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創業的人在春天裡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創業者要敢於在夏天烈日下赤膊上陣,在秋天面對成功碩果,創業者要立刻著手下一輪播種。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髮,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一名大美女。看著這麼一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絡到一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一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說。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說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鰮魚、鱷魚、龜、鱉,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養了這麼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一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說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一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裡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一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一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一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汙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著再試一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諮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著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裡,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裡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說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一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佔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閒置。為擴大規模,2009年夏,曾上玲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一年的挨家逐戶上門、反覆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共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從事青蟹養殖,戶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資訊別人隨口說說,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說,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麼難”。

  二:

  養雞大王陳偉的致富經

  在青山綠水間的翠屏區明威鄉白塔村,家家戶戶因“雞”而富。截至目前,該村成立的留誠養殖專合社,輻射農戶1100餘家,年產綠殼雞蛋2000萬枚,雞苗500萬隻,總產值達5000萬元。而締造這一串數字神話的是被當地村民稱為致富帶頭人的陳偉。?

  返鄉創業當“雞王”

  陳偉是留誠合作社的發起人,養雞逾20年,從50只雞起家。2010年,在外成功創業的陳偉回到家鄉白塔村,看到當地村民幾乎還是採用圈養或是零星放養的傳統模式搞養殖,不僅不成規模,效益也不好。

  陳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白塔村守著這麼多山山水水,不充分利用,豈不是白白浪費資源。“那時條件真苦,全是泥巴路面,下雨時全成了泥漿路,裝置和原材料無法運進來,全憑自己肩挑背扛運進來。”陳偉回憶當時搞建設時的場景,感慨萬分。

  在家人的支援下,陳偉根據自己掌握的市場資訊,引進了優質種雞2000餘隻,一場轟轟烈烈的林下養雞就此展開。“為了讓養殖的雞品質好,我採用每畝不超過50只的集中放養模式,不僅能保證雞的餵食,還能保障雞有充足的活動空間。”陳偉指著遠處的水塔對記者說,“專門打了兩口井,這裡的雞平時喝地下水,喂的也是粗糧。”

  在他的精心呵護下,一年下來,林下養殖銷售額高達20萬餘元,無數村民向他投來羨慕的目光。一時間,村民紛紛上門參觀,討技術、學經驗。

  築巢引得“鳳凰”來

  “一人富了不叫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看到村民們熱情高漲,陳偉向村民們提出成立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的土雞、綠殼蛋做大做強。此話一出,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紛紛推薦他作為合作社負責人。

  2011年,陳偉註冊的留誠養殖專業合作社很快得到批覆。合作社成立後,他為村民提供雞苗、技術指導,並免費為村民接通自來水,而村民則自己提供場地,白塔村173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後,規模逐漸擴大,長寧、宜賓縣、筠連等地很多農戶都加入到了陳偉的養殖隊伍中。

  做雞生意的陳偉發現蛋生意更可觀。於是,他加大推廣綠殼雞蛋力度,如今,成都、重慶等地都有買家訂購他的雞和蛋。陳偉告訴記者,宜賓市正在評選十大畜牧產品,香林綠殼蛋被翠屏區推薦入圍。

  “我們的土雞25元一斤,綠殼蛋2元一枚,效益比普通的雞和蛋要高點。”養殖戶劉宗容說,他們不擔心銷售,這由陳偉負責。

  通過幾年來的發展,合作社的土雞、綠殼蛋引起了外界的關注,一時間前來調研、參觀學習的農業專家、省市相關領導紛至踏來。一批科技專案落地白塔村,種雞場,孵化場,育雛區,化驗室,技術培訓室在這裡拔地而起,為合作社注入強大的科技力量。

  談到今後的發展,陳偉信心滿滿。他想進一步做大做強林下養殖產業,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強產品品質,讓市民能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農村創業帶頭人的故事
2015年法治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6篇
相關知識
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先進事蹟
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先進事蹟
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
農村創業帶頭人故事村料
農村創業帶頭人的故事
婦女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
青年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
農民創業帶頭人先進事蹟
農村創業帶頭致富事蹟
農村創業帶頭致富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