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方法能退燒
人的一生總是會生病,從我們小時候生下來到現在,小到感冒,大到一些常見疾病,那麼,退燒最好辦法有哪些?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退燒的方法。
退燒的方法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面板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用退熱貼: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區域性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小孩子發燒吃藥要注意什麼
1、注意用藥計量: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燒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
2、注意用藥時間: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燒藥的時間別太長,發燒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退燒的誤區
誤區1:發燒時用冷敷方法敷在額頭處,使身體降溫
冷敷額頭無法令身體其他部位降溫,對於發燒狀況沒有改善。
許多人在發燒時,為了降低身體的溫度,會用冷毛巾或者是降溫貼敷在額頭處。這種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身體發燒狀況,沒有實質性的祛熱效果。降溫祛熱的關鍵就是降低血液的溫度,額頭處血管分佈較少,並且沒有較大的血管,單純通過降低額頭處血管中血液溫度很難實現降溫作用。
正確的方法是在較大血管分佈處進行冷卻處理,如頸部兩側脖筋處、腋下、大腿根部等。將冰塊放入密封袋中,然後用毛巾包裹號,放置在以上部位,會有很好的降溫祛熱效果。
誤區2:用藥時,根據使用說明中的提示“飯後使用”,吃完飯後,馬上進食藥物
“飯後使用”其實是“飯後30分鐘後”使用的意思。吃完飯後馬上就吃藥,藥物會和尚未消化的食物混雜在胃中,原本是要通過胃部吸收才能起到藥效的藥,最終沒有被分解消化就同食物一起被送至小腸。無法起到應有的藥效。飯後30分鐘,食物基本消化完成,胃酸量逐漸恢復,這時飲用藥物,可以在胃部被很好的吸收消化,起到應有的療效。
正確的用藥方法:
飯前指進食前30分鐘左右
飯後指進食後30分鐘左右
兩餐間指前一次進食2小時後
只有嚴格遵守以上進食方法,才能讓藥效發揮到最大。
誤區3:食品新增劑對身體有害
食品新增劑中也有天然物質,並不能一概而論,判定全部有害。
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在選購食品時,我們對於新增劑格外的關心。食品新增劑往往被認為是人造物質,這是錯誤的認識。維他命類、氨基酸、檸檬酸這些新增劑,是自然的食品中本來就含有的成分。像製作豆腐時放入的滷水、梅乾中放入的紫蘇葉,事實上都屬於食品新增劑的一種。
誤區4:出於健康目的,選擇使用植物油
植物油使用過量會減少身體內好的膽固醇,造成人體酸化。
油質的種類
飽和脂肪酸
肉、牛油、豬油、乳製品、可可堅果油
特徵:保持體溫;攝取過度會造成膽固醇、中性脂肪的增加,影響血液流通。
不飽和脂肪酸
為一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一元不飽和脂肪酸
橄欖油、堅果含有的油脂、黃油
特徵:增加有益的膽固醇,不易酸化。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紅花油、大豆油、魚油DHA
猜您感興趣:
糯米餅的做法有哪些