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有腳氣病
維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又稱腳氣病,是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病之一。為什麼人會得腳氣病呢?腳氣病和腳氣有什麼區別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腳氣病的原因:
1、攝入過少
每天正常成人男性攝入的維生素B1需要量為1.2~1.5mg,女性1.0~1.1mg,與能量需求有關,一般不低於0.5mg/1000千卡,維生素B1在酵母,動物組織,豆類,花生,麥類,糙米中含量豐富,穀物精製後或貯存不當,發黴變質,維生素B1可喪失,硫胺素為水溶性維生素,在鹼性條件下不耐高溫,因此蒸煮烹調不當可隨米湯與菜湯流失或被破壞,此外,食慾減退,大量飲酒,長期靜脈營養患者可致維生素B1攝入不足。
2、需求量增加
在生理情況下,如生長髮育旺盛期,妊娠哺乳期,強體力勞動與運動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質飲食結構為主者,維生素B1需求量增加,在病理情況下,如甲狀腺毒症,長期發熱,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時,維生素B1需求量亦增加。
3、吸收障礙
維生素B1根據濃度高低不同,分別以被動擴散與主動轉運形式在小腸吸收,體內儲存量少,慢性腹瀉,腸結核,腸傷寒等疾病可致維生素B1吸收障礙,酗酒,慢性營養不良及葉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礙,酒精性肝病患者除了吸收障礙外,還伴有硫胺素轉變為焦磷酸硫胺的中間代謝障礙。
4、分解增加
進食某些含硫胺素酶的食物,如生魚片,牡蠣,蝦,咖啡,茶以及其他植物,可氧化維生素,使體內硫胺素水平下降。
5、排洩增加
維生素B1在尿中的排洩形式主要為硫胺素本身由腎小管排泌以及乙醯化衍生物,醋酸噻唑衍生物等,在使用利尿劑時,可使維生素B1喪失過多,此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腹瀉時也可致維生素B1喪失。
腳氣病的表現:
1.乾性腳氣病
表現為上升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炎,感覺和運動障礙,肌力下降,肌肉痠痛以腓腸肌為重,部分病例發生足垂症及趾垂症,行走時呈跨閾步態。腦神經中迷走神經受損最為嚴重,其次為視神經、動眼神經等。重症病例可見出血性上部腦灰質炎綜合徵或腦性腳氣病,表現為眼球震顫、健忘、定向障礙、共濟失調、意識障礙和昏迷。還可與Korsakoff綜合徵並存,有嚴重的記憶和定向功能障礙。
2.溼性腳氣病
表現為軟弱、疲勞、心悸、氣急。因右心衰竭患者出現厭食、噁心、嘔吐、尿少及周圍性水腫。體檢陽性體徵多為體迴圈靜脈壓高的表現。脈率快速但很少超過120次/分鐘,血壓低,但脈壓增大,周圍動脈可聞及槍擊音。叩診心臟相對濁音界可以正常,或輕至重度擴大。心尖部可聞及奔馬律,心前區收縮中期雜音,兩肺底溼囉音,可查見肝大、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和心包積液體徵。
3.急性暴發性心臟血管型腳氣病
表現為急性迴圈衰竭,氣促,煩躁,血壓下降,嚴重的周圍型發紺,心率快速,心臟擴大明顯,頸靜脈怒張。患者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死於急性心力衰竭。
腳氣和腳氣病的區別:
腳氣概述
腳氣,即腳癬病,又稱香港腳。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面板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常常發生於腳趾間隙部位。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及角化型。腳氣又是一種傳染性面板病,患者自覺奇癢,因此最忌搔抓。抓破的部位不僅促成真菌向手及身體其他部位傳播,更為細菌的感染提供了機會,只有及時用藥方可止癢。應針對其病因區域性塗用抗真菌藥,如達克寧、克黴唑等藥物進行治療。
腳氣病概述
腳氣病屬於一種營養缺乏性疾病,即維生素B1缺乏症。當體內嚴重缺乏維生素B1時,就會發生腳氣病。腳氣病以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症狀為主,患者早期表現為胃納欠佳、腹部不適、便祕、易激動、易疲勞、記憶力減退、失眠、體重下降。病情進一步 發展可發生以手指和腳趾麻木、感覺異常、肌肉痠疼、站立困難。嚴重時發生肌肉萎縮性神經癱瘓。另外,可發生右心室擴大、心跳過快,嚴重時會發生心力衰竭。腳氣病還可有腳氣性精神病的表現。
腳氣病防治
其實,維生素B1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那麼,為什麼還會發生維生素B1的攝入不足呢?原來,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常與其他B族維生素同存於食物中,屬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以輔酶形式參與多種酶系統活動,尤其在碳水化合物氧化產能過程中起作用。體內儲存不多,易發生缺乏。而目前人們對穀類食品加工過精,在穀類食物中,維生素B1主要儲存在於它們的外皮和胚芽中。如果穀類食物加工過精就會使外皮和胚芽丟失,以致減少維生素B1的含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食品加工、烹調方法的不得當,如淘洗過度、烹調時加鹼等也都能破壞維生素B1的含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攝入足夠量的維生素B1就可以有效地預防腳氣病的發生。而含維生素B1較豐富的食物有穀類、豆類、堅果、酵母、動物內臟、肉類、花生、魚等食物中,而穀類多存在於外胚層糠、麩中。我國各地人群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是糧食穀物,因此應該多吃一些加工不過於精細的米麵。同時,應戒除大量飲酒、飲咖啡等不良生活習慣。
為什麼人會得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