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與信任的區別
時下,誠信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可是,有的人把誠信和信用等同看待,以為誠信就是信用,開展誠信教育就是加強信用建設。這樣理解似乎有失偏頗。這裡,且作一些辨析。
誠信與信用的聯絡和區別
誠信與信用,二者有內在聯絡,又有明顯區別。誠信屬於道德概念,是誠實守信的意思。它用於人的行為,是道德規範;見於人的修養,是道德品質。誠信的信,意為人的內在善意和良心,即孟子所說的"有諸己之謂信";按照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解釋,就是"誠善於心之謂信"。信用則是指人們之間客觀的交往關係,它在經濟領域體現著"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所謂守信,就是堅守這種信用。人們常說的是人和人交往要"守信用",而不是說要"守誠信",原因就在於這兩個詞的涵義不同。
馬克思為什麼把信用看作"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因為信用不是從道德的誠信產生的,而是從商品交換和流通的發展中產生的,是發達的經濟關係的本質規定。比如,資本主義的商業信用最初就來自勞動力的買賣。資本家在買到勞動力並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或週末或月末才付給工人工資,其間存在時間差,由此構成了勞動力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一種債權--債務關係。馬克思說,這就是商業信用的開始。 商業信用,即從事再生產的資本所有者互相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商業信用體現著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每個人的支付能力同時取決於另一個人的支付能力。每個人一面提供信用,一面又接受信用;每個人既有要求信用的權利,同時又有履行信用的義務。可以說,再生產的不同階段都是以信用為媒介的,信用是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調節器。不僅如此,信用作為一種制度,可以把複雜的經濟活動主體和社會關係聯絡起來,使市場經濟流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以信用為媒介而存在和活動,消除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聯絡的偶然性和障礙;加快貨幣流通和資本運動,從而加快社會再生產的程序;可以調節公私、公公、私私之間的矛盾,形成強大的社會資本,從而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它和競爭一起成為資本運動和市場發展的槓桿。顯然,不能把信用混同於道德規範或人的道德品質。
應當指出,經濟活動的交易雙方通過契約形成信用關係不等於就有了道德的誠信,因為這種關係只是在利益驅動和契約強制下形成的,並不是簽約雙方內心就必然誠實守信。人們可以看到,從古至今,在經濟交往中,有德之人才會有可靠的、穩定的"良心",但不能保證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正因為如此,我們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基礎。從這種意義上,可以看出市場經濟作為契約或法治經濟的本質之所在。
信用可以量化為信用度,信用度標誌著信用相關者的誠信狀態。守信和失信,是信用度的兩極。守信,就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信任;失信就是違背諾言,背棄成約,從而失去信任。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守信就會贏得良好信譽和發展機會,失信就會失掉商機,受到懲罰。雙贏來自信用。人們的誠信心理是變動的,而信用關係則是穩定的,只有穩定的信用才能穩定人們的心理。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開展誠信教育十分重要,加強信用建設尤為緊迫。
誠信
誠信,即誠實守信。作為人的一種基本道德品性,不能丟失。
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誠信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誠信是國家繁榮發展的保障。人沒有了誠信猶如在無邊無際的大漠中行走,雖有時會看到綠洲的影子,但那不過是海市蜃樓,終會埋葬沙漠;人沒有了誠信猶如沒有指南針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孤帆,偶爾會有風平浪靜,但海洋風暴遲早會吞噬它,最終葬身大海。誠信在人類生存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人類之間沒有誠信一切都無從談起。有了誠信,大海會更綠,天空會更藍,花兒會更紅,大自然才會更美麗。
人與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的。從小老師和家長就教育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能撒謊,對待別人要誠實。因為誠信,人們才會真誠的交往,患難與共,彼此成為知己。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如若人們之間沒有了誠信作保障,又哪裡會有真情可言呢?狐朋狗友之間是不講誠信的,他們之間有的只是相互利用。因為利益的關係,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之間根本毫無誠信。鍾子期和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不正是由於誠信嗎?因為誠信,他們才能成為知音。他們的故事才成為佳話,百年來一直被後人歌頌和敬仰。人若丟失誠信,便會妻離子散,兄弟反目成仇,人與人之間就會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了誠信,人們才會相互信任,相互依賴,親密無間。只要講誠信,吳越也能夠為一體。關羽可謂是誠信的化身,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天既送金又送銀還不時地送美女,但關羽概不接受。當曹操送他赤兔馬時他卻接受了,曹操問何故如此,關羽答: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由此可見關羽乃真誠信之人。
誠實
人大都有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特別是父母和老師。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有時卻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我中學的時候,教我語文的是一位女教師,她和好多教師一樣,都喜歡誠實聽話的學生。她愛用富有激情的話語講那些有關誠實的小故事給學生們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聽得出她對誠實的讚頌和對不誠實的厭惡和痛恨。我也確受其影響,認為誠實是人品中第一可貴的,而且又不那麼難做到,所以不願意說瞎話——就是放屁的時候也不,寧願受別人的白眼和哄笑,也從不推到他人身上。
那時才十三四歲,這是最容易塑造的年齡,老師說。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是無惡不作的,是好動的,不服管的。我外表長得就不夠憨厚,說話有些油腔滑調我沒覺出來,老師告訴我爸的,我爸訓斥我時說漏了嘴,雖然心裡正直而且善良。這給老師的印象不太好,並且有時說真話有違老師的心意,使她們討厭。我們知道,父母或者老師帶著情緒去教導一個孩子,是很危險的。他們會被情感支配,從而偏離了理智的軌道,從一個循循善誘的師長變成一個橫眉冷對的壓迫者。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從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入手,大做文章,讓你倒黴。可是我的“成績尚可”操行評語,一時還糊弄得過去,不至於惹下麻煩。
猜你喜歡
信任與其餘詞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