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鴻門宴訓練題及答案
無論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還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都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那麼鴻門宴的知識點你都會了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鴻門宴訓練題
1.對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1吾得兄事之。2刑人如恐不勝。3常以身翼蔽沛公。4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5沛公軍霸上。6沛公欲王關中。7範曾數目項王。8拔劍撞而破之。9項伯夜馳之沛公軍。10此其志不在小。11項伯殺人,臣活之。12籍吏民,封府庫。13素善留侯張良。14道芷陽間行。
A.123/456789/1112/101314
B.1245/6712839/1011/1314
C.123/456789/101112/1314
D.139/25671214/411/81013
2.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B.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C.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D.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3.對下面句子的結構特徵解釋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解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兩個並列的判斷句“何辭為?”是反問句式,意思是“……呢?”句末的“為”,語氣助詞,呢。
B.若屬皆且為所虜。解釋:這是一個表被動的句式,“為所虜”是“為之所虜”的省略。
C.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解釋:這個句子可以看作一般順序句,“者”表疑問的語氣。也可以看作是倒裝句,即“為大王為此計者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構成“者”字結構作主語。
D.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解釋:這是一個主謂倒裝句,即“樊噲者沛公之參乘也”的倒裝。張良用這相倒裝句,旨在突出樊噲的身份
4.對下面語句的解釋,歷來有分歧,請你根據上下文意分析,判定哪種說法較為恰當。
1旦是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解釋一、為,副詞,將。解釋二、為,介詞,替、給,後省略“之”,代“我”指項羽。
2毋從俱死也。解釋一、不要跟從他一起死去。“從”後省代詞“之”,指劉邦。解釋二、不跟從我一起走的話,就會和他們一起死去。句子讀為“毋從,俱死也”。
3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解釋一、之,指代項莊。“與之同命”即是“同他拼命”。解釋二、之,指代劉邦。“與之同命”即是“與他同生共死”。解釋三、之,指代項羽。“與之同命”即是“與他拼個你死我活”。
4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解釋一、之,指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即是“使之做王”。王,名詞活用作動詞,使動用法。解釋二、之,指代關中地區。“王之”即是“做關中王”。王,名詞活用作動詞,一般用法。
5大禮不辭小讓。解釋一、行了大禮就不必再講究小的禮讓。讓,禮讓,這裡“大禮”指的是來鴻門向項王謝罪,“小讓”指的是“今者出,未辭”。解釋二、行了大禮就不要再害怕小的責讓。讓,責讓、責備。辭,拒絕;小讓,指“今者出,未辭”會招來項王的責備。
6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解釋一、我們今天都受他控制啦!解釋二、我們都將被他俘虜啦!
5.請從下列語句中概括出恰當的成語
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2甚急!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
3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6.“為”是本文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請你把它一一找出來,然後進行梳理,從讀音、字義和用法等方面探討一下,說說它有什麼特徵和規律。
7.《鴻門宴》裡,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我們平日裡也經常說,某某夠義氣,某某無情無義。但是,項羽因為講了義氣上當受騙,最後不僅丟了江山,還掉了腦袋。許多年輕後生,也因為講哥門義氣,被人拉下水,幹了壞事,毀了前程,誤了終生。這“義”要還是不要,該講還是不該講?請聯絡課文和現實生活,說說你的看法,把它寫下來,和同學們互相交流,好嗎?
高中語文鴻門宴訓練題答案
1. 解析:1兄,名詞作狀語 像對待兄長一樣。2刑,名詞活用作動詞,施加刑罰。3翼,名詞活用作狀語,像鳥的翅膀一樣。4從,動詞使動用法, 使……跟從,率領。5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紮。6王,名詞活用作動詞,稱王。7目,名詞活用作動詞,使眼色示意。8破,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使……破,擊碎、擊破。9夜,名詞活用作狀語,連夜。10小,形容詞用作名詞,小事、小的方面。11活,動詞使動用法, 使……活下來。12籍,名詞活用作動詞,登記造冊。13善,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14道,名詞活用作動詞,取道。
答案:D。
2. 解析:A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C古義是一個短語,現在別人指沛公。今義是一個合成詞,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D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地說。
答案:B。
3. 解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兩個並列的比喻句。
答案:A。
4. 解析:這是一道很有探討價值的題目。文言文因為語句特別精簡,所以不少語句存在歧義,正確理解,必須瞻前顧後,考慮上下文意,而這正是讀書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
答案:1以解釋二較好,因為這更符合項羽驕橫跋扈的口氣。2以解釋一較好,因為下文張良的話說的是為什麼不能離開劉邦,照第二種解釋上下文銜接不好。3以解釋二較好,因為樊噲是車右,其職責是保衛主帥安全,與主帥生死與共,而不是與敵人拼殺。事實上樊噲入帳後也並未衝上去大動干戈。4以解釋二較好,因為前有曹無傷之語“沛公欲王關中”,所以,之,當是指代“關中”。5以解釋二較好,這兩句話是在劉邦說了“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之後樊噲說的。顯而易見,這是針對劉邦擔心因沒有告別可能會受到項羽責備的心情而發的話。因而,這裡的“讓”,就是責備的意思。6以解釋二較好。今,有“現在”義也有“將來”義,前文有“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兩句意義相同,結構相同,由此知“今”當與“且”同義,釋“將”。
5. 解析:這道題讓我們知道一些成語的出處,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們的意義。
答案:1秋毫無犯。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3勞苦功高。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6. 解析:為,在文言裡用法非常複雜,本文涉及的主要是用如動詞、介詞、副詞和助詞。對學過的知識及時進行梳理,藉以歸納總結,從中發現規律,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答案:為,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讀wèi,其餘情況下,不論是用作動詞、助詞、副詞和表被動的介詞,都讀wéi。例如:1為擊破沛公軍。為,如果解作副詞,將,則讀wéi;如果解作介詞,替、給,則讀wèi。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前一個“為”,介詞,替、給,wèi;後一個“為”,動詞,想,獻,wéi。3若屬皆且為所虜。為,介詞,表被動,被,wéi。4何辭為?句末語氣助詞,呢,wéi。要注意的是,“為”用作動詞,是一個泛義動詞,就是說它沒有確定的意義,它的具體的意義由具體的文意而定,即隨文釋義。例如:1皆為龍虎是、好像。2為之奈何?對待、處理。3沛公奉卮酒為壽祝。4君王為人不忍待、做。5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好比。6竊為大王不取也認為。
7. 解析:中國是禮儀之邦,“義”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規範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對劉幫是“不義”,對項羽則是“義”。項羽置懷王之約於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從劉邦的角度來說,“背約”是“不義”,但懷王的決定原本就是袒護劉邦,項羽又擊垮了秦軍主力,功勞最大,從項羽的角度來說推翻懷王之約又是“義”。項伯救護劉邦,對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項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因此,“義”不是該不該講的問題,而是看在什麼問題,在什麼時候,對什麼人。
答案:略。
職場的奇葩現場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