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範文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裡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
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我所瞭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方的幾點讀後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禮貌、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構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我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此刻咱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構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咱們看到此刻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咱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咱們在比較1500年以前的歷史個性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向到這天咱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咱們反思自我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咱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咱們對這一理論的明白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說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咱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曆史學家對咱們所稱的“五千年禮貌”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咱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搞笑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咱們屈從地去挖掘咱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我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咱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正因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咱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就應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歷史。時刻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於咱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刻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曆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裡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咱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咱們承認,咱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斯塔夫裡阿諾斯以及此刻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著危險,完美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凶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我。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咱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我的墳墓嗎?咱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咱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性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因此即使咱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咱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忙咱們認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2
其實在初高中的歷史習題上已經多次接觸過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時候看見過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話。我很欣賞斯塔夫裡阿諾斯的有些觀點,獨特新穎而又犀利準確。於是利用這個暑假在家裡大致閱讀了一下這整本書,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網路上閱讀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厚重的著作應該是捧一本書在手細細閱讀的,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書頁之間凝聚的思想,而不該是對著冰冷冷的螢幕和各類透著的浮華和虛假的廣告。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這是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傑弗裡?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話。這也揭示了這部被譽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質,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視野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上,反映了局部和整體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部分,從時間上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歷史著作一樣從各個地區講述然後整合,那樣的歷史是分裂的,不能讓人觀其全貌。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採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裡,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鬥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慾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後,人類為生存的鬥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慾望”,而文明的出現助長了這種慾望,慾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慾望導致了戰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造著人類文明,慾望是人的本質特徵,關於慾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慾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為之驕傲的人類文明是從痛苦和不幸中壓榨出來的。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評價《全球通史》時曾說過:“《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好的歷史著作除了能向人們展示各種歷史事件和人類的歷史文明,更應該讓人們能夠穿透歷史,看向未來,而《全球通史》無疑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
3
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的全球史觀出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縱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絡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於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後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築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築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樑。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於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發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於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誌著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後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聖經》基礎上構建的.以文明為中心的傳統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巨集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範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的復興。近代年鑑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於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迴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衝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實和虛假的社會現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瞭解這些財富有助於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瞭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型別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裡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麼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係方面變革的歷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鑑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鑑”。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絡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並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於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貫穿於書中作者對歷史富於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於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並處於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範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併產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勢法則的那種發展。
2:人類歷史遺產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人類創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儘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於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於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展技術來滋養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並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於我們瞭解歷史,把握未來!
4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裡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本書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的趣味性史書,它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與發展、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因自身閱讀能力有限,我只能從中擷取部分感興趣的內容走馬觀花。下面就談一下我在讀後的感受。
一、兩性間的不平等兩性間的不平等是源於新型農業太繁重,女人終於不堪負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嗎?我的認識是這種不平等雖然在新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的,但不是因為太繁重,而是因為生活得需要所產生的越來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勞動力,在同樣的時間裡,照料同一塊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幹活就可以生產出滿足所有人需要的糧食。這樣一來就有空閒的勞動力回到家裡。那麼為什麼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過是因為女人的生理能力決定的,因為孩子總是女人生的,過去因為食物採集,無法多生孩子,現在口糧夠了,女人可以多生幾個,保證種族繁衍。於是女人理所當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後來的發展卻不是一開始可以預料的。雖然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同樣辛苦,但是沒有產出,就沒有發言權,於是,漫長的幾千年,女性淪為第二性。這一幕甚至現在仍在上演:無論開始是怎麼受千萬寵愛所以做全職太太的,過個5年8載,便成為多餘的人。當然,帶著豐厚嫁妝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還是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讀後感《《全球通史》讀後感》。
二、文化的力量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以前一樣隨遇而安平靜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類“交流”為幌子,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放眼望去,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發展”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度,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這是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找到的場景。
三、日益劇增的危機感《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作者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凶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例如現在的朝美兩國,不停地研發新式的武器,日益劇增的矛盾,可是他們卻沒想到如果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那麼我們在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想一想,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必須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5
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裡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幹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程序》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後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巨集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裡。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湧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著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歷史學巨匠,本書作者L.S斯塔夫裡阿諾斯教授致敬!
聊齋志異讀書筆記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