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氣那點事兒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暖氣管裡咕嚕咕嚕地響過一陣後,冰冷的鋼管逐漸熱起來,到晚間甚至有些燙手了。
終於來暖氣了。
北方的冬天雖然嚴寒,但室內卻溫暖如春,這多虧了有暖氣。
我兒時曾經在江南生活了4年,諸多記憶中,有一個就是冬天的難熬。杜甫有句詩“布衾多年冷似鐵”,我體驗過那鐵冷鐵冷的寒氣。那時江南沒有供暖設施,冬日晴天的陽光下還算溫暖,但屋內卻四壁寒涼,如果遇到陰雨,溼寒刺骨。江南也有取暖的方式,暖壺是常用的,那是種扁圓的銅壺,沒有把子,可以灌進熱水,睡覺前放到被窩裡,可以讓那冷鐵般的被褥溫暖而柔軟一些。最痛苦的是早晨起床,彷彿是從熱炕掉進冰洞裡。那時,姥爺總是從街上給我買來熱乎乎的豆漿油條,讓我坐在被子裡吃暖和了再出來。想想,那真是最大的幸福了。
早年,炭火盆是另一種很普遍的取暖用具,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用火鉗子夾著燒紅的木炭翻轉,烤火聊天也是件樂事。據說這烤火也有講究,立春前,火種要放到炭上面,火自然會向下走;立春後則要把火種埋到炭下面,火會升上來。某個冬天與同事到河南大別山區出差,住的招待所給我們提供了炭火盆,我那同事晚上多喝了,睡覺時忘了將炭火熄滅,第二天早晨醒來感覺頭暈,勉強起身開門,人就倒在走廊裡。送到醫院搶救才醒過來。煤氣中毒,差點要了命。
5歲時,姥姥把我從江南送回北京,有很多不適應,但冬天的暖氣卻讓我樂不思蜀。那時住在學校的筒子樓裡,鄰居家都是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也很開心,其中一個遊戲就是俯身鑽入樓底下水暖管道那幽暗的涵洞裡捉迷藏。那些粗細不等的管道被隔熱瓦包裹著,在樓底下縱橫交錯,一些閥門還會哧哧冒出蒸汽。野貓就棲居在陰暗的涵洞裡,偶爾會在夜裡聽到它們像嬰兒哭嚎般的嘶叫。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一個神祕的世界,我們有足夠的好奇心去探險。有一次,我不小心碰破了插在管道上的溫度計,紅色酒精灑了出來。自知做錯了事,好幾天我不敢再進入涵洞。到了夏天,涵洞裡會積些雨水,在裡面撈魚蟲更是有趣。我一直納悶,這些魚蟲是怎麼跑到那裡的呢?經過一個乾燥的冬天,它們怎麼又會在第二年長出來呢?
上中學時,學校組織去熱電廠參觀,瞭解到供熱的原理。那涵洞裡的管道佈滿了整個城市的地下,為每個家庭提供者溫暖。這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象徵,是市政建設的傑作。現在走進北京的798藝術區,仍然可以看見場區地面上的供熱管線在冒著蒸汽,讓人們在觀看當代藝術的同時,也檢閱一下讓藝術家們反感的工業文明。也給那些光著屁股的雕像一些溫暖,別凍壞了。
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弊病和困擾,工業文明的確極大地改進了人類生活方式,改善了生活質量。幸福與否,那是各人感受的事情。暖氣就是一例。和中國一樣,西方傳統取暖方式也是烤火,他們用的是和中國北方的暖炕相似的壁爐。壁爐在西方人的生活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成為宗教和文化不可缺少的元素。西式建築客廳裡的壁爐,如同中式建築堂屋裡的祖宗牌位前的供桌,是最突出醒目的裝飾。受孩子們愛戴的聖誕老人,每年都是從壁爐的煙囪進出,裡給大家分發禮品。
19世紀,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工業革命的發生,管道供暖技術也誕生了。暖氣最早在歐洲發明,開時代先河的是義大利。暖氣片在歐洲成熟出現的年代大家公認為19世紀末,1890年在歐洲貴族宅邸興起,採用鑄鐵浮雕單柱形式,價格極其昂貴,作為一種生活中的奢侈品流行於上流社會。1900-1920年代,伴隨著暖氣片取暖的方便性、舒適性被廠泛認可和用於上流社會交際場所(如教堂、劇院)的需要,產生了散熱量較大的多柱、鑄鐵浮雕暖氣片。滿足了較大空間的樓堂館所。1920- 1930年代間,暖氣片第一次革命產生了單柱鋼質暖氣片,明顯地提高了生產量,較大量滿足社會需求。1930-19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放棄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追求更高生活水準。從而產生了大眾化的暖氣片,即多柱鑄鐵和多柱鋼質暖氣片。特別是在蘇聯,蘇維埃政權通過計劃和集中供暖的方式,讓暖氣成為大眾普遍能夠享受的服務。我國的供暖系統就是學的蘇聯老大哥。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因其生活方式和經濟體制的不同,多采用了家庭分散供暖的方式。1950-1960年,人們已經醫治完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滿足取暖舒適的同時,在節能環保、美觀裝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各種材質、各種形狀、各種方式的供暖系統和設施不斷創新出來。日本和韓國因傳統上席地而眠,發明了地暖系統。
在中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節能的要求,集中供暖的弊端日益明顯,分戶供暖逐漸成為潮流。也許有一天,城市不再有密佈於地下的供熱管道,798將成為集中供暖系統的博物館。不過,世事難料,30年河東,30年河西,誰知道以後呢?不過,人們對溫暖的追求,對幸福的嚮往,是不會改變的。
美麗的衣裳
月夜小酌
終於來暖氣了。
北方的冬天雖然嚴寒,但室內卻溫暖如春,這多虧了有暖氣。
我兒時曾經在江南生活了4年,諸多記憶中,有一個就是冬天的難熬。杜甫有句詩“布衾多年冷似鐵”,我體驗過那鐵冷鐵冷的寒氣。那時江南沒有供暖設施,冬日晴天的陽光下還算溫暖,但屋內卻四壁寒涼,如果遇到陰雨,溼寒刺骨。江南也有取暖的方式,暖壺是常用的,那是種扁圓的銅壺,沒有把子,可以灌進熱水,睡覺前放到被窩裡,可以讓那冷鐵般的被褥溫暖而柔軟一些。最痛苦的是早晨起床,彷彿是從熱炕掉進冰洞裡。那時,姥爺總是從街上給我買來熱乎乎的豆漿油條,讓我坐在被子裡吃暖和了再出來。想想,那真是最大的幸福了。
早年,炭火盆是另一種很普遍的取暖用具,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用火鉗子夾著燒紅的木炭翻轉,烤火聊天也是件樂事。據說這烤火也有講究,立春前,火種要放到炭上面,火自然會向下走;立春後則要把火種埋到炭下面,火會升上來。某個冬天與同事到河南大別山區出差,住的招待所給我們提供了炭火盆,我那同事晚上多喝了,睡覺時忘了將炭火熄滅,第二天早晨醒來感覺頭暈,勉強起身開門,人就倒在走廊裡。送到醫院搶救才醒過來。煤氣中毒,差點要了命。
5歲時,姥姥把我從江南送回北京,有很多不適應,但冬天的暖氣卻讓我樂不思蜀。那時住在學校的筒子樓裡,鄰居家都是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也很開心,其中一個遊戲就是俯身鑽入樓底下水暖管道那幽暗的涵洞裡捉迷藏。那些粗細不等的管道被隔熱瓦包裹著,在樓底下縱橫交錯,一些閥門還會哧哧冒出蒸汽。野貓就棲居在陰暗的涵洞裡,偶爾會在夜裡聽到它們像嬰兒哭嚎般的嘶叫。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一個神祕的世界,我們有足夠的好奇心去探險。有一次,我不小心碰破了插在管道上的溫度計,紅色酒精灑了出來。自知做錯了事,好幾天我不敢再進入涵洞。到了夏天,涵洞裡會積些雨水,在裡面撈魚蟲更是有趣。我一直納悶,這些魚蟲是怎麼跑到那裡的呢?經過一個乾燥的冬天,它們怎麼又會在第二年長出來呢?
上中學時,學校組織去熱電廠參觀,瞭解到供熱的原理。那涵洞裡的管道佈滿了整個城市的地下,為每個家庭提供者溫暖。這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象徵,是市政建設的傑作。現在走進北京的798藝術區,仍然可以看見場區地面上的供熱管線在冒著蒸汽,讓人們在觀看當代藝術的同時,也檢閱一下讓藝術家們反感的工業文明。也給那些光著屁股的雕像一些溫暖,別凍壞了。
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弊病和困擾,工業文明的確極大地改進了人類生活方式,改善了生活質量。幸福與否,那是各人感受的事情。暖氣就是一例。和中國一樣,西方傳統取暖方式也是烤火,他們用的是和中國北方的暖炕相似的壁爐。壁爐在西方人的生活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成為宗教和文化不可缺少的元素。西式建築客廳裡的壁爐,如同中式建築堂屋裡的祖宗牌位前的供桌,是最突出醒目的裝飾。受孩子們愛戴的聖誕老人,每年都是從壁爐的煙囪進出,裡給大家分發禮品。
19世紀,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工業革命的發生,管道供暖技術也誕生了。暖氣最早在歐洲發明,開時代先河的是義大利。暖氣片在歐洲成熟出現的年代大家公認為19世紀末,1890年在歐洲貴族宅邸興起,採用鑄鐵浮雕單柱形式,價格極其昂貴,作為一種生活中的奢侈品流行於上流社會。1900-1920年代,伴隨著暖氣片取暖的方便性、舒適性被廠泛認可和用於上流社會交際場所(如教堂、劇院)的需要,產生了散熱量較大的多柱、鑄鐵浮雕暖氣片。滿足了較大空間的樓堂館所。1920- 1930年代間,暖氣片第一次革命產生了單柱鋼質暖氣片,明顯地提高了生產量,較大量滿足社會需求。1930-19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放棄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追求更高生活水準。從而產生了大眾化的暖氣片,即多柱鑄鐵和多柱鋼質暖氣片。特別是在蘇聯,蘇維埃政權通過計劃和集中供暖的方式,讓暖氣成為大眾普遍能夠享受的服務。我國的供暖系統就是學的蘇聯老大哥。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因其生活方式和經濟體制的不同,多采用了家庭分散供暖的方式。1950-1960年,人們已經醫治完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滿足取暖舒適的同時,在節能環保、美觀裝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各種材質、各種形狀、各種方式的供暖系統和設施不斷創新出來。日本和韓國因傳統上席地而眠,發明了地暖系統。
在中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節能的要求,集中供暖的弊端日益明顯,分戶供暖逐漸成為潮流。也許有一天,城市不再有密佈於地下的供熱管道,798將成為集中供暖系統的博物館。不過,世事難料,30年河東,30年河西,誰知道以後呢?不過,人們對溫暖的追求,對幸福的嚮往,是不會改變的。
月夜小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