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五月端陽教案
《五月端陽》全文充滿了傳統節日的熱鬧氣氛,又包含著深沉的歷史含義。為了幫助語文教師講好這一課,下面小編整理了五月端陽教案,歡迎大家的閱讀!
浙教版
教學目標:
1、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懂得一心想使祖國富值、一心為百姓做好事的人,必將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懷念。
2、潛心會文,合作探究,瞭解端午風俗人情。
3、自主學習,藉助課題,以人物行動為線索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4、學會10個生字,理解“熱氣騰騰,鑼鼓喧天”等詞語的意思,在感情朗讀課文。
第1課時
課前談話: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歷史的變遷,沉澱下的是豐厚的文化遺產。其中就流傳下來許多傳統的節日,你們都知道哪些呢?
〔暢談:元宵節、清節節、端午節、中秋節??〕
你能背一背關於這些節日的耳熟解詳的古詩詞嗎?
〔背誦:杜牧《清明》,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元日》〕
設計意圖:
課前談話看似為活躍氣氛,促進師生情感交流,實則是為新課拉開一個文化的序幕,情感的序幕,精神的序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走近端陽
1、匯入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祖國的又一個傳統節日――端陽。
2、揭題讀題
3、找一找課文哪一小節告訴端陽的時間以及別稱。
4、讀一讀第1小節
5、暢談自己家鄉過端陽的習俗。
二、初讀感知 走入端陽
1、過渡:那課文又向我們介紹了哪些過端陽的風俗人情呢?
2、自由讀課文
〔要求:讀正確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交流讀懂了什麼?
4、檢查字詞
①自由讀課文生字,記一記,提出需要提醒自己或別人的生字。
②自主提出初讀後不懂的詞語,合作交流釋疑。***如菖蒲、艾草、菱角??***③出示課件;聯絡課文內容理解詞義。
淡淡的幽香 並指導談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形狀各異 讀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形狀各異”
熱氣騰騰 讀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熱氣騰騰”
鑼鼓喧天 讀出振奮人心的“鑼鼓喧天”
〔設計意圖〕
強調自主學習,凸現語文字體。詞語教學突出工具性的同時,又努力聯絡語境,讀出字詞背後的人文內涵。
5、逐段檢查朗讀***自主選擇喜歡的一段話練讀→個別讀→隨機梳通文句***
三、再讀文字 走進端陽
1、再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你瞭解到哪些有關端午節的風俗》
2、請大家用“每到端午節,。”的句式說,讓每個人說一個風俗,讓更多孩子發表自己的讀書心得。***隨機板書***
3、換一種句式:“每到端午節。”的句式說說端午節的風俗。
4、你能我們剛才所說的內容合成一段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5、同桌互說――指名說
6、出示民謠
粽子香,生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八黃。這兒端陽,那麼端陽,處處都是端陽。
7、自由讀→合著節拍齊讀。
8、你能把課文的主要內容,編成一首兒歌嗎?
9、自由練寫,交流評議。
10、齊讀: 五月裡,端陽到,家家戶戶真熱鬧;
縫告袋,包粽子,家家門前掛文章;
賽龍舟,憶屈原,中華傳統代代傳。
四、佈置任務 走進生活
1、中央電視臺《民俗民風》欄目組準備拍攝一期《五月端陽》的節目。如果你是本期節目的導演,準備拍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課外認真閱讀課文內容,還可以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作補充。
2、作業:①蒐集屈原的故事與生平,著作簡介。②若有條件,蒐集若干香袋。
第2課時
一、 情境匯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記憶
1、情境創設,再誦童謠
粽子香,生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八黃。這兒端陽,那麼端陽,處處都是端陽。
二、深入文字,尋找綿綿的端陽風俗
1、過渡:這一個個有趣的活動,在2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流傳至今,形成了我們今天的端午節文化。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五月端陽。
2、自主認真研讀3——5小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深入探究。
3、反覆品誦,哪些地方的描寫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劃下來。
4、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組學習小組。
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三、賞詞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
***根據學生選擇,順學而導,隨機學習課文3-5小節。這三個板塊,各有側重,又互為聯絡,單獨學習,又合為整體。***
板塊一:縫香袋——體會福文化
1、你讀懂了什麼?細細讀讀,看誰能找到一個最能體現姑娘們“心靈手巧”的詞?
2、品悟用詞的精妙,隨機指導朗讀
3、姑娘們這麼一抽,抽出了———。
***抽出了一個個美麗的香袋,抽出了姑娘們的 心靈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樣的香袋,抽出了節日的快樂,抽出了五彩的雲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
設計意圖:“抽”是個具有形象特徵的詞語,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語言的神韻,從而廣化,深化了學生的語感***
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讀文句。
5、點選課件,欣賞各式各樣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義
猜猜看,這些香袋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雞心——永結同心,虎頭——辟邪討吉,辣椒——紅紅火火,菱角形——恭喜發財??***
6、別看小小的香袋,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願望,一齊讀讀這段話。
板塊二:吃粽子——體會親情文化
1、讓我們一起走進農家小院,看看婦女們正在忙什麼。
2、齊讀,交流。
3、隨機採訪
你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
4、穿插句式訓練
①包好的粽子有斧頭粽、狗頭粽、尖角粽、抱兒粽等,這裡形狀來分的。指導說:按形狀來分,包好的粽子有 、 、 、 等。
②至於白頭粽、棗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來分的。
放手說: 。
5、範讀。學生閉目想象彷彿看到了什麼?
預設:
***彷彿看到了一個活潑的小男孩正用雙手接拄熱騰騰,粽子,眼睛還在盯著鍋裡;彷彿看到一個小女孩告誕三尺,直嚷著:“媽媽,熟了嗎?熟了嗎?”;彷彿看到一個小孩活蹦亂跳,歡呼著:熟了,熟了!”??***
6、創設情境,表演朗讀:“熟了,熟了??”
“媽媽,我要吃狗頭粽??”
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② 讀懂了屈原一心為國,卻慘遭削職流放的噩運,引導:難怪詩人發生如此的感慨――課件出示,齊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③讀懂了屈原聽到楚國淪陷,無限悲痛,引導:此時的詩人悲憤交集,無耐心碎地唱道――課件出示,齊誦“悲霜雪之俱下兮,聽潮水之相擊。” ④讀懂了屈原最後絕望投江自盡,引導:詩人帶著絕望,帶著對祖國無限思念,發出最後的嘆息――課件出示齊誦,“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獨我醒。”
5、深情引讀重點句
①詩人為自己一心想使國家富強,卻遭流放而長嘆――生“永別了??祖國!”
②詩人為楚王不任用忠心報國之賢臣而無忍地長嘆――生“永別了??祖 國!”
③詩人為國滅亡,百姓遭難而悲憤地長嘆――生“永別了????祖國!” ④使人為自己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故國無強,絕望地長嘆――生“永別了????祖國!”
6、深情緬懷屈原:假如你來到江邊,最想對奔騰的江水說什麼?捎去一份怎樣思念呢?
7、齊讀張耒《和端午》
課件呈現
〔設計意圖〕
瞭解端午風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豐厚文字的人文內涵。立足文字,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體現的正是新課標提出的“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
五、總結延伸 情感昇華
1、深情總結
那一個個精緻的香袋,縫出的是代代相傳的中華文明;
那一個個精美的粽子,傳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那一艘艘龍舟,賽出的是萬眾一心,眾志成誠的決心;
那一個個鼓點,敲出的是頑強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
千百年傳頌的屈原故事將繼續傳唱,
千百年中華古老文明在新世紀將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芒。
2、拓展作業
①製作一課端午節的名片
②給家人講講屈原故事
③蒐集更有傳統節日的風俗人情與傳說故事。
浙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五月端陽教學反思
浙江版語文教材第十冊《五月端陽》是我喜歡的一篇課文。文章寫了端午節的習俗。全文充滿了傳統節日的熱鬧氣氛,又包含著深沉的歷史含義。同時,文章結構安排合理,條理清晰,寫作方法值得學習。怎麼上能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又能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經過思考,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思路:讀課文,感受端午節的豐富多彩,然後學習本課的方法,來描繪立夏節。
五一節之前,學生通過上網,看書,調查等途徑獲取資料,瞭解立夏節。幾天以後,學生查到了豐富的資料,互相交流,增加了關於立夏節的知識。
五一節到了,同學們在5月5日立夏節的時候,動手做一做,過一個有趣的立夏節,並把過節的情況簡要記錄。回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大家開開心心地議論過節的樂趣,女孩子們還亮出自己手腕上各色立夏繩來欣賞。這時,學生對立夏節已經有了許多生活的積累。
在以上這些準備的基礎上,我開始教學《五月端陽》這一課。課堂上主要的步驟是這樣的:
一、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五月端陽的節日氛圍。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確,通順。讀完後,抽個別學生朗讀。
2、學生再讀課文,要求邊讀邊體會:端午節的氣氛怎麼樣?
3、學生討論:①熱鬧的②有趣的③溫馨的④深情的„„
4、讓學生讀讀自己喜歡的語段,說說自己是如何體會到端午節的這些氣氛的。
5、用各種方式朗讀課文。
二、讓學生概括寫作方法,並遷移運用。***楷體部分為遷移運用的內容***
師:“課文怎麼能把端午節寫得這麼內容豐富而含義深遠呢?它在寫作方面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呢?
1、選材精當。
A課文簡寫“菖蒲、艾草散發幽香”渲染了節日的氣氛,選取“做香袋、裹粽子、賽龍舟、念屈原”這4項傳統內容詳寫。
B運用到立夏節的寫作中來,我們怎樣選擇材料好呢?學生選擇材料。選取一則為例:編制立夏繩、蛋套籠,煮茶葉蛋,碰蛋或稱人,立夏節的傳說。
2、不同性別,年齡段的人物與合適的活動相搭配。
A姑娘們縫製香袋,婦女們裹粽子,小夥子們賽龍舟,老人們講屈原的故事。
B學生安排人物與活動相配套。姑娘們編立夏繩、蛋套籠,媽媽們煮茶葉蛋,孩子們碰蛋,爺爺奶奶講立夏節的故事。
2、具體描寫條理清楚,語言豐富生動。
①A文首先用總起句來統帥全段。中心詞是:心靈手巧。
②A課文第三自然段運用生動的動詞來寫做香袋。尤其“比試、塞進、抽、”等突出姑娘的心靈手巧。
③A列舉豐富的形狀,寫出香袋形狀多而美,再次突出“心靈手巧”。
④A用比喻句寫孩子們掛上香袋後美麗的樣子,又一次強調了中心詞。 讓學生運用以上方法列出寫姑娘們編蛋套籠的段落提綱。
① B讓學生各自說一個總起句,要求有一箇中心詞。
②B據實踐經驗用上合適的動詞。學生說出“排出各色絲線”的“排”,“線頭往上一繞”的“繞”等。
③B蛋套籠的形狀比較單一,我們怎麼來把它描寫得豐富些呢?學生有的說我們可以寫它多彩的顏色;有的說可以寫各種漂亮的材料,如繡花線、玻璃線、金銀絲線、開司米毛線等;有的還說我們可以寫寫它們的風格,比如紅黃繡花線相配編起的十分古典喜慶,而藍白玻璃線相間織成的顯得晶瑩素雅……
④B孩子們用這些漂亮的蛋套籠裝上各種蛋掛在胸前是怎樣的情景啊?讓學生口頭說幾句話。
3、穿插歷史故事使文章更富有情感,增強了節日的文化底蘊。
課文6、7自然段講述了屈原的故事使我們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並且被屈原的愛國熱情所感動,過端午節不僅是熱鬧的,還是那麼有意義的一件事。
那麼立夏節的習俗有什麼樣的含義呢?
同學們紛紛像倒豆子似的講起動人的故事來。
有的講稱人的來歷,說是三國時,蜀國將軍趙子龍在戰火中救出劉備的兒子劉禪,諸葛亮把他送到江東吳國,託孫夫人暫養。孫夫人當面稱過體重,精心撫養,以後每年這一天再稱一次,寫信向諸葛亮彙報,以示盡心。這一天正好是立夏,傳入民間,相沿成俗。故事讚美了三國時候蜀國將士的忠誠之心。
有的講立夏孩子胸前掛蛋的傳說。相傳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最甚。女媧聞訊,與瘟神辯理,並鬥法,最終勝了瘟神。瘟神無奈答應,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掛蛋者一律不得傷害。女媧把這訊息傳到人間。於是這天孩子的母親總要選擇個頭大的鵝蛋、綠殼的鴨蛋、紅通通的雞蛋,煮熟掛於孩子胸前,以求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這個故事讓我們再次領略女媧的偉大愛心,母親們的愛子之心,連那個瘟神似乎也有那麼些可愛的地方。
學生都認為文章中加入這些故事,我們所描寫的立夏節更富有人情味,充滿了神奇的色彩。
三、學生總結自己的感受,完成兩個作業。
1、中國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很有意思。請同學們再去了解一到兩個有趣的節日習俗。做成一張手抄報。
2、學習18課的寫作方法,寫作文《歡樂立夏》。
學生都欣然同意。事後作業也做得不錯。
反思:
回想起來,這一課上得十分充實、有趣。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把18課的教學通過“立夏節”與生活密切聯絡起來。
我認為讀18課,就是我們用《五月端陽》這篇文章來教學生熟悉中國傳統節日,感受傳統習俗的獨特魅力,領略中國文化的燦爛多姿。同時,又可以用它作為一個運用語言的範例來教學生怎樣譴詞造句,謀篇佈局。我把這兩個教學任務落在“立夏節”這個點上。圍繞它展開了一系列課內外的教學活動。
首先,我把書中的傳統節日放到生活中去。五一節前,讓學生交流了關於立夏節的知識。增加了感性認識。五一節,要求學生必須動員家庭成員過一過立夏節。在此之前,我們班曾幾次搞過立夏節的活動。我教每個學生編蛋套籠,組織過“碰蛋”。這些都增加了學生的實踐體驗。真正的課堂是在生活中啊!深刻體會來自何方?文思泉湧來自何方?都是來自生活啊!如果學生沒有生活實踐體驗,怎麼能說出那麼多連我都不知道的蛋套籠材料?怎麼能講出碰蛋時的激烈場面?沒有生活的基礎,怎麼能體會到母親把那個最好的蛋掛在孩子胸前的那份心意呢?走到生活中去,我們才能看到活潑的生活,才能嚐到生活的喜怒哀樂。
但是,也並非所有的生活內容都可以寫成文章,也並非有了生活體驗就能寫好文章,學好語文。美學中講到,藝術來自生活,但卻是經過提煉的,對生活的藝術性的反映。當學生要通過自己的筆來描繪我們多彩的生活時,該如何著手呢?18課又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首先材料要加以篩選,敘述要注意條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學習多種表達的方式,把話寫得更活潑,更生動。18課寫作方法的遷移運用比較成功,讓學生學會了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描繪一個傳統節日。在今後的學習中,學生還會學會各種好的表達方式,來描繪美麗的世界。
語文與生活是那麼緊密地聯絡著。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著名作家老舍是這樣說的:“我生在北京,那裡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象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膽的描寫它。它是條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上來。”
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像魚兒遊入大海一樣走到生活中去。他們一定會“遊”得很歡暢。
五年級下冊語文秦始皇兵馬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