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不是頭伏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小暑不是頭伏:
小暑,是中國24個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小暑的時間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小暑和頭伏的關係: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今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7日。“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三伏天是什麼意思,為何是叫做三伏呢,三伏天是從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10天***,隨後季節變化開始進入秋季。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伏是隱藏的意思,據《史記》文字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大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中國古代創立的農曆是用天干、地支排列年、月、日的,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組成,地支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組成。
作為每年最熱的日子,三伏天什麼時候來並沒有固定時間,而是在每年的小暑和大暑之間,前人在根據我國陰曆陽曆氣候規律對三伏天的到來有了大致的演算法,以干支紀日法“確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並作為“頭伏”的第1天,第4個“庚日”定為“中伏”第一天;從“立秋”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為“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小暑節氣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說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東晉史家孫盛撰《魏氏春秋》說:“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南朝梁宗懍寫的《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
小暑是什麼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