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柔的本質
練太極拳者皆講鬆柔。但是何謂鬆柔?怎樣才能入於鬆柔?是習拳者需認真探究的問題。當今練太極拳者雖有千萬之眾,但真能由鬆柔而至勁者卻是麟毛鳳角。故一搭手,軟硬僵者比比皆是,有的雖然也能贏人,但用的功夫與太極功夫並不相干。於是有人又是“沉思”、又是“悲哀”。之所以如此,其實正是人們過分注重了太極拳鬆柔的表象,反倒忽略了鬆柔的真意。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1、
何謂鬆?鬆是指修為的方法,是謂身心於規矩之中自然放鬆。何謂柔?柔是指修為的結果,是謂整勁能在周身隱而不發、自然轉換。故不知規矩、不合規矩,鬆無異於軟。這種鬆,於健身也許無害,但於技擊則不會鬆出什麼究竟。何為規矩?形整也。如何求形整?“九要”也。即塌、提、扣、頂、裹、鬆、垂、縮、起鑽落翻分明。只有在“九要”的基礎上,通過自然放鬆的心理暗示,求以中和***使九要協調〕方為至道。須知放鬆有竅:外鬆肩胯,內鬆胸腹。鬆肩胯以調形整,鬆胸腹以生真氣。鬆肩胯要與豎頂相合,通過拳式漸使身體內各骨節間之竅節能自然鬆開。從而為習者能自然地運調形整打下基礎。鬆胸腹乃任脈之理,通過外形運作的動中求靜以調息。從而為習者產生內動和胎息創造條件。此為鬆之要義。而柔的本質是拳學進階中之暗勁,其是整勁***剛勁〕在體內的轉換機制。整勁未生,求柔則是奢求。倘若一個人尚不知整勁為何物,談何轉換?又能轉換出些什麼呢?柔是將整勁***剛勁〕寓於體內隱而不發迴圈轉換於周身。故求柔需先知剛整。而欲知剛整,需先明形鬆意靜之法。由上知,形鬆有兩個要則,其一是九要這個規矩。其二是按照這個規矩通過鬆轉開合身體的主要竅節使機體達到形整的目的。意靜也有兩個要則,其一是心理上的恬淡寧靜。其二是胸腹要自然鬆開如涵一虛圓。太極拳所以始終要手如抱球,即此虛圓隨拳式變換之形容也。此亦為練精化氣之道。當外俱形整內生真氣,兩者相合時,則內外如一,剛整之勁自生,明勁得矣。隨著內氣通過拳式逐漸打通奇經八脈,而將此勁貫通周身。到此境地,則周身一家、神氣渾一,寓剛整之勁於自然轉換之中,可謂練氣化神,暗柔之勁得矣。再向上用功夫,通過拳式,緩之悠之、形隨意動,則隨著內氣完全打通奇經八脈,發動衝脈功能,則由柔而入虛,即由暗勁而階及化勁。總之,通過九要,求以中和,由鬆靜至剛整,再通過神氣和化,由剛整至暗柔,最終達至空化。此為孫祿堂老先生早已揭示出的拳學進階的不二法門。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進階,皆不離此。只因能歷此經驗者代不數人,故今人多疑之,良可慨也。
明勁、暗勁、化勁都是內勁,三者表徵著內勁由微漸著的不同發展階段,亦可謂是內外合一程度的不同發展階段。而作為內外合一這一能力的內在基礎,就是由拳式而產生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三步功夫。無此,雖徒有形意、八卦、太極之表,亦難入其裡。故脫此進階之梯,去求鬆也罷、求柔也罷、求棉裹鐵也罷、求周身無處不太極也罷,皆是水中撈月,可望而不可及,終歸白費功夫。
2、
那麼,什麼是形整,什麼叫周身一家?形整的力學機制是“拱效應”。所謂“拱效應”是指,無論肢體何處受力,總可以通過肢體各關節的放鬆轉動進行調節,使此力對身體內各個骨節只產生***或基本只產生〕均勻的正向壓力,而不產生或基本不產生剪、扭、彎等力效應。因此要做到形整,就必須通過周身竅節的放鬆調節才能做到。所謂手足相通的機制也正是周身骨節能節節正向相摧。所以周身一家的初步標準就是形整。過去有的拳師被人打一重拳後身上無損且兩腳能入土三分,便是由形整而產生“拱效應”的一個力學範例。形整是拳學入門的敲門磚,其是通過拳架和打手來完成的。有人講究找勁,所找之勁就是由調節周身而產生的“拱效應”。這是在真氣尚未形成、內動尚未產生前,拳學修為初階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人問: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既然四兩就能撥千斤,那麼不產生剛整之勁不也能克敵制勝嗎?在這裡需弄清四兩撥千斤的真實含義。四兩撥千斤並不象鬥牛場上,鬥牛士對衝過來的蠻牛輕輕一引,那麼簡單。也不象與一個苯漢推手時,他往前一撲,你則向旁邊一引,那麼容易。拳手內氣未通,要想在實戰中能用上四兩撥千斤,若非偶然碰巧,便是極難成功的。當今奢談四兩撥千斤的人大多沒有經過真正的搏鬥。凡有過實戰經驗的人是不輕言四兩撥千斤的。因為在實戰中能預知對方的發力已屬不易,而發力的過程就是一瞬,能在這一瞬間內產生四兩撥千斤之效的時機,就是前力發過後力未接之瞬。因此只有在對手之勁將發未發、其式將變未變之瞬恰好接定彼勁,完成順化拿發,才可能做到在這一瞬間的一瞬間內完成這四兩的一撥。所以,若達不到周身內外高度的協調統一、靈敏協同,想在實戰中產生四兩撥千斤之效是根本不可能的。故拳手的功夫若進入不到暗勁階段,則在實戰中難有四兩撥千斤之能。
然而拳手的功夫要想進入暗勁又談何容易,太極拳自古就有十年不出門之說,此並非師傅保守,而是太極拳的應用方法是建立在暗勁的基礎上,這一修為特點就決定其不可能速成。其實豈止太極,就是形意、八卦要想進至暗勁,若無十年純功,一般說來也是枉然。形意拳家耿誠信先生曾回憶說:“自練明勁功夫,四、五年之時,自覺周身之氣質、腹內之性情與前大不相同,……自此以後,習練暗勁,又五、六年,身中內外之景況與練明勁之時,又不同矣。”以耿先生那樣的天份和條件,前後十年以上的功夫才練至暗勁。對於今人,尤其是那些一天練不上個把時辰的業餘愛好者們,又有什麼理由因一時功夫上不了身而去怨天尤人,罵拳不好,怨師不靈呢。筆者師兄白普山先生曾習尹式八卦十年,又習楊式太極二十年,近年兼習孫氏太極拳,遂之始明用勁之理。知拳架不過是將整勁隱於內,轉運於周身。其用不過是化中進、進中化,進化之機只在一瞬之放鬆感應***對彼勁***與協同動作***對己身***的統一。於是先前所習各派之用法,亦因能得此一瞬之機而皆活,所謂法無定法,非法即法。總之,太極拳無論體、用,都是研究開合之道。開就是要鬆、合就是要整。開合交變自如就是柔,至此剛柔互濟、陰陽相合。其要竅就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而已。當然就白先生現時的功夫,以筆者判之尚未敢言已階及暗勁,但確已階及悟拳之梯了。
習者一旦能階及悟拳之梯,則下一天功夫就長一分功夫,習而有所得,自可陶陶然,而無需面對太極拳去“沉思”亦或“悲哀”矣。
太極拳的生活方式是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