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大學生論文
發端於2007年8月份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席捲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機,成為自1929-1933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國際金融危機的基本判斷
金融創新過度僅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而美國國家戰略轉變和經濟衰退才是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美國國家戰略轉變。一個大國特別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不僅是累積的,而且與世界政治形勢緊密相關。雖然世界經濟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但世界主要大國國家戰略轉變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近年來美國為實現其世界霸權戰略,先後發動了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消耗了大量財力***美國國會預計2002-2008年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費用支出為1.6萬億美元***,使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近日美國財政部宣佈,2008財年政府財政赤字高達4550億美元,創下1991年以來的新高***,還把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拖入到戰爭中來,全球經濟發展不僅沒有受到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美國經濟的拉動,反而長時間處於恐怖主義威脅和區域性戰爭的陰影之中。近日中國科學院釋出的《國家健康報告》中,美國“國家責任指數”僅為0.32,在全球45個樣本國家中居倒數第一位,這樣的評價結果不是沒有道理的。
美國經濟衰退及應對措施不當。據世界銀行統計,1990---2000年美國GDP年均增長3.5%,但2001***--2006年只有2.6%。近20年來,失業率維持在5.5%以上,平均通脹水平維持在2.6%一2.7%之間。面對衰退,美國採取的不是壓縮國防經費***2001-2004年美國國防支出約佔美國政府支出的20%***、引導國民科學消費和加強金融安全監管,而是連續不斷調低聯邦基金利率***從2001年初開始,連續13次下調利率,降低到2003年6月的1%,為46年以來最低水平***,使美元貶值。據CEiC統計,從2001年10月到2007年10月,美元對實際有效貨幣貶值22.5%***對歐元、英鎊貶值均在30%以上***,不僅引發國內的通脹,還向世界各國輸出通脹。為抑制國內通脹,從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美聯儲連續21次調高利率。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成本,抑制了房地產需求,引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的大量增加,從而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爆發。
金融創新過度與金融風險防範不力。近年來,美國通過不斷創新金融衍生品,擴張市場信用規模的辦法來刺激和維持經濟增長,導致巨大金融泡沫。從房產金融衍生品規模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規模約為10.9萬億美元,次貸僅佔整個市場的12.5%~/J1.36萬億美元,但相關衍生品規模達到30多萬億美元,即放大了22倍多,而且同期金融市場上的信貸違約互換***CDS***達到62萬億美元。從美國佔了六家的國際前十大投資銀行的槓槓率看,從2001年起一直在20倍以上,2007年後維持在30倍左右。從國家負債看。2008年初美國國家負債總規模達53萬億美元,約為美國GDP的4倍。面對泡沫,美國雖從2004年起調高利率和準備金率,但對惡意包裝以次充好的金融產品,多次重複使用金融槓桿加以擴大,投放到世界各國市場所引起的巨大金融風險,始終沒有采取應對措施,直至危機爆發。
金融危機必然對中國經濟產生較大沖擊,適度參與救市。不僅是拯救世界經濟,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
2007年、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依存度分別為36%和37%,對金融危機重災區美國和歐洲出口佔我國近年出口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0%左右,出口下滑雖不會影響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面,但這種衝擊短期內對經濟外向度較高的東部省份來說是十分巨大的***據瞭解,目前全國2/3的紡織企業虧損,東部省份近30%的企業處於經營困難或虧損狀態***。適度參與救市,不僅是自身需要,也是應履行的一種國際責任。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直接損失有限,但間接影響不可低估。據國際清算銀行估算,美國和歐洲的金融機構分別承擔了全球金融機構總損失的40%,日本、中國等國家承擔了其餘的20%。據美國財政部統計,8月末,我國持有高達900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券,而當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上僅有9000億美元資產,也就是說我國已經在金融危機中遭受了重大損失。中國社科院相關研究認為,2008年美國GDP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GDP增速將下降1.34個百分點。筆者認為,不能忽視傳導過程中的乘數效應和加速效應,特別是在投資信心和消費信心遭受打擊的情況下,這種效應會十分突出和更加明顯:在目前貨幣政策轉向情況下,銀行仍然惜貸,乘數效應幾乎為零;企業迅速壓縮投資,壞賬增加,銀行直接從企業抽回資金,就是加速效應明顯放大的例證。總的來說,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以慨括為:對短期的影響大於長期、對信心的打擊重於市場、對虛擬經濟的打擊重於實體經濟、對出口的影響大於進口、對東部影響大於中西部省份、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大於新興產業、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大於大企業。
中國可以適度參與救市,但應避免再次進入美國經濟戰略和美元陷阱。最近,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發表文章說,“在危機面前,中國要承擔起領導者的角色”。筆者認為,中國既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成為拯救這場危機的領導,充當危機的最後貸款人。眾所周知,美國一直利只{美元這一世界貨幣榨取各國經濟發展的“剩餘價值”或向他國轉嫁危機,維持自己的超級大國地位。危機發生後,美國採取損人利己的政策而不是勇於承擔自身發展後果,使世界各國陷人“徒困境”。為救市,美日只有大量發行國債或印發更多的美元,這兩者都會使美元資產進一步貶值。
此次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的深層次影響還未充分顯現,經濟尚未見底,世界經濟恢復至少還有2~3年時間,此時購買美元資產無疑是飛蛾撲火:經過3O年的高速發展,我閏已經進入了勞動力和資本“雙要素剩餘”的黃金時代,基本上擁有了拉動曰內需求的資本,跨過了經濟“起飛”階段後,應及時擴大國內需求,把剩餘價值和人口紅利留在國內。但短期內,在經濟增長大幅回落的情況下,可繼續實施鼓勵出LJ政策以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但從長期看,調低外貿出口依存度,建立更加健康的經濟增長機制勢在必行。救市的指導思想應是重國內輕外,重塑國內企業家和消費者信心,保持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從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這是最好的救市:中國不僅要在危機中實現損失最小化,還應逐步確立人民幣在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當前不少學者認為,大舉投資美國的時機已經到來,要像巴非特和日本一樣,買進“美國”。他們忽視了中國不同於日本,更不是美國公民,在美國國家戰略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樣。從世界發展趨勢看,世界話語權的主要博弈者是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但由於巾國經濟發展最快,實力迅速增強,因而對美國構成的挑戰也最大,美國不會把技術先進企業的資產賣給中國?即使此時美國對中國的防範程度最低,放鬆中國購買美國資產的限制,待經濟好轉時,又會制定或修改相應法律來限制中國股份的表決權和處置權。
而且只要美元還是世界貨幣,美國就不會輕易放棄它對最終清算權的控制。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投資美國不僅存在“美元”控制,還隨時存在政治性因素違約的高風險。但此次危機對中國來說,總的是機會大於風險。---方面,要適度參與救市,使現有美同資產投資損失最小化,另一方面,應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增加人民幣在世行、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中的份額和投票權,確立人民幣在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從而把握世界政治與經濟和自身發展的主動權。
應對危機,關鍵是要形成主要以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發展機制,同時防範發展陷入“滯脹”
經濟發展史表明,一罔經濟發展不可能長期依賴出口拉動,完成經濟發展“起飛”階段後,要及時把增長引擎轉移到國內需求上來。只有投資和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b$3kN才是良性發展機制,既能抵禦外來經濟風險,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2007年我國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36%,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70%,我國經濟發展迫切需要進入“消費”時代。
形成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發展機制。一是要從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角度來擴大國內需求。中央已經認識到這一點,要把農村市場培育成新的消費增長點。二是要從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來擴大國內需求。三是要從加大財政對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的投入來擴大國內需求。逐步把出口加部門巾的產業工人轉移到滿足國內需求部門的生產中去,同時提高全體國民社會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健全適應國際投機資本進出影子化的外匯管理體制。在目前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下,資本專案開放恐怕要等到我國政治經濟實力位於世界第一,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之後,不然,可能隨時面臨巨大國際金融風險:同時,要切實加強經常專案監管,特別要加強對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明顯超過市場正常價格貿易等專案的審查和監管。當前鉅額外匯儲備中的美元和歐元資產不斷貶值,不僅無法防範風險,自身也無法找到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徑建議用外匯儲備去中東、俄羅斯等地區購買一些我國經濟發展必需消耗的石油、礦產等資源,更能保值增值。
謹防我國經濟發展陷入“滯脹”風險。IMF最新預測,世界經濟正進入嚴重低迷期,主要發達經濟體已經或接近於衰退。目前危機衝擊實體經濟的序幕才剛剛拉開,在未來2—3年內我國經濟增速放慢到6%左有的風險不是完全沒有的。同時,因為預期市場需求萎縮,企業削減產量甚至停產,產品和服務總供給大幅下降;美國和歐盟推出大規模救市計劃,必然加劇美元和歐元貶值,一旦貨幣槓桿機制恢復併發生作用,世界經濟發生通脹的潛力巨大:從物價指數看,我國9月份PPI雖出現向下拐點,仍上漲9.1%:美國9月份核心PPI較上年同期上升4%,創1991年以來最高水平,世界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治理“滯脹”要比治理單純的通脹或通縮難得多,這種情況是應當竭力避免的。
篇2
小議金融危機下存款保險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的今天,金融安全網承擔著有史以來最為艱鉅的任務。金融安全網通常包含三大支柱——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功能、銀行審慎監管與存款保險制度。
其中前兩者已經在各國維護金融穩定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存款保險制度在不同國家的推進進度則大不一樣。
一、金融危機與存款保險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在金融體系內設立保險機構,由其定期向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收繳保險費,以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風險事故,由保險機構向投保人提供財務救援,或由保險機構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種制度安排。存款保險制度是保障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是減少金融危機對社會成本影響的重要手段。作為一項制度設計,存款保險制度在許多國家被證明是成功的:它可以有效地保護存款人,尤其是居於多數的小額存款人的利益;可以建立對出現嚴重問題瀕於倒閉的銀行進行處置的合理程式;能夠提高公眾對銀行的信心,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定。迄今為止,全球約有9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顯性存款保險制度。近年來,國際存款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功能逐步增強,對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穩定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基本保持穩定,商業銀行改革順利進行,公眾對國家經濟發展和金融執行的公信力穩步提升,這都為我國籌備已久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出臺創造了條件。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內需的疲軟、出口的萎靡、房價的高企以及股市的巨幅波動也暗示著中國的金融系統隱藏著極大的風險,因此,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還要經過縝密的論證。十餘年來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之所以久議未行,與資訊不對稱的普遍存在息息相關。因此,如何緩解存款保險制度中存在的資訊不對稱問題是下文關注的焦點。
二、存款保險體系普遍存在的問題
1、資訊不對稱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資訊不對稱現象無處不在,它泛指由於缺乏傳送途徑、搜尋成本高和人為隱藏等客觀因素限制,合約雙方對資訊的掌握存在差異,直接導致了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產生。逆向選擇是指交易雙方達成交易以前,資訊優勢方利用其掌握的資訊優勢使合約簽訂有利於己方。道德風險是指資訊的不對稱發生在成交以後,在所達成的契約範圍內,資訊優勢方依託另一方無法完全掌握其行動之事實,傾向於從事違背另一方意願的活動。
2、資訊不對稱與存款保險制度。作為一種國家金融安全網的制度安排,存款保險改變了存款人、投保機構和存款保險機構所面臨的激勵與約束,產生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存款保險制度的批評者認為,逆向選擇問題的存在使得參加存款保險前風險越大的銀行參與的積極性越高,因此會加劇存款保險體系的負擔,最終導致存款保險制度的崩潰;而道德風險的存在,使得參加存款保險後的銀行可能從事風險較大、利潤較高的專案,存款保險制度非但不能降低系統風險、減少銀行失敗的概率,反而會造成金融體系的風險積累,使得金融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強度和破壞力增大,成為維護金融穩定的隱患。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正是存款保險制度在許多國家遲遲未能出臺的重要原因。
具體而言,存款保險制度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存款保險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選擇問題。存款保險同所有的保險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著逆向選擇問題。在某一既定的存款保險費率水平,經營能力較差的銀行可能會積極參保;而經營能力較強的銀行由於能夠抵抗更大的風險,可能不會接受這一費率而拒絕參保。因此參保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就會越來越差,賠償概率也就越來越大,存款保險公司進而不得不提高費率,形成惡性迴圈,這便是逆向選擇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存款保險公司的保費賠償支出明顯加大,經營風險大幅提高。第二,存款保險制度中存在的道德風險問題。相對於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在存款保險制度中的存在使得整個體系變得更加脆弱。從存款者角度而言,沒有存款保險制度時,存款人會採取各種措施監督存款銀行,以保證自身財產的安全性。一旦銀行承擔的風險過高,存款人就會要求銀行提高存款利率,而當風險超出存款人的承受範圍時,存款人就會進行提現。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後,存款保險機構會對投保銀行的全部或部分存款提供保險,這必然導致存款人放鬆對銀行的監督,使存款人不再關心銀行的經營業績和風險狀況,從而弱化了銀行的市場約束。
從投保金融機構來看,沒有存款保險制度時,銀行會有效控制經營和財務風險、積極改善經營績效、主動約束其投資行為。而存款保險對存款人的保護,將誘使投保機構更傾向於從事風險較高、利潤較大的銀行業務,從而加大了投保機構風險,加劇了銀行內在的脆弱性,不利於金融體系長期穩定、健康的發展。
就代表政策當局的存款保險公司而言,由於其非營利性質及政府背景,管理者對潛在風險的反應比較滯後。為了減少保險基金的支出,同時掩蓋金融風險的真相,對問題銀行採取寬容的態度,使得風險不斷積累,加大瞭解決潛在問題的代價,最終使得整體經濟利益受到損害。
三、緩解之道
一般而言,資訊不對稱問題普遍存在,它只可能緩解,而不可能消除。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可以通過在其直接參與者——存款人、投保機構和存款保險機構——之間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同時配以強有力的外部約束機制,來達到有效防範和控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目的。
1、存款保險制度中逆向選擇問題的緩解。為避免參加存款保險前風險越大的銀行參與積極性越高的逆向選擇問題,中國即將推出的存款保險制度應該是強制性存款保險。這樣既有利於存款保險機構預期負擔的減小,也有利於強化參加存款保險的中小商業銀行在競爭中處於相對平等的地位,更可以提升公眾信心,並直接強化銀行業競爭,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
2、存款保險制度中道德風險問題的緩解。針對道德風險存在的幾個方面,應從以下環節入手進行緩解。首先,要強化市場約束。穩健的會計制度、嚴格的資訊披露制度、規定保險存款的限額以及存款人與保險機構共保,都可以通過強化銀行股東、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對銀行的監督,有效提高市場約束,減弱道德風險。其次,要加強銀行監管。有效的存款保險離不開嚴格的監管體系,銀行監管主要包括對市場準入、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業務範圍、資本金、資訊披露、高階管理人員任職資格以及市場退出等進行持續性監管,惟有如此才能夠減弱存款保險體系下銀行自身無限制的風險追逐。最後,要有良好的制度設計。基於風險的存款保險安排的核心內容是實行風險差別費率,並根據每家投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和資本充足率等因素定期調整,從而使得銀行的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約束銀行的風險行為,並按照成本效益原則對問題銀行進行及時處置等。
四、總結
理論研究和國際經驗共同表明,存款保險這柄雙刃劍是建立在提高存款人安全收益與降低市場約束之間權衡的結果,既存在明顯優勢,又存在負面效果。如果盲目推行只會適得其反。因此,存款保險制度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熱點之一。在我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即將推出的今天,我們也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兩種風險可能帶來的危害,才能真正實現存款保險制度維護金融穩定的初衷,為中國經濟穩健前行護航。
金融危機大學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