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秋習俗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提到北京立秋的習俗,很多人都不是很瞭解,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北京立秋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立秋貼秋膘習俗的介紹: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去,即“貼秋膘”。什麼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貼秋膘”最早來源於周朝《禮記》的記載,作為北京則始於金朝的海陵王。海陵王佔領北京之後吃到了新鮮的燉肉、醬肉,對於女真族的他來說,非常新鮮。在決定建都北京之後,他西建金陵,東通運河,中建金中都,但大量的徭役使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於是,在立秋當天,海陵王仿效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後大犒三軍。正好那年是乙亥年,也就是豬年,海陵王就用豬肉犒賞三軍。自此,在北京,立秋“貼秋膘”的民俗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貼秋膘食物之醬肘子

  不論貼秋膘有多少講究,老北京人地道、傳統的方式還是找老字號的醬肘子。從金朝開始,老百姓就非常重視立秋吃肘子,不過對天福號醬肘子的鐘愛,可以從清朝的慈禧太后說起。清朝光緒年間,北京城中的熟肉鋪也稱為盒子鋪,當時極負盛名的共有五家,分別是東華門大街上的金華樓、東四牌樓西邊的普雲樓、前門外的月盛齋、護國寺街上的仁和坊和西單牌樓的天福號。

  金朝後代一位叫完顏氏的官員為了討好慈禧太后,就買了幾隻天福號的醬肘子送給她品嚐。天福號的肘子燉的特別爛,慈禧太后吃完後大加讚賞,賜給“天福號”一塊腰牌,傳旨每天定量送進宮中。而且,當時許多達官貴人也慕名前去買天福號的醬肘子。後來,慈禧太后還讓光緒皇帝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穌為天福號寫了店名,另一位大書法家陸潤庠也為店裡寫了一塊牌匾,從此,天福號聲名大振。

  貼秋膘食物之燉肉

  每到立秋這天,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就是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總之在這一天裡不分民族家家戶戶都在燉肉,不信您儘可以隨便到北京的哪個家庭裡調查,迎接您的準是燉肉。

  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特別是漢滿兩族。首先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淨,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用文火燉。

  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個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裡。

  其實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的造成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

  而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衝了必要的營養、脂肪、蛋白、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溼、平補平瀉的療效。

  不過專家提醒人們,現在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再多增加肉食。

  “貼秋膘”要循序漸進,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含維生素,又易消化的蔬菜水果,以調理胃腸功能。在進補上,應以清補為主,葷素搭配,均衡營養,不可暴飲暴食,才有益健康。

立秋要吃肉的由來是什麼
立秋貼秋膘習俗介紹
相關知識
北京立秋習俗有哪些
立秋習俗有哪些
蘇州立冬習俗有哪些
臺灣地區流行的中秋習俗有哪些
東北結婚的習俗有哪些
立夏習俗有哪些
立夏習俗有哪些
北京人過中秋的習俗有哪些
老北京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立秋時節傳統習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