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種信念
一個人瞭解自己“為什麼做”某件事,比知道“如何做”更重要。就如創業,它的第一推動力不是能力,而是意願。
意願是一種決心——我一定要做點什麼,改變現有的生活,或實現某種抱負;信念是一種肯定——我一定能做點什麼,我天生就是創業的料。
達到“一定要”的內心狀態時,是年年想、天天想的渴望,促人全力以赴。如本文中的孫穎,她的市場嗅覺很靈敏,能在稍縱即逝的機會面前,迅速找到縫隙市場,從小到大成長,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
“一定能”的信念,可以激發人的潛能。信念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比如知識,比如經驗,比如積極想象……“聰明的人看別人做什麼,智慧的人看別人怎麼做”,學別人有效的創業方法,在模仿基礎上創新,這種成功最快捷,也有助於增強自信。
不一定準備充足才創業,許多成功者很早就行動了,在行動中積累經驗、信念。本文盧成堆就是這樣的人。他藉助別人成熟的核心技術,利用有效的加盟模式,找到市場需求,很好地解決了技術、資金與需求的對接,不失為經典案例。
最後,想說個關鍵點——行動力要與專注結合。很多人在談創新,其實,創新不是有很多好點子。許多企業正死在有太多想法上,做了一片,失了重心。創新,應該是有能力對很多新想法說“不”,而在一個領域裡深耕細作。
故事一、別人賣百貨,我賣紙箱
三十多歲的孫穎從單位辭職後,在淘寶網開了個雜貨鋪,一沒特色二沒經驗,虧得厲害。她沒事就在網上溜達,眼饞地研究大賣家的交易怎麼做。無意間,看到一個賣家向人訂購空牛奶紙箱,說是“用來包裝貨品”。
孫穎頓悟,商機就在眼皮底下啊,網上數十萬賣家的需求,也要人來服務啊。
與紙箱廠聯絡,她碰了一鼻子灰。紙箱利潤薄,要靠批量大掙利潤。磨了一星期,對方才答應供貨,但要求第一批貨不低於1萬元。買這麼多前途未卜的紙箱,換個人,或許就此放下念頭。但孫穎相信自己的眼光,她說“我喜歡嘗新”。
網上購物越來越火,店家對紙箱的需求也多了。孫穎乾脆又承包了一家快遞公司,專為紙箱鋪提供運輸服務,降低了成本,服務也更貼心。今天,孫穎已是五鑽品牌的賣家,入選“中國十大網商”,在香港也有顧客。當時拒絕她的紙箱廠隨時為她保證10萬元的庫存量。
故事二、修補破碗,滋生50家加盟店
今年24歲的盧成堆清楚地記得,他是從新聞上“掘”出黃金的。看到《餐具美容師欲傳一手絕活》的報道,說一個叫尚建偉的人,能將任何破損的盤碗翻新。盧成堆激動了,趕緊聯絡上對方。
盧成堆說:“我們的市場應該在大酒店。星級酒店裡的盤碗起碼幾十元一個,有的是幾百元一個的成套品。破損一個,整套更換成本很高。能將碗盤翻新,哪個酒店不願意?”聽了他的分析,尚建偉發現自己會的竟是一門“金手藝”,深感遇到知音。
盧成堆何許人,談起商機一針見血?他本是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他沒資金、沒後盾,卻在五年裡,開起八家店,涉及領域各不相同。高中時,他兼職推銷手機卡,賣得不錯,由此開過行動通訊店、手機店;進大學後,他去快遞公司幫忙,留意到成交量、利潤等細節後,立刻開起了快遞店。臨近畢業,看見同學升學、就職的需要,他又開了專升本諮詢服務店、業務推廣商務公司……他對做生意越來越有激情。
隨後,盧成堆籌了10萬元,與尚建偉合了夥。他們本想回收酒店破碗,修補後,賣到農家樂或私營飯店。後來盧成堆琢磨說,技術是獨一無二的,與其買進賣出盤碗,不如直接提供服務。於是,他們申請了發明專利,並將手工打磨改進為機器打磨。
如今,他們已在全國擁有五十家加盟店。盧成堆也身兼三家公司的董事長,併成為浙江省創業之星。
成功自是人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