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哲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中醫源遠流長,是一門具邏輯和富饒哲理的 醫學。其主要 理論 有“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天人相應”,而 中國 社會 與中醫理論無不與“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 中醫源遠流長,是一門具邏輯和富饒哲理的 醫學。其主要 理論 有“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天人相應”,而 中國 社會 與中醫理論無不與“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應。現今備受關注的應激學說、生物全息論和亞健康,均與中醫提倡的養生相吻合。《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中醫強調情志因素,治病先治心,強調 心理與身體、人與社會、人與 自然 的協調,這正是健康人生的明證。

  [關鍵詞] 中醫; 哲學 ;生物全息論;亞健康

  Philosophy of TCM and modern life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of long standing.It is a logical medical science full of philosophy. The main theories include “yin-yang theory”,“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Both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CM theories are invariably echoing to the three-talents model of “heaven - earth - man”.The current emphatic stress theory,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 and subhealth are all coincident with health preservation promoted by TCM.Internal classic states:“vitality complies with nonchalant and nihilit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e that always emphasized by TCM is actually a beacon lighting up the way forward to healthy lif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ilosophy;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subhealth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始有神農嘗百草為民創藥方;扁鵲辨脈能預知生死;華佗刮骨療疾。早期孕育於人類生活上獲得的經驗, 發展 成中藥學、鍼灸、推拿等;其後更融入了不少古代哲理於一身,共冶一爐。中醫認為天與地、陰與陽、人與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更為中醫注入生命力,使其成為更合乎邏輯而且具有饒富哲理的一門醫學。

  中國人與中醫理論息息相關。不少人每天飲用的湯水,乃至一些補品和中成藥,均或多或少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其箇中蘊含了不少人生的道理。

  1 整體觀與三才模式

  先秦時的中國,百家爭鳴,不少重要的思想在那時萌芽,而中醫學亦茁壯成長。中國的哲學對中醫 影響 甚為深遠。可以說,中醫不少理論,融會了中國的思想與哲學於一體——中國人的心靈或多或少遊刃於儒、釋、道之間:儒家的忠孝仁義、禮義廉恥;佛家的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乃至道家的清靜無為、灑脫自在。中國人溫柔敦厚,以客為大之心,在不少中藥方劑中反映出來。中藥方劑上的“君、臣、佐、使”,共冶一爐,發揮所長,互補不足,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美德。文化 歷史 ,往往能反映民族個性,而中醫中藥正是活生生的例子。

  另一方面,中醫理論亦包括闡釋宇宙萬物的現象發生、發展及變化的“陰陽學說”和了解萬物運動變化關係的“五行學說”。當中亦有強調人與自然永恆呼應合一的“天人相應”,主張人和大自然息息相關,人體生理、心理、病理皆受自然界影響。其中的理論,若細細體會,亦含哲理: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組織之間既具協調作用,又互為影響;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心理活動無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心理活動和生理功能勢必相互關聯。從生理上來說,人體由臟腑、組織、器官組成,各具不同功能,互相資助制約。相當於人於社會中,區域性功能乃全體活動的一部分,生理上又緊密聯絡,在病理上更互為影響。

  整體觀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特徵。中醫強調人的身心統一,《黃帝內經》曰:“形與神俱,乃成為人;如形與神離,則形骸獨居而終。”《內經》成書在公元前475~前221年,距今已2000餘年,它提出了“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認為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認為每位醫者均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環境種種影響因素,“人事”泛指社會人際之事,小至於病人的 政治 、 經濟 地位、家境遭遇及個人經歷等;大至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風習俗等,這些 內容 均與人體身心健康有著密切關係。細菌、病毒等的邪氣,心理、情志等的壓力,無不都是在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及其運動、變化。中醫的整體觀、和諧觀,誠然是中國文化上的瑰寶。

  反觀自然界,存在著生物生存繁衍的條件,如陽光、空氣、水、溫度、磁場、引力場、生物圈、食物鏈等,其中出現任何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的生活活動。故社會環境變遷,政治、經濟地位有異,在物質和身心功能上必有差異。生活緊張、人事繁瑣、情緒波動,將導致疾病叢生。中醫重視社會環境調整,改善生理、心理和病理,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標。其實,中醫自古強調全人療護的醫學模式,這是十分 科學 而前瞻的,遠較西方“身、心一元論”領先提出。醫學模式漸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健康”概念從單純的“無病狀態”,轉為“身心健康與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這些無不和人與天地相應的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應。中國哲學思想的“三才”:天、地、人是一個迴圈,人類在地球生活,與天和地有相互的對應和關聯。

  “天人合一”高度概括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人類生存的完整性應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與協調,許多疾病的產生,除了生物因素外,還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相關的聯絡。有謂“七情致病”,既可直接傷及內臟,也可影響到相關臟腑氣機,最後影響病情變化。

  天人相應,不是空洞的說教,它在中醫上有其特定的內涵。“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這裡的“大紀”是自然界的大 規律 ,即天地之道。故天人相應,即天地之大道與人的生存之道的相應。又因“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保命全形論》***,故人的生存之道必須主動地順應自然之大道,這兩點是天人相應的基本前提。

  自然界之道,有常亦有變。比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的是其常。“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金匱要略·第一》***,這裡的“害”和“覆”則是其變,即異常。自然界之道的異常,又包括太過和不及兩端。如果進一步討論,則“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金匱要略·第一》***之說。這是張仲景以四時節氣為依據,對氣候變化太過、不及的具體 分析 。可見人生於天地自然之中,不僅在正常情況下要與自然界四時氣候相應,更要在四時氣候出現異常的情況下也能夠做到相應。這就要求人必須掌握兩方面知識:既懂得自然界四時氣候的常、太過和不及之變,也要注意自身變化中的常、太過和不及之變。對於認識和防治外感病來說,人與自然雙方的這六個方面是至為重要的。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於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素問·生氣通天論》***;“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素問·上古天真論》***,均顯示了中醫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界之間是共生的,而不是對抗的關係。

  中醫的一把草、一根針以及一套至今魅力不減的 理論 體系,濟世救民,普渡眾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更是一種主義,“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取之有道”等這些理念的推行,是中華文明得以長壽的根本祕籍。

  “辨證施治”則是中醫數千年錘鍊出最亮麗、最輝煌的一章,“八綱辨證”為其詳實的 內容 :就事物的類別,可分為陰證與陽證;就事物的定位,可分為表證與裡證;就事物的性質,可分為寒證與熱證;就事物的正邪,可分為虛證與實證,其中,陰陽兩綱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綱。於是,錯綜複雜的事物在中醫手中變得有條不紊,綱目分明。

  以臨床的“見效”為基礎,《傷寒論》及《內經》等中醫鉅著不僅是醫學史上的經典,至今仍屬 科學 著作。與早已不具臨床指導意義的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不同,它們依然是臨床實踐的有效指導者。張仲景上繼《內經》、《難經》等先賢理論和經驗,內迫於傷寒時疫流行,外因於兩漢天文學之啟發,而後補既往古典外感理論之未密,他高於希波克拉底就在這地方。這一點,只有印度醫學的《羅迦集》堪與其比肩。

  2 從全息論到亞健康

  傳統中醫學從巨集觀看事情,著重整體觀,辨證論治,標本兼顧,強調內外環境平衡和“扶正袪邪”,側重唯心和唯物辯證法。

  在外感病的發病和預防上,中醫與西醫的觀念相去甚遠;主要是中醫強調多因素的相關性,西醫則強調外來致病因素的決定性。對於外感病,中醫固然關注外因,但更重視內因。儘管中醫無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之說,但保持人體陰陽、氣血、五臟、六腑的“陰平陽祕”、“正氣存內”,又豈是西醫免疫之說所能涵蓋。

  大量身心疾病臨床資料證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和 發展 中起著關鍵作用。加拿大生物學家Selye在20世紀30年代便提出了應激學說[1]:個體在客觀條件的刺激下,將會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可使人體內穩態發生改變。

  生物全息論的演繹,說明從人體部分投射全身的嶄新理論,例如舌頭、耳朵、足底乃至眼目,均能反映全身各重要臟腑的功能狀況,故舌針、耳針、足底按摩相繼發展,既微妙亦難以想象[2]。從一部分看全部,正是見微知著,處身於變化萬千、資訊爆炸的 時代 ,國際局勢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2003年人類基因圖譜的完成,樹立了人類醫學新的里程碑。接著幹細胞和克隆技術,器官乃至生命可以再創造,令人歎為觀止[3]。無疑, 現代 醫學趨於精微,中西醫學各放異彩,互補不足。筆者相信未來醫學領域,會是“個體醫療”的新世界:從基因乃至全人,動態地、有機地配合先進診斷,度身訂做地 治療 [4]。現代全息論帶給人類新的啟示,從一粒沙子看世界,從微觀到巨集觀。所以先賢強調 自然 ,他們2000多年前,以 哲學 家的睿智、穎悟,揭示天人、物我,尤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統一。本來萬事萬物,尤其人事,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果你不存在,我也就失去依賴生存發展的條件。

  曾國藩雲:“經以明理,史以明事。”在國際風雲起迭之際,處旦夕陰霾的時代,從非典型肺炎,乃至禽流感,現代人面對無數考驗;從國際上、 社會 上、家庭上,乃至個人上,活在一個步伐如飛、分秒必爭的時代,人們浸淫在物質上的豐裕,容易忽略精神上的需要和滋養。

  每當有 問題 出現時,很少人能冷靜和理性地解決。先賢聖哲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吾日三省吾身”。若我們能將面對的問題,用“深層思考法”,把可能發生的情景在腦海中預覽,親歷其境,箇中可能會經歷一幕幕驚濤駭浪,隨後再抽身出來,返回現實,像古代武俠小說般,靈魂出竅地站在旁觀者的立場 分析 劇情,或許我們更能領略箇中關鍵,像去洋蔥衣一樣,一層一層地剖析,這樣我們更能瞭解事情的真相。

  “亞健康”雖然不是疾病,卻是現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種表現。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疾病[5]。為了提醒人們應儘早預防及消除“亞健康”,“亞健康”亦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在21世紀定位為一項預防性的健康策略。

  “都市病”是生活在大都市及現代城市中所激發及衍生的城市病症,如冠心病、失眠、偏頭痛、高血脂及膽固醇等病疾;其他“亞健康”狀態如容易疲勞、易患感冒、頭痛虛汗、食慾不振、失眠焦慮、人際關係不協調、家庭關係不和睦、性功能障礙等。歸納起來為:慢性疲勞綜合徵、資訊過剩綜合徵、神經衰弱、肥胖症等。

  3 保持和發揚傳統特色,走現代化的路

  早在《內經》中就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先賢們已認識到對疾病“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從 方法 上,預防“亞健康”首先應從糾正病因開始,“審因論治”,從平時的生活抓起,要從思想上重視自身健康,做到科學地健身、修養,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主動調適生活起居,不斷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才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養生之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中醫強調情志因素,治病先治心,強調心理與身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這也正是未來醫學所竭力主張的。

  中醫哲學,溫柔敦厚,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勞逸互結,順其自然,應其養生之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或許過分熱衷於營營役役的生活,缺乏適當生活調節。當人們過分沉醉於物質世界時,對事物或多或少存在些偏見,而忽略了整全的看法。我們不妨以 經濟 學名詞“巨集觀調控”看世事與人生,則對整個生命的看法將更為全面。

  [ 參考 文獻 ]

  1 Selye H.A syndrome produced by diverse nocuous agents.Nature,1936,138:32.

  2 張穎清.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341.

  3 Vats A,Bielby RC,Tolley NS,et al.Stem cells.Lancet,2005,366***9485***:592-602.

  4 曹志成.醫療新趨勢——個體醫療.大眾醫學,2004,10:74-75.

  5 Wang LD.Chronic disease and subhealth in China:the effect and the guidelin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3,83***12***:1031-1034.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蘊含的哲學思想論文
中西文化與哲學結課論文
相關知識
中醫哲學論文
中國哲學論文範文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題目
中國哲學論文徵稿***2***
中國哲學論文題目
中國哲學論文
淺談生活中的哲學論文優秀範文
中國哲學論文命題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精選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