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之掤勁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掤勁是長期演練太極拳產生的內勁形於外的一種勁別形式,也是在練拳第一階段練精化氣的結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太極拳在演練時處處採用螺旋纏絲勁運動,走架時無論是順纏、逆纏、上纏、下纏、左纏、右纏、裡纏、外纏、平纏、立纏、正纏、側纏百般纏繞,都是以腰為主宰的。在一動周身上下無不全動的原則之下,演練者在促使身肢放長的情況下,內氣由內向外鼓盪於皮所產生的一種彈性勁為掤勁。掤勁在練拳或推手中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掤勁在推手中的應用尤為重要,它在以腰脊為主宰的軸心作用下,左旋右轉,並採取螺旋纏絲勢的弧線走化,在推手中運用表現於外的觸點為主掤點,主掤點是由內形於外來達到技擊之目的。這些都屬於掤勁的外在表現。

  掤勁與放鬆、僵勁三者之間的關係,是練習太極拳和推手演練者必須弄懂的關鍵問題。掤勁又是練習推手的八門勁別之最,如果沒有掤勁,周身的其他勁別就無所依存,練拳和推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掤勁是建立在放鬆基礎上的,運動中只有周身關節、肌肉自然放鬆,由內形於外的掤勁才能自然暢通,鼓盪於皮。若鬆得不徹底,勢必導致掤勁不足,這就是太極拳論中所說“一分柔一分剛”的道理。但柔不能全然無力,無力則為丟勁,丟掉中氣就是“失掤”。只有在放鬆的前提下,中氣才能由內形於外,才能做到柔中寓剛。

  此掤勁來源於內氣,日積月累,愈練愈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靈活多變的浩然之氣。僵勁則是僵直、硬化、緊張、呆板之笨勁、拙力。它是周身筋骨、骨肉僵直、緊張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外勁,氣易上浮,橫氣填胸。橫氣乃血脈之氣,運動時轉關不靈,不易變化,易受制於人,純屬剛猛、斷續、陽多陰少的呆拙力。此勁猶如雨後窪水,有減無增,是不能採納之氣勁。望演練者在練習過程中逐漸體會,明辨丟與鬆、鬆與丟、掤與僵、僵與掤之間的辯證關係。只有明辯它們之間的關係,才不致於入歧途、走彎路,以致枉費工夫。正所謂:十年苦功無邊際,辯識不清白費心。勁路正確最重要,積功神力掃千鈞。

  延伸閱讀:

  太極拳八勁之“掤”

  掤勁是太極拳八勁之本源,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勁,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勁稱為掤勁。“掤”在八卦中屬"坎中滿"。為進攻之法,是向外的彈性勁。拳譜雲:“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氣,次緊頂頭懸,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漂浮亦不難”。在做掤手發力時,意想命門穴去找前腿之胯旁的環跳穴。就好象是命門穴往環跳穴劃了一橫道***—***,即上下虛,中盤實。實際就是腰胯之勁。意想掤手臂與腰胯相連,並意念遠放,雖然向前攛***向前蹭步***但後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時的掤勁就非常充實。使用時要求圓轉靈活,忌“滯板遲重”。拳諺雲:“手從腰出,勁大如牛,腰在手後跟,勁大如雷霆”。特別是命門穴是腎區要位,腎在五行中屬水性,在八卦中坎為水,所以掤勁也屬水。因為水的特性是無孔不入,見縫就鑽。水雖柔軟,但能滴水穿石。如果腎堅則勁力淳厚,腎健才能骨堅。在練功時可不發力,做到緩慢鬆沉,達到慢而養的目的。這樣當用時發力,就非常飽滿堅實,攻擊力很強的勁。歌訣曰:水容萬物水為坎,手脊偶陰胸中滿;設爐安鼎離火燃,坎離移位循周天。

  在練掤手發的腰跨勁時,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掤勁、是各勁之源,有了掤勁其它勁很快生成。這八種勁力中,都含有掤勁,這種掤手暗勁和彈勁都從腰間滋生。只有骨堅,才能骨髓滿,骨髓滿則內氣騰然。

  歌曰:穿袖掤手萬物生,

  無孔不入勁不停;

  調坎添離周天轉,

  內氣騰然萬法精。

  掤勁向前為進攻,

  腰腿放鬆要乾淨;

  腎球調轉命門想,

  命門陽陵合進攻;

  真陽一動有生機,

  真陽飲水力無窮;

  萬勁之源是掤勁,

  掤勁純真萬勁通。

 

太極推手中的藏與露
最新競聘廚師講話稿範文
相關知識
太極論之掤勁
太極拳之內勁
太極對抗掤勁為先
太極拳之纏絲勁論
太極拳的聽勁論
太極拳意氣勁論
太極拳之境界論
論太極拳之定
論太極拳之技擊
論太極拳之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