鬆的特點,初學太極拳不要重視外在姿勢,要重視內修,只有這樣才能練出太極真功夫。
練太極拳放鬆的關鍵其次是關節拔長
很多人一聽到鬆,就自然而然地理解為耷拉而萎縮。例如把鬆肩沉肘理解為兩臂蜷曲萎縮而不伸展。其實太極拳的“鬆”本來就包含有關節拔長的含義。
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要求周身關節徑向拔長,使縫隙加寬,以便轉關靈活、氣血通暢,從而培養混元氣,形成掤勁。掤勁是八勁之首,是其他勁力的基礎,也是養生保健、防身自衛的基礎。
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把肢體舒展,“舒展大方”,也是這個意思。在陳式太極拳的練習中,我總結了一句話叫做“越沉越展”,意思是說你越想鬆沉的好,就越要拔長關節縫隙。
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支撐八面,如何支撐呢?就是要做到舒展大方,掌握內勁的技巧,這樣才能打太極拳才顯得完美。
這句話還是很經典的,一經教給學生,他們會很快就能其中的味道。所以現在拿出來與全世界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分享。
肌肉向下鬆沉則很好理解。由於第一點中說到細胞融化的概念,那麼有人就問了,“融化後跑到哪裡去呢?”答曰,“向下鬆沉”,因為地球有吸引力,那些放鬆了的細胞自然向地球方向去,否則就會違背萬有引力定律了。
有人再問,“是不是所有的細胞象稀泥一樣向下落去?”,答曰,“不會,因為有精神控制著骨骼結構,骨骼提領著肌肉組織,所以不至於坍塌一片、稀爛如泥”。
其實,我在其他場合也講過,應該把太極拳中的“鬆”字理解為“筋道”。因為鬆的目的是為了通,內氣暢通。
暢通之後,再經過長期訓練,達到氣與力合,就會讓周身產生一種筋道的勁道,就像揉麵揉到位了一樣,鬆軟而又有彈性,這正是太極拳所需要的,這也像老道士煉丹,是經過了若干道工序才可以到達的層次。簡單得把這動作叫做“鬆”,往往會引起初學者的誤解。
練太極拳放鬆的作用
1、有助於消除疲勞,特別是大腦可以得到淨化和調整,思維清晰。同時,四肢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統器官功能協調、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平衡,大大增強免疫力。
2、有利於氣血經絡暢通,達到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氣滯血糖等副作用。
3、有利於動作轉換的輕靈、協調,否則,就顯得僵硬、笨拙。
可見,做到放鬆,可以使我們的肢體自然舒展,更加連綿不斷。
4、便於內氣下沉,上虛下實。既有利於身體穩固,又有利於發力紮實,因此,也可以說,不會放鬆,發力就不會有力。
5、有利於追求柔軟,積柔成剛。只有鬆柔,才可生剛;沒有鬆柔,就沒有剛勁。同時,也可把練拳的過程作為品味太極拳深刻內涵的過程,加深對拳理拳法的理解。
練太極拳放鬆的重要性
1.“鬆”是前提
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要想使自己的“氣”暢行無阻,首先一條是要做到身體的放鬆。拳論曰:“筋骨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這裡強調了練太極拳要求身體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一定要放鬆。
不能鬆就不能柔,不能柔就不能靈活;不能鬆,勁就會僵,氣就會滯,氣勁僵滯就不能做到一氣貫通,勁力完整,變化靈活。不能做到放鬆,推手時就容易產牛僵勁、頂勁;不能做到放鬆,聽勁就不靈,不知變化易被人所制。
鬆對現代人來說有很多好處,例如,人們現在為什麼容易生病呢?這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長期的緊繃自己,身體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疾病有機可乘。
所以歷來太極拳家把放鬆作為練好拳的第一要求。過去拳家練拳都儘量選擇一個幽靜沒有干擾的場地。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環境;上場打拳先要洗心滌慮。平心靜氣,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的心態。
陳照奎先生曾經說過:“太極拳全過程都要鬆下來,要沉下來,要百分之百地放鬆。同時,周身節節都要鬆下來,要鬆到手指肚。”有了鬆有了靜,頭腦清晰,心平氣和,興趣盎然,在這種狀態下打拳,自然是行雲流水,動作流暢,神采自現了。
“節節貫串”就是強調動作南形整而勁整,把人體的四肢和軀幹視為三節,三節之中各節又可分為三節,節節再分。運動時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順節序而動就能達到“整”字訣的要求。
修煉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許多人想快速習武上身的感覺,往往是事半功倍。
如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虛靈就會自在其中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外面的動作,要由內勁***內氣***帶動,所謂內不動外不動,以氣運身,內氣鼓盪,外形飽滿,身體上下兩個關節都要在意識的指揮下,一節節鬆開運轉,如同一串珠子在抖動、在旋動。
初學太極拳者,從外形上往往動作不協調,顧了手顧不了腳,顧了上顧不了下,動作不到位,勢子不連貫,氣力不足,這些都是不能一氣貫通的具體表現。
待練到一定時日,慢慢掌握了太極拳的運勁、運氣規律,就會氣勁順遂,動作也就連貫了。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但這串珠子是用一根線串著的,線不能斷,線斷了珠子就會散落。這根線就是內氣。
2.“意”是主導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拙力,對初學者雖然有一定困難,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練拳時可以從“假想”入手,練習意氣的感知。
比如我們以陳氏太極拳斜行拗步第五動為例,左弓步右手前推時,你可以假設前方有一個人,你用右手掌推他,前推之勁的大小你自己可以掌握,前推之時要意注丹田,並使真氣徐徐貫人丹田,此時小腹部隆起。
命門同時向後膨脹,並且帶脈一圈也要隨之向四周膨脹,這時你可以假想丹田之氣沉到海底,然後順尾椎上升到脊背,再後從脊背到大椎到肩到肘到掌,最後從內勞宮穴透出氣來。這種假想初學時很渺茫,但練習時間長了,就能運用自如了。
關於意念“假想”,其實在武術其他門派中也有同樣類似的練法,如大成拳的七步功法中的站樁和試力兩部功法,就非常強調意念調控與精神假借的訓練。如其樁法中講意念的“頭如線吊”、“雙手抱球”、“手按水中漂木”等等。
這些意念活動的目的,主要為幫助初學者以抽象思維方式來正確地掌握姿勢,體會力量,抑制雜念,放鬆入靜。
太極拳的運氣和氣功家的運氣有所不同,一般氣功家煉氣是意念專注於一點,而太極拳練的是活勁,氣由意導,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氣為形體的動力,氣行之內,體形之於外,表裡一致,是為完整。每一動,唯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一氣。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行拳時要求氣貫四梢,勿使有斷續處,“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
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整個修煉過程完全應以意氣為主導,行拳走架時全身放鬆,要用意引導氣之執行,內氣鼓盪,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
常見一些練太極拳之人舉手投足毫無定向、漫不經心,這種練法玩玩可以,於練太極功夫相差甚遠。而那些自恃有一點拙力之人,打拳推手全靠一身僵力拼老本,如此練功久而久之人不敷出,透支過甚,傷身傷氣,功不得法耗時傷神實無益處。
太極拳是生命之學,它既練身又煉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雙修,整個修煉過程以意為主導,以丹田為核心。
楊澄浦公雲:“氣能人丹田,丹田為氣的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太極拳一定要把腰勁***丹田勁***練出來,腰勁出不來,不管你怎麼動都是“單擺浮擱”。有些人拳架外形練得也不錯了,可是細品其昧,總覺得淡了許多。
觀其打拳,動臂搖膀,動腰扭胯,總是扭扭捏捏,感覺彆扭不雅。其原因就是腰勁沒有練出來,一動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亂晃。其病必於腰勁***丹田功夫***求之。
陳發科公曰:“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陳照奎先生講。“丹田內轉”,一切拳勢動作都要“結合丹田帶動”。腰是樞紐,丹田是氣之源,是核心。拳論中所云:一動無有不動。
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極拳各種勁力的運用,關鍵在腰部***丹田***的修煉,練拳一定先要把腰勁練出來。腰勁有了,身體其他各部的勁才會有效地運作。這個腰勁就好比串起那串珠子的線,這條線的抖動,會帶動整串珠子的旋動。
如果這條線不動,線上的珠子再動也是散珠一串,其動而無章,動而無序,動而無力。
這根線牽動著整串珠子,好比腰部***丹田***牽動著全身上下的各個關節,腰部發勁時,丹田之氣一部分上升,內氣由海底抄尾閭三夾脊、玉枕、三關連成一線,以腰部為核心,上肢之勁出於脊背,由肩而肘到手。
丹田之氣另一部分下沉由胯到膝至湧泉穴,然後通過腳蹬地其勁反彈,由腳而腿而腰復歸丹田。
學習太極拳的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